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叁章

清明、端午、中秋、重阳节年画

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结果,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触摸到古人生活的脉搏。

最早与节日相关的风俗活动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关。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平添了几分浪漫色彩,宗教也对节日产生冲击与影响,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在节日的内容里。

节日是根据春夏秋冬一岁四时制定的。春播,夏作,秋收,冬藏,季节时令决定着农事活动,聪明的古人在创造耕耨犁耙以深耕细作的同时,还总结了有利于农事的精密时序。时序首先体现为节气。古代节日在漫长的演变中,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这从文献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一年四个季节、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后来的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

节日充满更多的诗情画意,这从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的千古名篇中可以看出。

到汉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已经定型。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

节日充满更多的诗情画意,这从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的千古名篇中可以看出。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我国的传统节日富含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

中国民间节日较多,除了春节、元宵节,还有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节日。这些节日是我们历代祖先为满足生活生产的各种需要和欲望而创造、修订和传承下来的。

清明至雨纷纷/潍县年画《农家乐》(局部)/张殿英作

清明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既是时序标志,又是传统节日,时间约在每年公历4月5日(或前后一天)。称之“清明”,与此时处于仲春与暮春之交,万物“洁齐而清明”有关。

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民间传说,寒食这天是春秋战国时期晋文公为纪念忠贞之士介子推被焚死绵山之日。此日,人们不忍生火,吃冷食,故名“寒食节”。俗语说“清明寒食紧挨着”,民间大都把这两个日子合为一个,一般叫“清明节”,农村则称“寒食”,但过节的时间却是在清明这天。

《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重耳走国/尉氏年画

重耳走国/朱仙镇年画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地,寒食与清明就合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给重耳吃。19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都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

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上(今山西介休市东南)山中。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面,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后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

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终不见,

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

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

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用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晋文公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代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尊称,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而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下一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吃青团和糯米糖藕。每逢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绿柳迎燕/桃花坞年画

清明是“泄露春光有柳条”的时节,带来清净明洁的风光,故名“清明”。各地方志关于清明的文字,大都记载了同一节俗——门上插柳。

清乾隆三十五年刻本《光州志》记录了门上插柳的取义:

清明日,男妇各戴柳枝于首,门、檐、匾并插柳枝。《岁时记》云:以是取柳火之义。一说柳枝可禳火也。

清明节门上插柳的寓意有多种说法,主要如下:

一、招魂说

在有些地方,民间将此俗全归于纪念介子推,如1936年河南《阳武县志》载:“清明节,各神位及主前均供柳;并插门上,曰为介子推招魂也。”

二、避邪说

门上插柳为的是避邪,天一阁藏明代《建昌府志》载:“清明,是日插柳于门,人簪一嫩柳,谓能辟邪。”

柳枝避邪是古老的说法。贾思勰《齐民要术》说:“正月巳,取柳枝著门户上,百鬼不入家。”

清乾隆年间《曲阜县志》也说:“把清明,插柳于门外,辟不祥。”

清嘉庆年间刻本《峨眉县志》则记,清明时妇女贴胜于鬓,名“柳叶符”。这有助于解释插柳簪柳避邪之说。

三、避虫说

浙江《临海县志》记载:清明插柳于门,或簪之,谓之驱“香几娘”,盖指螫虫云。同避邪相近者,是避蛇虫之说。

河北《怀来县志》载:“折柳枝插门,谓可避蛇虫。”

四、明目说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插柳可“明眼”。《梦粱录》说:“清明交三月,节前两日谓之寒食,京师人从冬至后数起至一百五日,便是此日,家家以柳条插于门上,名曰明眼……”

五、迎燕说

此说认为清明门上柳是迎接春燕的。燕是候鸟,春归北方,所以,迎燕说只见于北方。河北的《乐亭县志》有“插柳枝于户,以迎元鸟”的记载,《滦州志》有“以面为燕,著于柳枝插户,以迎元鸟”的记载,元鸟就是燕子。

山西作为介子推的故乡,把做的燕穿在柳条上,插于门户,称为“子推燕”。

六、暗号说

1932年编修的《清德县新志》说到清明:“届日家家插柳于门,相传元人入主中土,防汉族严,编十家供养一蒙人以监之,汉人约于此日起义屠杀之,以柳为号焉。”将插柳说成了反抗元朝统治的起义暗号,相沿为风俗。

总之,清明节这天,农村家家户户均于凌晨折柳插于门框两边、窗上、梁上、床铺的席子后面等地方。旧有“清明不插柳,红颜成皓首”的俗谚。

农家老太太还有用柳条抽打墙壁、灶间、席后、床下、旮旯的风俗,一边抽打一边念“一年一个清明节,柳枝单打青帮蝎,白天不准门前过,夜里不准把人蜇”,认为抽柳能带来阳气,迎吉祥、避邪祟,同时又有勉励人们珍惜光阴之意。

秋千舞歌满庭/潍县年画《农家乐》(局部)/张殿英作

高低上下喜相融/桃花坞年画/劳思作

清明节的习俗丰富有趣,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荡秋千、游春踏青、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其中荡秋千是我国古代清明节重要的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丫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有益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仍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放风筝/绵竹年画

放风筝/高密年画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端阳喜庆/桃花坞年画

端午节是我国重要传统节日,时在夏历五月初五,此日又称端阳、重午、天中、朱门、五毒日、端五、重五,亦称“重五节”“端阳节”。

端午节是名称最多的节日,除了上述之外,还有蒲节、五月节、棕包节、龙船节、午日节、重五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女娲节的称谓。

因节日中有用兰汤沐浴之举,故又称“沐兰节”“浴兰节”;节俗活动中有装饰小儿女及请嫁女归家之俗,故又称“女儿节”;按阴阳家之说,是日称天中、朱明,故亦称“天中节”;在道教则为五腊之一的地腊;现当代也称“诗人节”,因抗日战争时期文化人纪念屈原;此节正值夏季,是夏季最大节日,故又称“夏节”。

屈原/拓片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说法甚多,主要有如下几种:一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的屈原,这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一说源于夏、商、周三代的夏至习俗;一说起源于恶月、恶日之说,与古人为避五月初五这一“恶”日有关;一说是纪念伍子胥;一说是纪念曹娥;一说源于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等等。

在民俗文化中,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生于湖北秭归,少有抱负,决心革新政治,曾任仅次于宰相的左徒之职。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前278年,秦军攻破楚都。屈原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而死。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拥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体。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后发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报晓图/桃花坞年画

端午节要驱恶灭五毒。民间习俗认为五毒(蛇、蝎、蜥蜴、蜈蚣、蟾蜍或蜘蛛)在端午节开始滋生,所以每到这一天午时,要在屋角阴暗处撒石灰、喷雄黄酒灭毒,同时张贴镇五毒的剪纸以驱邪避毒,使全家不受五毒之害。

在小孩围涎、鞋帽、肚兜上也经常绣有“虎镇五毒”“鸡镇五毒”的图案。在农村,还能常见在“鸡镇五毒”的剪纸旁边写着:“五月里,五端阳,吃粽子,饮雄黄,金鸡贴在俺门上,蝎子蜈蚣都死光!”

除了悬挂蒲艾,人们在端午节还要室内消毒、饮雄黄酒、浴蒲艾汤、制“午时茶”,小孩更要胸佩“香袋仔”,臂系“长命缕”,额涂雄黄酒,名目不少,而目的只有一个,即避免在“恶”日受到外界邪祟侵害。

龙舟竞渡/漳州年画

赛龙舟/潍县年画/张殿英作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屈原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常(嫦)娥奔月/凤翔年画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时间是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

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宴饮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

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

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所重视,中秋节于是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而“团圆节”的记载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馀》中说:“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至明清时,中秋节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但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即可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无论怎样也追不到。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红楼梦庆赏中秋节/杨柳青年画

根据《东京梦华录》卷八的记载,宋朝的街市,在中秋节的前几天,就已弥漫着浓厚的过节气氛。商店重新布置门前的彩楼,贩卖新酒,市人争饮。新鲜的水果有石榴、梨、葡萄、橘,等等。到了晚上,人人争登酒楼赏月,丝竹箫管并作,里巷儿童通宵玩耍,夜市人马杂沓至天明。吴自牧(生平不详)的《梦粱录》卷四也记载,南宋人家多于此日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即使是陋巷里的贫穷人家,也都会典当衣物去购买酒来欢度中秋。

除了拜月之外,还有赏灯的风俗。周密(1232 —约1298)的《武林旧事》卷三记载杭州中秋夜:“灯烛华灿,竟夕乃止。”

到了明朝,赏月、祭月、吃月饼的风俗大盛。田汝成(约1540 —?)在《西湖游览志馀》的“熙朝乐事”中,记载明人多于中秋节以月饼相馈赠,取其圆形的“团圆”之义;夜晚则设赏月之宴,或携带酒食至湖海之畔游赏。

中秋赏月/佛山年画

明人拜月时用的“月光纸”,到了清朝,改了个名字叫“月光马儿”。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1906)记载:

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色,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民间又流传着一句话:“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所以拜月就成了妇女的专利。家中的主妇忙着拜月,小孩子也不愁没事干。中秋节前几天,街市上都会卖一种专供儿童用的“兔儿爷”。

中秋节大团圆/潍县年画《农家乐》(局部)/张殿英作

山东一些地区的农家八月十五日祭土谷神,称“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于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

日如梭到重阳/潍县年画《农家乐》(局部)/张殿英作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汉朝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残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遂将这一习俗传入民间。

黄花晚了香/潍县年画

重阳节除了佩戴茱萸,也插菊花,还要赏菊和饮菊花酒。菊花得四时之气、金水之精,能息风除热。这是着眼于重九阳亢的一种解说。

赏菊和饮菊花酒起源于晋代文人陶渊明。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可见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

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士大夫还多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

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更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种。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清代,赏菊之俗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当时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 HnMOQ94/pkvv9cSMaoKYNtvKlhTzu5nW75d0U4a8rWRquNvZWGkSu8zUKIE6eD9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