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的惶惑:你还爱我吗
我有一个侄女,初中时在学校以独立傲娇的女汉子自居,在家里却经常跟妈妈撒娇,动不动就噘着小嘴假装生气地说:“哼,我不喜欢你了!”她妈妈通常会笑着回答“那我也不喜欢你了”。这时候她会坚决地说:“不行不行,我可以不喜欢你,但你不能不喜欢我!”
这正是青春期孩子与父母的感情距离的写照。
在父母的庇护和影响下,八九岁的孩子就开始追求自主权了。从思想的独立到身体的疏远,从生活中的大事小情要挣脱控制,到学业上的方法和节奏要由自己掌握。“小马驹们”一方面对独立自主的生活充满向往,另一方面又对父母的爱表现出若即若离的矛盾。最常见的表现就是不让接送,不喜欢父母去学校参与自己的活动,不愿意跟父母走在一起,不跟父母有以前那么多亲密举动……
作为父母的我们开始感到失落,感觉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降低,感到被疏远和被冷落。有人会不服气,甚至还有人会产生自我怀疑,认为自己不够出色,让孩子觉得跟自己在一起不够有面子。
是的,他们开始在外面要面子了,尤其是对于同龄人的认同十分看重。但是,他们认为有没有面子并不在于我们够不够好,而在于他们自己有多强。
在青春期孩子看来,自己已经长大了,应该独立了,要跟父母保持距离了。如果现在还跟父母太亲近,还那么需要父母,就是小孩子的表现,就不够强,被同学看见会很没面子。所以,他们无论如何都要刻意跟父母保持距离,让自己感觉自己好厉害、好独立。甚至有时候会对我们的爱表现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同时也不愿意向我们表露爱。
但其实,在他们的内心,他们依然爱我们,也依然需要我们的爱。甚至,他们比以往更需要确定自己被爱和被接纳。因为,随着他们一天一天长大,我们对他们表达的爱越来越少了。
还记得吗?他们小的时候在我们心目中就像天使一样可爱,说出一个“好”字时我们会激动得流泪,迈出第一步时我们会热烈欢呼,不小心摔倒时我们会爱抚和鼓励他们,会摆手、会飞吻、会点头时我们都会激动得奔走相告……那时的我们,多么宽容、多么珍惜、多么有耐心,他们的一举一动我们都是欣赏的,他们的一颦一笑都会让我们爱不够。
可是,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开始变得挑剔,要求越来越多,不满越来越甚; 慢慢地看不到他们的优点了,只看到他们的各种不是;跟别人家的孩子比,他们的强项我们常常忽略,看弱点却是那么心明眼亮。这种情况,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愈演愈烈。
因为青春期的孩子在自我探索时所表现出来的那些行为,看上去很“叛逆”,而这种“叛逆”其实只是一个“个性化”的过程,是孩子们长大成人之前必须经历的一个重要的自我认知的过程,是一个自然的发育阶段。而我们因为不懂这一点,不知道他们很多表现是正常的,不知道他们在这个阶段里要完成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任务; 我们不但不为他们高兴,反而以为他们翅膀硬了不服管了,脾气大了敢对着干了。所以,当他们的行为引起我们的愤怒、担心和焦虑的时候,我们与孩子之间的很多冲突和矛盾就不可避免了。在硝烟弥漫的时候,爱的表达变得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批评、指责和否定。
于是孩子们疑惑了,我是你亲生的吗?你真的爱我吗?为什么我听到的都是不耐烦,看到的都是嫌弃,感受到的都是愤怒?你真的还爱我吗?
豆同学有一次在我气急败坏,对他怒目相视的时候,笑着对我说:“妈,你至于这么嫌弃我吗?”
我被他这句话点醒,有点尴尬,也笑了:“没有啊,你感觉我很嫌弃你吗?”
他:“你看我的眼神就像在看一只蟑螂。”
我:“啊?真的吗?”
他:“是的,充满了嫌弃。”
我才意识到自己不经意间又做了与内心的爱不相符合的行为。好在孩子这些年在与我的互动中受了很多影响,并且已经跑到我前面去了,管理情绪和面对冲突的能力已经有了长足进展,不但不会轻易受我的情绪影响,反而可以影响我了。
他们有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渴望:爱我就请抱抱我
在解密青春期养育的课程中,我们每一次都会留作业,让父母回去跟孩子共同完成。有一节的课后作业就是要家长回去对孩子传递爱的信息。要求家长在一周内,每天跟孩子说一次“我爱你”,并且拥抱一次孩子。对此,有些父母觉得这是小菜一碟,有些父母却觉得很为难。
然而在回去做了以后,他们都意外地发现孩子的反应普遍都很正面。家长都感动于孩子的反馈,并且深深感受到孩子内心对爱的表达有多么期待。尽管有时候,他们会装出无动于衷,甚至还有点嫌弃的样子。
一位妈妈,回去完成这个作业以后惊喜地发现,之前几乎已经不愿跟自己说话的儿子,在经过了前两次的不自在之后,逐渐开始享受这种爱的交流。以至于后来,她只要在儿子身边一坐下,儿子就会转过身来,看着她的眼睛,认真听她说话。
在我讲授的正面管教体系里有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先连接情感再纠正行为”。很多建立联结的方法和工具,如“爱的拥抱”“共情”“感觉好才能做得好”“鼓励”“特殊时光”等等,都适合用来对青春期孩子表达爱。
一开始有些家长不太理解,他们要的是解决孩子青春期问题的方法,最好是一颗灵丹妙药,给孩子吃下以后立刻见效果。而表达爱这件事看上去似乎跟解决问题毫不相关,甚至与我们传统的“要给孩子一个教训”的做法相违背。“明明是孩子表现不好,为什么还要跟他们表达爱,这不成了鼓励他们继续犯错误吗?”然而,当他们带着疑惑尝试之后,都看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事实上,只有当孩子感觉到自己被爱、被认可、被信任时,他们才会有归属感和价值感,才能够集中精力探索和锻炼自己的人生技能,让自己做得更好。
其实,我们成年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1)如果感觉“爱你在心口难开”,可以用书面形式。如电脑屏幕边、钢琴盖下面和文具袋里的小纸条,温馨的短信和微信,深情的书信,等等。这些都是父母积累的智慧,且事实证明效果非常好。
(2)刚开始时,孩子可能会表现得有点别扭,甚至嫌烦; 也可能会没有任何反应; 还有可能持观望态度。别放弃,继续做。
(3)建立一些习惯性的问候语和祝福语。每天起床后、出门时、睡觉前都可以用来表达。如我家说了十几年的两句话:“再见,祝你有愉快的一天。”“晚安宝贝,我爱你。”
(4)即使在生气的时候,也尽量不说特别伤害和打击孩子的话。诸如“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个孩子!”“你到底像谁啊!”“你怎么这么讨厌呢!”等等。万一说了,过后一定要道歉,告诉孩子这不是真的,只是自己情绪失控时的口不择言。
(5)父母之间、父母与长辈之间也要有意识地多一些爱的表达,这对孩子既是一种影响也是一种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