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不清豆同学具体是什么时候开始闹独立的。大约是小学三年级以后,他经常要求自己上学、放学。当我在他六年级时终于从忙碌的职场生涯中解脱出来,开始有空去接送他时,他的反应是既开心又抵触。开心的是我终于有空去接他了,抵触的是觉得自己长大了,不应该再要人接了,尤其是怕被同学看到没面子。所以,当12岁以后,他希望我最好不要去接送。如果实在要接送的话,一定要在学校两百米以外的地方止步。
除了这一点之外,当时12岁的他外出时还是会很享受跟我和他爸爸在一起的感觉。搭着肩膀,拉着手,环着腰,搂着脖子……这些动作还可以有。有时看到我和他爸爸拉着手走,还要过来走在我们俩中间,然后一左一右地牵着。只要,没有遇到同学或者老师。
上中学后,他独立的标准不断地刷新。在家的亲密还可以有,在外面就不行了,靠近学校附近则更是雷区。到了初二,情况更甚。一起走在外面时,他不跟我并排; 有时候明明是一起出家门,往一个方向去,他也不肯跟我走在一起; 在外面吃饭时,他躲避我的亲昵举动; 下小雨时,他宁可淋雨也不愿跟我共用一把伞; 晚安拥抱时,他要求在客厅进行……所有这些,理由都是一句话:“显得太不independent(独立)了!”
不仅如此,生活上他也开始逐步自理。虽然小时候因为怕火,他几乎不进厨房。从煮饭、下面条开始,慢慢可以做出三菜一汤;从第一次进菜场买菜,逐渐可以购置自己所需的各种学习用品; 从只会扫地,渐渐学会了洗碗、晾衣服、刷球鞋; 外出旅行时,从以前只会紧紧跟着我,转变为手扛肩挑背行李,还主动冲到前面去探路。
社交上也在变化。从以前要靠家长约着小朋友一起玩儿,转变为自己与同学相约着去玩儿、看电影; 从只有一两个好朋友,变成更多的同学走进彼此的生活。
性格上也在变化。从遇到一点小事就急躁,慢慢变得越来越淡定,甚至会劝解其他着急的同学,即使犯脾气也能迅速地调整好自己。
学习上也从被动一点一点地变得主动起来。
初二暑假的一天,从来不愿意上课外班的他,竟然主动向我申请要去报个名。我说:“好啊,你自己上网看看怎么报名吧,不是要independent吗?就从这件事情开始。”果然,他自己在网上查好了信息,带着我去现场。到了那里,他自己跟课程顾问咨询、自己选择上课时间、自己填表,我只负责最后签字。回家的路上,他很高兴,觉得自己搞定了一切,很有成就感。
而我,对于他的这些变化,真是又喜又忧。喜的是吾家有儿初长成,看着他朝气蓬勃、步履坚定地走在前面,感受着他在一步一步的独立中不断探索自己的人生方向,不断在错误中学习和进步。忧的是他这么快就从一个离不开妈妈的小宝宝变成了独立勇敢的少年郎。我心里的失落挥之不去,有时甚至想说:慢点长吧,我的宝贝。
这个过程,相信很多青春期孩子的家长都感同身受。当孩子因为闹独立拉开跟父母的距离时,我们心里多少会有些失落和不甘。可是,这就是养育孩子的必经过程。父母对孩子的爱最终是为了分离,是为了让孩子在独立以后内心盛满爱,浑身充满力量,然后信心百倍地去面对他们自己的人生。所以,淡定从容地面对这个过程,是父母,尤其是妈妈的必修课。
几点体会分享如下:
(1)最重要的,不要以为孩子跟我们拉开距离就说明他们不爱我们了。他们闹独立的种种行为有时候可能会有些鲁莽,甚至让我们有点受伤,但其实,他们对我们的爱依然如故。
(2)孩子在尝试运用自己的能力时并不一定都是吹着号角向全世界宣布的,有时候反而不想让我们知道。因为他们也要面子,也怕面对失败,更怕失败后被取笑。所以,尽量忍住吧,不要去多方打探了。即使不小心知道了,也留一点空间给他们。
(3)孩子的美好愿望和目前的能力并不一定能匹配,所以有时候会捅娄子、犯错误。当他们不肯放弃,执意要再尝试的时候,即使我们凭经验知道结果会是一样的,仍然可以给予鼓励和信任,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和发现。
(4)青春期的孩子经常会处在自信和自卑两个极端。在闹独立的过程中遇到挫折时往往容易否定自己,这时候我们千万不要打击和嘲笑,相反要鼓励他们面对挫折。有时,一个爱的拥抱就是最好的支持。
建议说的话 :
(1)看起来你很有主意,能说说看吗?
(2)我相信你一定有自己的想法,愿意告诉我吗?
(3)看起来你很受挫,我可以抱一抱你吗?
(4)如果你希望自己来做这件事,我支持你。
(5)没关系,我相信你一定会从中学习到下次该怎么做了。
不建议说的话 :
(1)你懂什么,别瞎说。
(2)看你搞得这一团糟,净添乱!
(3)你看你看,不行了吧。还不肯听劝。
(4)你翅膀硬了,不用我了是吧!真没良心!
(5)早就跟你说了不能这样,现在知道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