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1 父母依然是孩子的天

孩子最在乎的依然是父母和睦

有一个孩子,家里十几年从来没有消停过。父母经常吵和闹,甚至动手,可是好起来的时候又非常甜蜜。父母的文化层次都很高,吵架的时候都很有词儿,并且都是用最狠的话来伤对方。孩子就在这样的氛围中长大,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模式。好的时候一家子和和睦睦,打的时候一屋子鸡飞狗跳。

就这样孩子到了青春期,说起这些事时已经由小时候的害怕和回避变得满不在乎了,甚至有一次认真地说:“我希望他们早点离婚,彼此都是解脱。这样下去他们不幸福,我也很不开心。”

当时我听到这些话,心里有些难过,同时也有些释然。心想,孩子长大了,不再那么依赖父母,也许父母分开对孩子来说是件比较容易接受的事情了。

然而我错了。之后的某一天,当已经上高中的孩子得知父母真的办理了离婚手续的那一刻,还是十分崩溃。因为,之前再打再闹,父母在一起,一家人在同一个屋檐下,对孩子来说,就是家还在。如果父母分开,对孩子来说,那一刻的恐慌无异于天塌了。

当然天实在塌了也没什么,只要我们能够用语言让孩子清楚地知道,更重要的是用行动让孩子感受到,无论父母是否在一起,他们仍然是被爱的,是安全的,是不用担心任何问题的。这就能够让孩子安心,并尽快从伤痛中恢复,慢慢适应父母分开后的生活。

外表虽酷,但心中仍渴望

同样,很多青春期孩子的父母也会觉得十分失落,因为在原来那个一步不离、紧紧缠绕的小不点儿面前,现在经常感觉到自己被嫌弃。

那个臭孩子要么一脸不耐烦地说“哎呀,你别问那么多了,反正跟你说了你也不懂”; 要么明明走同一个方向,却要求你远远地跟在后面,生怕被别人知道你是他娘; 要么满脸歉意地说“呃,要不你还是另外打一把伞吧”或者“这个电影我想跟同学去看”; 要么在睡前不再肯跟父母拥抱道晚安,最好不要有一点儿身体接触; 要么好好地走在大街上,突然甩开你的手,走到马路另一面去,只因为迎面走来了他的同学……

所有这些,让我们既失落又疑惑,难道他们真的不需要我们了吗?

有一次,在我们的家长课堂里,当听到我布置的家庭作业是每天回去对孩子表达一次爱,可以用语言说“我爱你”,也可以用行动表达爱,比如拥抱,一位在企业担任高管的爸爸疑惑地问:“周老师,拥抱比较适合女孩吧?我家是个男孩,都14岁了,还搂搂抱抱合适吗?再说,就算我想抱,人家也不一定给抱啊!”

我微笑着问他:“你现在都这么大了,如果太太每天跟你拥抱一次,你会是什么感觉呢?”大家都乐了,他也笑了。然后我说:“回去试一试好吗,看看会发生什么?”

下一次课的分享环节,这位爸爸主动举手要求分享。大家都很期待地看着他,调侃地问“抱到了吗?”他认真地回答:“没有。回家我问儿子,我们老师要求我们每天跟孩子表达一次爱,并且拥抱孩子一次。如果我这样对你,你会怎样呢?”他接着说:“没有想到我儿子沉默了一会儿,反问我,你做得到吗?”在场的父母都沉默了。这位爸爸感慨:“说真的,我没有想到他会是这样的反应。因为平时他的表现好像根本对我们毫不在乎,没想到其实他内心还是很在乎的,还挺渴望亲近的。”大家都很动容,我和几位妈妈眼里都泛着泪光。

这就是我们的青春期孩子,无论他们表面上如何高冷,无论他们装得多么不需要我们,父母仍然是他们的天,家仍然是他们内心最需要的安全港湾。

需要的方式不同了

在我刚刚辞职的时候,豆同学表现得不以为然。他的理由是自己已经长大了,不需要我陪了。而我也的确发现,孩子不再像小时候一样希望我在家待着了。当我要出门时,虽然同样是问“你什么时候回”,但显然已经不再是巴望着我早点回,而是计算着他有能多少自由的时间。于是,我每天晚饭后,在他写作业的时间里会出去散步,在家附近的精品小店里逛。

直到有一天,我因为一点儿事情耽搁了没有出门,就在客厅里看书。在自己房间里写作业的豆同学一会儿跑出来跟我说个事儿,一会儿又出来问个话,一晚上断断续续地跟我说了许多话。我一方面觉得他做功课太不专心了,另一方面却突然意识到,孩子已经成长到了另一个阶段,就是他们自己以为自己不再需要我们,而其实内心仍然是需要的,只是需要的方式不同了。

当我们不在时,他们可以很享受自己独处的时光,但当我们在时,他们依然很愿意跟我们交流,跟我们分享。这正是孩子成长得很顺利的重要标志,而这些时刻,如果我们在,我们就能顺利地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感受,倾听他们的故事,与他们达成心与心的联结; 如果我们不在,我们就会错过一次这样的机会。孩子与父母之间既各自独立,又相互依赖,这正是人类潜能导师史蒂芬·柯维(Stephen R. Covey)所说的互赖期。

在我做的一些个案辅导中,孩子对父母的评价往往远远高过父母对孩子的评价,也远远高过家长以为孩子对自己的评价。那些表面上拒父母千里之外的孩子,在谈及父母时评价多是“很有能力”“很厉害”“很爱我”“很关心我”“很善于管理公司”“很勤奋”“很为他们自豪”。

不要让孩子成为替罪羊

有一位高中的孩子,一直为初中时父母离婚耿耿于怀,因为他内心一直认为父母是因为自己才离婚的。这位孩子的父亲也的确认为,跟太太在别的方面都没有一定要分开的必要,唯独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分歧太大,没有办法调和,只能分手。

于是这个孩子内心便背上了这样一个罪责,是因为自己不好才导致父母离婚的。他一直没有办法从中走出来,并且企图用放弃自己的态度来摆脱这种负罪感。

我跟孩子说:“父母离婚是他们自己的选择,跟你没有关系。看起来似乎是因为对待你的态度和做法不同而引起的,但实际上是成人处理矛盾和冲突的方式有问题。”孩子将信将疑地问我:“是真的吗?”有一些关系不和的父母常常迁怒于孩子,甚至把责任推给孩子,让孩子觉得自己才是造成父母不和的原因。还有些父母甚至让孩子来决定他们是否离婚或复婚。我想说,不要让孩子来为我们成人的决定负责。无论父母是否愿意在一起,都是自己的选择,要自己承担起这个责任,不要拿孩子作为理由,更不要怪罪孩子。

小工具
处理好与青春期孩子关系需明确的几个认识

(1)青春期的孩子内心仍然需要父母的亲近。

(2)孩子有时故意疏远我们,是想找独立的感觉。

(3)坚持向孩子表达爱和亲密,只要够真诚并不会让他们反感。

(4)不要把孩子的疏远行为看作是针对自己的。 vEhLSfu2JF7hUHuP1x3awS1vKoFoP7J/iJqBODs17nInFS1GUGQewoJVGK7YJGe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