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树龄

《茶经》之中有古树

中华民族,历来有“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可如今在茶界,奉行的却是“尊老不爱幼”的价值观。

别误会,本文要讨论的并不是捧“老茶”而贬“新茶”的怪象。

这里的“老”与“幼”,指的不是茶龄,而是茶树龄。

以老树茶、古树茶为贵的风气,自普洱茶界兴起。经过各位“茶人”的“不懈努力”,现如今此风已遍及六大茶类。古树白茶、古树红茶乃至于古树绿茶,可谓比比皆是。到茶博会上转一圈,“古树”已成了茶叶包装上的标配。

要想讨论“古树茶”,我们首先得明白,到底有没有古茶树?

《茶经·一之源》中,曾有这样的描述: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

古人自然无法精确测量树龄,因此多用树木高矮粗细来表达。陆羽《茶经》描述得很清楚,他观察后发现,茶树有大有小,其中小茶树,不过一两尺高,而大茶树,则有数十尺之高,要两人才能合抱。

陆羽笔下的茶树到底有多高?首先,了解一下“唐尺”。唐代的“尺”,分为大小两种,其中又以“大尺”为常用。通过对传世及出土的唐代大尺研究,可以考证约30厘米。

换算一下,陆羽所讲的一两尺的茶树,高度也就在30~60厘米。至于“数十尺”,这是非常模糊的数字概念。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假设为“五十尺”。而五十尺的茶树,约有15米高,属于不折不扣的大树了。

相关的实物证据也多次证明了《茶经》中描述的古茶树尺寸。

自20世纪初以来,在中国的西南地区屡次发现野生大茶树。

1939年,在贵州婺川县发现的野生大茶树,高约7.5米,叶长13~16厘米,叶片阔7厘米。

1959年,在贵州赤水(现属习水)海拔1400米山谷森林中发现的大茶树,高12米,近地周围2.5米,离地1米处周围1.8米。

1958年,在云南南糯山森林深处发现一株大茶树,高5.5米,叶长15厘米,阔6.3厘米,主干直径达到1.38米。

在缅甸寻找到的古茶树

1961年,在云南勐海县大黑山原始森林中,发现一株目前最大的茶树。发现时测得树高32.12米,胸径1.03米。1978年3月间,在顶端已被砍断的情况下,实测树高还有14.7米。

……

关于发现野生大茶树的记载还有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但从数据中可以看出,陆羽《茶经》中“数十尺”高且可“两人合抱者”的茶树,真实存在绝非虚言。

这里要多说一句,我翻阅了大量野外考察大茶树的档案,全是关于高度、叶长、主干直径等内容,而没有关于树龄的记载。实际上,树木年龄的判断不可完全依照目测。像十余米高的大树当然树龄偏老,但到底老到什么程度,则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比起如今动辄数百年甚至上千年树龄的说法,老一辈茶学工作者的严谨态度让人怀念。

茶树的一生有多长

我们接着来聊,充斥在市场中的“古树茶”。

虽然不能确切知道树龄,但综合文献与野外考察来看,确有树龄较长的茶树存在。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古树上的茶能喝吗?

讨论这个问题前,我们要从茶树的一生说起。

茶树在自然情况下,生长发育的时间为生物学年龄。那么按照茶树的生育特点和制茶的实际情况,人们又通常将茶树划分为4个生物学年龄,即幼苗期、幼年期、成年期、衰老期。

所谓幼苗期,就是指从茶籽萌芽出土,到第一次生长结束。

这个时期,也可以理解为是茶树的“婴儿期”。像婴幼儿一样,幼苗期的茶树也十分脆弱,容易受到恶劣环境的影响,需要格外关照。

幼年期是指茶树从第一次生长结束起至茶树正式投产的时间段。

这一时期,相当于茶树的“童年”。此时的茶树,主要任务就是茁壮成长。一般情况下,茶树的幼年期为3~4年。但有时因管理不善,而引发的茶树生长力不足会使其幼年期达到7~8年。就像营养不良的孩子一样,看着会比同龄的孩子瘦小。

就像未成年人不允许工作一样。幼苗期和幼年期的茶树也不可以采摘投产。人与树,都要遵循自然法则。

茶树的成年期,是指茶树正式投产到第一次自然更新的时期。这一时期的茶树,如同人的青壮年时期,身体健康,精力旺盛。成年期的茶树,产量与品质都处于高峰期。

茶树成年期,正常情况下可以长达20~30年。而此时茶农的重要任务就是在茶树栽培管理上多下功夫,尽量延长茶树的成年期。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得高产、稳定、优质的茶叶。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茶树最终还是会步入衰老期。

所谓衰老期,是指茶树从第一次自然更新到植株死亡的时期。

茶树的衰老,其实是地上植株与地下根系同时进行的。

地上,茶树经过更新之后,重新恢复了树势,形成了新的树冠。经过若干年采摘和修剪后,又再度趋向衰老,此时,必须进行第二次更新。如此周而复始,茶树的生命力会不断减弱。更新后生长出来的枝条日渐细弱,而每次更新间隔的时间,也变得越来越短。最后茶树会完全丧失更新功能,整株死亡。

与地上植株衰老同步,地下的茶树根系也在经历着同样的历程。外散的根系逐渐死亡,而呈向心性生长。虽然这种情况随着每次地上植株的更新而得到改善,但总的趋势还是在步入衰老。循环往复,最终根系完全丧失再生能力,直至死亡。

无论多么全面且用心的栽培管理,都只能延缓茶树的衰老,而不能使其长生不老。

茶树何时能退休

我们虽然不能具体判断出陆羽笔下茶树的树龄,但却可以根据茶树的四个生物学年龄来进行划分。像“一尺二尺”的茶树,应还处在幼年期或是刚刚迈入成年期。而“数十尺”的茶树,则毋庸置疑地进入了衰老期。

走访茶区时,我也确实见到了很多枝条遒劲,态势苍古的老茶树。它们数百年,甚至上千年树龄的真伪,我无法辨识。但我敢肯定,那些年逾百岁的“老树”“古树”,无一例外地都已进入了茶树生命的最后阶段——衰老期。

茶树是多年生木本植物,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可以存活数十年、上百年,甚至更久。但要注意,茶树的生物学年龄的延长,不等于其经济树龄的延长。

茶树确实可以活得很久,但是具有经济价值的时间,大致在40~60年。

人到了年龄退休,既是对于劳动者的尊重,也是出于保证工作质量的角度去考虑。

既然人可以退休,那为什么树就不能退休呢?

如果把茶树的“成年期”比作是人的工作时期,那么茶树在“衰老期”就应该享受颐养天年的退休待遇。

现在的所谓“老树”,都已进入了“衰老期”。但是由于“老树茶”受到市场中无厘头地追捧,因此这些“老树”被强制“返聘”回一线工作。但老树的健康程度,远不能与“成年期”的茶树相比。

有时,轻微的病虫害或是寄生植物都有可能要了老茶树的命。在这种不良条件下,还要一把把地薅下老树的嫩叶,这无疑是对老茶树健康巨大的损伤。

近些年,由于过度采摘而导致老茶树死亡的事情屡屡发生。2017年我在潮州的凤凰山的第二高峰乌岽山就见到了一棵有数百年树龄的老茶树——“宋树”孤零零地立在山中,往树上瞧一片叶子都没有。

打听才知道,由于近些年市场上追捧“古树茶”,茶青价格也跟着一路飙升。为了能够多卖钱,茶农对这棵老茶树下了狠手。只要冒芽就摘,没冒芽时连少嫩的成熟叶片也不放过。以至于2018年春天以来这棵老树就再也没有发芽了。我到乌岽山时已是夏天,可植株上却是光秃秃的。

这棵百年的老茶树最终却是“过劳而死”。

茶好喝与否,取决于品茶者的主观喜好,因此,古树茶的口感优劣,我暂且不聊。这里我们聊聊将“古树茶”作为商品是否可行。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茶树在“成年期”时,不仅产量高而且质量也好。而在“衰老期”,产量势必下降,质量也不见得如坊间传说般的优异。

因此,我从不提倡“老树茶”。因为进入“衰老期”的这些老树,产能下降很快,难以作为大批量的商品出现在市场上。只偶尔在山上茶农家喝到,自觉是一种幸福也就是了。

广东省潮州市凤凰山的单丛古茶树

如今市场上“非老树茶不饮”“非古树茶不喝”的论调,背后隐藏着商家利益的炒作。

茶山上,对“古树”的追捧,给老茶树带来的不是精心的呵护,而是竭泽而渔式的利用。人们为满足口舌之欲,真的是将老树逼向死亡。

市场上,对“古树”的追捧,则导致了“以新扮老”的伪“古树茶”如过江之鲫,比比皆是。

谨以此文呼吁,引发大家对于“古树茶”的一些思考。

同时,请让老树茶们顺利退休,安享晚年如何? YqzMtDpHFknWdG2vH2E0lgVUCGdzOh1duWty2ffVG3B6K9Gkc5XCzBj21/2y4qq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