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卷

陆羽的《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第一部茶学专著。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共有十章,涉及茶叶起源、种植、加工、烹煮、品饮、历史,以及如何学习《茶经》等内容。涉猎广泛,是一部茶学百科全书式的专著。

内容如此丰富的《茶经》,实际上只有七千余字。

正常的语速,一分钟可读100~200字。一本《茶经》读完,快则35分钟,慢则一小时左右。所以只要肯下功夫,通篇熟读,甚至背诵全文,都绝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惜字如金,是《茶经》一大特征。

我到很多地方讲课,主办方都希望我尽量讲“干货”。其实,《茶经》就是最重要的茶学干货。

对待干货,我们学习时不妨也采取“惜字如金”的态度。陆羽逐行逐段推敲着写,我们逐字逐句琢磨着读。我常建议大家反复研读《茶经》,道理也就在此。

常读常新,《茶经》无愧“经典”二字。

拙作《茶经新解——茶圣陆羽的饮茶智慧》中,和大家聊了很多关于正文的解读。今天,我们不妨调整视角,来探求一下《茶经》目录中的秘密。

翻开《茶经》目录,可见此书分为上、中、下三卷,共有十章。但是,疑惑也随之而来。理论上,十个章节要分为三卷,最为常见的分法是“三四三”“三三四”抑或“四三三”。

陆羽却不按常理出牌,按照“三一六”的方法进行分卷。即卷上为《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卷中为《四之器》,卷下为《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

细细思量,这岂不是怪事一件吗?

陆羽分卷方法虽然看似凌乱,但是实际上内含玄机。

首先,《茶经·一之源》看似讲述的是茶叶起源,实则紧密围绕着制茶的源头——识茶、种茶与辨茶。

例如开篇就写: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这段话将茶树的外貌特征,从树形到叶形,再到花朵、果实、根茎,讲得既清楚又具体。荒郊野外,想在众多植物中找到茶树,全要仰仗这段文字。

长久以来,很多人把这段文字当作是陆羽对于茶树的植物学描述。可其实,这段文字分明只是为去野外采茶而写的说明文字。

哪里出产好茶呢?《一之源》中给出了答案,即:

“上者、中者、下者”

这既可以被认为是告诉大家在什么地方能采到好茶,也可以理解为是对于理想的种茶土壤环境的描述。

此后,又有:

“凡艺而不实……结瘕疾”

这一段,则完全是在描述种植方式与采摘标准的问题了。

《一之源》,不单单是讲茶的起源。

《一之源》,是在讲制茶环节的源头,即茶树的种植与鲜叶的采摘。

《茶经·二之具》,讲的是茶具。现代汉语中的茶具,自然就是盖碗、瓷壶、品茗杯等冲泡品饮茶叶的物件。但唐代陆羽笔下的茶具,则是制茶所用的工具。这一点,是很多人读《茶经》时容易误解的地方。

至于《茶经·三之造》,顾名思义是讲茶叶制作的流程与工艺。

陆羽能够如数家珍地写出各种制茶的工具,并且清楚制茶各环节的难点与要点,这是很了不起的地方,这些知识非常值得如今习茶人借鉴。

美食家想评价一道菜的优缺点,就一定要了解相关的烹饪用材和制作流程。这样你的点评,才可以做到言之有物。是刀工不匀?还是火候欠妥?味道不好,是多放了胡椒还是少放了老抽?若是对烹饪一知半解,你又如何有资格评菜呢?

回到茶学,也是殊途同归。要是连“萎凋”与“做青”都搞不清,还想泡好一杯茶,那岂不是天方夜谭吗?要是都不知道茶的发酵二字为何意,又怎么知道茶汤中的青臭气或闷青味从何而来呢?

再回到《茶经》目录的研究。由《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所构成的《茶经·卷上》,涉及的内容为茶树种植、茶青采摘以及茶叶制作。

《茶经·卷上》,实际上内容即为茶的生产与加工。

梳理完卷上,我们来看卷下。

至于卷中,我们稍作搁置,一会儿再来讨论。

《茶经》卷下,是全书中篇幅最大、字数最多的一卷。共涵盖六个章节,即《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与《十之图》。

《五之煮》与《六之饮》,讲的是茶叶的烹煮与品饮。也就是“泡茶”与“喝茶”。

《七之事》讲的是与茶相关的掌故。这一章可读性很强,我们甚至可以将它当作微小说去阅读。本章内容上至上古时期的神农氏,下至南北朝,其实也可以被认为是一部唐代中期前的茶业通史。

《八之出》讲的是茶叶的出产。既有具体的产地名称,也有茶叶优劣的介绍。《九之略》讲的是在特定环境下,如何省略复杂的器具和步骤饮茶。今天,我们流行给生活做减法,其实,陆羽早在千年前就已经提出了这种“极简”的饮茶思路,不可谓不前卫!

至于《十之图》,并非是讲插图或配图。陆羽是建议习茶人,将《茶经》中的重要内容“以绢素或四幅或六幅,分布写之,陈诸座隅”。这样一来,才可以达到“目击而存,于是《茶经》之始终备焉”的效果。“十之图”,实际上是对于习茶方法的总结。

由此,由《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与《十之图》所构成的《茶经·卷下》,涉猎的内容为茶的烹煮、品饮、历史、产地、简化的品茶方法以及如何学习本书的方法。

所以,《茶经·卷下》的核心内容为茶叶品饮及茶文化。

了解了卷上与卷下的内容,我们再回过头看卷中。

《茶经·卷中》,只包含了《四之器》一个内容。那么,我们可以认定《茶经·卷中》的核心内容就是茶器。

如果把卷上算作是饮茶活动的前端环节,继而把卷下算作是饮茶活动的后端环节,那么卷中便是将前端与后端连接在一起的纽带。

由此可见,将《四之器》单独列为一卷,绝非陆羽草率的决定。

相反,陆羽参透了茶器的核心价值。

茶器,为茶叶生产与品饮的纽带。

再好的制茶工艺,都需要一件恰当的茶器方可展露。再高的冲泡手法,也需要巧用茶器才可以表现。

茶器是制茶人的手艺和泡茶人的技巧展示的舞台。

茶器是将茶汤忠于原味,甚至有所升华的点睛之笔。

若是单单从美观、造型,抑或是名家作品的角度去挑选茶器,那显然是没有明了《茶经》的分卷本意,枉费了陆羽老先生一片苦心。

话说至此,再来看《茶经》“三一六”的分卷方式,才知陆羽的巧思设计。他将茶学分为了前端的生产领域、后端的文化领域以及作为纽带的茶器领域。

《茶经》的“三卷式”,其本质是将中国茶文化进行了黄金分割。

三卷,即三个领域。

三卷,即三个角度。

三卷,即构成了中国茶文化。

习茶之人,不妨就以《茶经》的三卷为钥匙,从而清晰解构纷繁复杂的中国茶文化。 oB2guB53MA/yayTVpW4AkQiyHgqFHFdoHZ6XstNk6QKdBJZYuYLnvyxMFfIg5Jv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