一、本书引用《春秋左氏传》(以下简称《左传》)时,一概依据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为了方便查找,本书在引用时一般会标出书中节数和页数。举例来说,“《左传》文公22.4,页625”即文公二十二年第四则纪录,读者可从杨伯峻注本中第625页找到相关引文。另外,本书引用《春秋》的经文时,依据的同样是杨伯峻的注本。又,《春秋公羊传》简称《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简称《谷梁传》。
二、本书引用《诗经》时,同时会在诗名之后标出序号,以便读者查找原文。另,本文在引用其他经籍时,除了页数以外,一般还会标出相应的篇名和章节。例如,本文引用《国语·周语下》第七则时,会标上“《国语·周语》3.7”。译本中“《论语·宪问》14.15”即指《论语·宪问第十四》第15则。
三、原著有意利用不同的英文字体来区别拼音相同的地名和国名。但由于中译本没有相应的问题,因此本书删去了相关的注释。又,如果书中所引的英文论著另有中文翻译,本书将在书后所附的“参考书目”中一一标出。
四、谨附上鲁君在位年份与公历对照表:
隐公 公元前722—前712年
桓公 公元前711—前694年
庄公 公元前693—前662年
闵公 公元前661—前660年
僖公 公元前659—前627年
文公 公元前626—前609年
宣公 公元前608—前591年
成公 公元前590—前573年
襄公 公元前572—前542年
昭公 公元前541—前510年
定公 公元前509—前495年
哀公 公元前494—前46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