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6 请你叫我的名字

关注名字是了解自己的开始

孩子们从小就知道,当爸爸妈妈突然叫自己全名的时候,基本上是有难了。

事实上,我们从孩子一出生,就费了很多心思给他们起个好名字,通常是深思熟虑,甚至找人测过算过,寄予了我们的美好期望,承载着孩子的美好前景。但这个名字都是为了孩子上幼儿园以后被别人称呼的,我们自己则很少这样叫他们,除了在我们真正生气的时候。

我们日常称呼他们的,往往是小名,一个可爱的、亲昵的,相对普通的小名。也有起得比较随意的,比如我家。

有一次儿子用不无揶揄的口吻跟我说:“妈,你们怎么想的,用一个虚词给我起名字?”

我跟他说:“因为我们的希望都是虚的,只有你自己创造出来的未来才是实的。”

的确,我至今仍然记得他刚从医院回到家的情景。那时候每天要给孩子洗澡的事情让我们一筹莫展。我在月子中,理论上不应下水,而先生面对这样一个软绵绵的小家伙,真的不知如何下手,生怕弄疼了他。于是,第一周,我们请了一位专业的护士来给宝宝洗澡。

这位美丽温柔却动作麻利的护士每次来的时候就会念叨,给孩子起个大气一点的名字吧,你看,“轩然”“逸然”“伟然”多好。而我们总是会说,孩子有他自己的人生,他将来是怎样的“然”,由他自己去书写吧。

也许从那时起,我跟他爸爸就下定决心,让他自己成为他想成为的样子。

所以,他的名字,就这样定了下来。而他自己在上小学三年级前,从来没有提出过任何疑问。小学三年级开始,豆同学开始研究自己的名字。他不止一次地问我和爸爸:“你们是怎么想到给我起这样一个名字的呢?”我们就耐心地解释给他听,大名是怎么起的,小名是怎么来的。小学四年级时,他开始要求我们在外面不要叫他的小名,尤其是在同学面前。到了初中,他又开始质疑自己的大名:“为什么你们用一个虚词来给我做名字?”

关于“自我同一性”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发展“ 同一性 ”是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的核心任务。

“自我同一性”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成,我们每个个体在生命发展过程中,都需要尝试把与自己有关的方方面面整合起来,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自己,以及别人和自己眼里的自己,从而形成协调一致的不同于他人的独特的稳定人格。自我同一性的确定,就意味着我们对自身有着充分的了解,对自我有着清晰的完整的身份确认,并且开始对自我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诸如理想、职业、价值观、人生观等进行思考和选择。

早在幼年,我们就已经开始形成自我感知,但是进入青春期以后,我们才会第一次有意识地研究和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随着对“我是个怎样的人”“我想要什么”“我能做什么”“我要成为怎样的人”这些问题的思考和研究,我们逐步开始对自我和世界进行探索。

所以,孩子们对自己的名字以及它所赋予的含义的认同和研究,就是自我探索的一部分。

他们小时候一直根据我们对他们的称呼来认知自己。从最初的“宝宝”“宝贝儿”到之后的各种小名,例如“豆豆”“牛牛”“甜甜”“妞妞”……他们一直毫无异议地回应着这些称呼。

直到有一天,他们突然开始琢磨这些名字:为什么?这个名字有什么意义?它对我意味着什么?我都已经长大了,为什么还要叫我的小名?

然后,突然有一天,他们会正色道:“请你叫我的名字。”

当然,要认清“我是谁”,名字只是其中一步。事实上,孩子们要花很长时间来认识自己、整合自我认知与周边人对自己的评价、整合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自我,努力探寻“我是谁”“我想要什么”“我能做什么”等这些问题的答案。

当他们把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找出来以后,理论上来说,他们就算是成年人了。

而这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既有着探索的乐趣,又有着对未知的恐惧; 既有小试牛刀的兴奋,又有对自己能力的失望。还有自己所信赖的父母、老师的认可,同龄人的认同,宏大理想与骨感现实的反差带来的失落,对前途的茫然和纠结……这是一段孤独的旅程,作为父母,我们能帮的并不多。

父母可以做什么

或许,我们不去添乱更重要。了解他们,尊重他们,是对他们最大的支持。

例如,认真解答他们对于名字的好奇。在他们希望被称呼全名的时候不称呼他们的小名; 在他们自我探索的过程中鼓励他们试错而不是打击和羞辱他们,不给他们贴标签(无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不对他们下咒语(例如,你这个样子将来只能去睡大街); 在他们感到自我认知与别人的评价有偏差时进行积极的解读和引导。

如果这些都做不到,至少我们可以闭上嘴、打开耳朵,多听少说。

有一个12岁的孩子告诉我,从她记事起,她的父母就没有认真听她说过话。很多时候,她遇到困惑只能自己一个人默默扛,有时候会跟最亲密的好友吐槽,然后两个人会越说越丧气,以至于要用自残的方式才能让她们感受到自我的存在。

事实上,发现自我、建立自我、发展自我,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可能是一生的功课。如果青春期时,在这方面的探索能够得到保护、支持和鼓励,孩子们就会更顺利地了解自己是谁、是怎样的人,了解自己的喜恶偏好,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弱点,更早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从而为下一步上大学和进入社会奠定更好的基础。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慢慢找到自己明确的存在感。

从最近几年流行的“巨婴说”,到很多人口中的“啃老族”,在我看来,这些人就是没有真正长大成人,他们还停留在青春期甚至更早的年龄阶段,对自己的认知模糊,对于未来也没有方向。所以,如果我们希望孩子们成为一个真正对自己负责的人,在青春期这个重要的阶段就要给他们机会去探索、去经历、去犯错、去体会。因为只有通过犯错,他们才能从中学习; 只有亲身经历,他们才能真正形成属于自己的经验,才能真正建立自己的独立人格。 NdZ7vDGQ3yEGwR6LoimIPKiei244x+aIVqchlDyQW/chc48jTj3tH1grDXTmfDc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