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2015年2月,在儿子的鼓励下,我开了自己的公众号“Cherry解密青春期养育”,目的是传播有效的养育方法,分享自己养育青春期孩子的点滴感悟,与更多的青春期孩子及其家长共同成长。

在开公众号之前,我几经踌躇。因为害怕需要不断更新的压力,总觉得开了一个号就要定期更新,不说每天吧,至少要每周更新一两次,不断地给读者提供新的东西。

后来,仍然是孩子说:“你可以不用这样呀!你自己的公众号,想什么时候更新就什么时候更新嘛!”

一句话提醒了我。是啊,谁规定公众号就一定要定期更新呢?

我们这些从小听话长大的“乖孩子”,脑中到底有多少“应该”和“必须”在束缚着我们的发展,有多少担心和害怕在阻碍着我们拓展自己的能力,去探索这个世界呢?

这正是这本书将谈到的“私人逻辑”。

它是奥地利著名的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的理论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概念。我们每个人脑中都有很多的“应该”,关于我们自己、关于别人、关于人生。这些“应该”来自我们从小经历的每一件事情和从中获得的感受。从来到这个世界开始,我们每时每刻都会对所经历的事情产生感知,形成想法,做出决定,然后形成自己独特的信念体系。这些信念指引着我们的人生方向,指导着我们做出更多的决定。

我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母亲更是做了一辈子老师。加上我生长的那个年代对自己的影响,我的脑中早就植入了很多固定的程序。这些程序在我40多年的人生路上大多起到了良性的作用。诸如做人应该是真诚、善良、友爱、守信的,办事应该是认真、努力、诚实、公正的,心态要胜不骄、败不馁,永远向前,要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吃亏。但与此同时,当我过于极端地执着于它们并且因此排除其他可能时,它们有时候就成了我成长道路上的障碍。

正如我们很多时候在描述正面人物时用“足智多谋”,描述反面人物时就变成了“诡计多端”一样,我们夸奖别人家的孩子坚持不懈地练琴,非常有毅力时,却批评自己的孩子每天放了学都要打球到天黑,太耽误学习。其实任何事情都有两面,而我们通常只去关注符合自己“私人逻辑”的那一面。

我时常在想,如果没有孩子,现在的我会是什么样子?

或许,我仍然是一个众人看着十分羡慕,而内心却十分脆弱和自卑,拼命努力只是为了证明自己足够好的职场女汉子。或许,我还是那样害怕权威、害怕冲突,受到委屈的时候只会默默隐忍,在愤怒时只会抱怨和指责的小女人。或许,我仍然在过分辛苦地工作,潜意识里坚信只有把自己累到病才能够赢得尊重。或许,我仍然在把自己童年和少年时的缺失投射到伴侣身上,让他过分承担我对自己的补偿……

这一切,都是因为有了孩子以后,我才有机会来发现,也才有了接纳和改变的机会。

所以,我深信孩子是天使,他们肩负着各自的任务来到不同的家庭里,只是为了帮助我们发现和了解自己,跟他们一起重新经历童年和少年,和他们一起成长为更完整、更成熟的人。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 真正的教育 是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 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

我非常认同这句话。只是,我认为,这个教育的主体是孩子。是孩子在用他们无条件的爱呼唤着我们的爱,用他们的纯真唤醒了我们的纯真,用他们的耐心提醒着我们的耐心,用他们的好奇带动着我们的好奇,用他们对我们全然的依赖让我们学会信赖,用他们的简单和心无旁骛教会我们专注……

随着对这一点的体会越来越深,我对孩子越来越充满感激。感谢他让我一步一步成长到今天,感谢他给了我机会体验养育一个孩子的酸甜苦辣,更加感谢他促使我走上不断学习和自我成长之路,学会了换一个角度来看待人和事,让我从自小养成的非对即错的思维模式中解脱出来,看到人性的多面性,看到问题的多样性,看到自己无限的可能性。

谨以此书献给我的孩子和家人,是你们圆满了我的人生。 CBDV1mRxzod8FVvSylP19mAoFoySA8LhfvjQCganOrA38/EoCnAiejuPZ8tyWP5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