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叁章

灶神

灶神自古受到人们尊重,古籍中多有记载,如《敬灶全书·真君劝善文》中记:

灶君乃东厨司令,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每逢庚申日,上奉玉帝。终日则算,功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之福寿。过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之灾殃。

灶神也叫灶王、灶王爷、灶王府、灶君府、司命主等,道名为东厨司命定福灶君,俗称灶君,全称“九天东厨司命太乙元皇定福奏善天尊”,位前奏善宫,民间习惯上称之为“灶王爷”。

灶王爷还有很多其他的称呼,如被称作“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册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

灶王爷是木版年画中表现最多的题材,也是印制量最大的年画,甚至在木版年画三大基地之一的杨家埠有一句话:“先有灶王爷,后有杨家埠。”因杨家埠就是以印灶王爷年画出名,每年腊月,家家户户印灶王爷年画,销往全国各地。

年画图中的灶王有多种形式,其中较为复杂的是三段式的灶王图。上层是赐福财神和童子,中层为灶王夫妇及侍从,下层是宅神,两边有文官、武将和侍从。最下边有聚宝盆和鸡犬。加上画幅两侧的八仙人物,全图通常有32人。

灶神之职原是主管人间的饮食制作,掌管一家一户的伙食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三段式的灶王图采用阁楼式构图,画面层次丰富、构图饱满,装饰性很强,同时体现了多子多福的吉祥寓意。

灶神之职原是主管人间的饮食制作,掌管一家一户的伙食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民间宗教给灶王封了很多封号。灶王爷的名字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对于灶王爷的来历,说来话长。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比较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经是民间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

灶神的出现要早于道教的创立,自秦以前,灶神就被列为国家祭典的七祀之一。

传说在东晋前,灶神被玉皇大帝授予监察官之职,被派驻到每家每户,审视这一家老小的功过得失,掌握一家人寿夭祸福人丁的权力。灶神的主要职能是每逢年末腊月二十三,“上天言好事,下地送吉祥”。

灶神的出现要早于道教的创立,自秦以前,灶神就被列为国家祭典的七祀之一。灶神的来源有黄帝、炎帝、祝融之说,也有说姓苏、姓张的,无法考证。

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为灶神。”

《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

因此,在我国民间有关灶神的传说称,灶神是一位美丽的红衣女郎,道书说灶神是昆仑山上的一位老母。

《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

在民间,有一种说法,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说是神农氏的火官,或说是为黄帝作灶的“苏吉利”。

还有一种说法,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此说在唐人段成式的《酉阳杂俎》里有记载:“灶神……又姓张名单,字子郭。夫人字卿忌,有六女皆名察洽。常以月晦上天白人罪状……故为天帝督使,下地为精。”

汉代以后,充当灶王爷的都是些大人物。《淮南子》中说:“黄帝作灶,死为灶神”,又说:“炎帝于火,死而为灶”。《五经异议》则认为:“火正祝融为灶神”。

在民间,灶王被奉为主宰家庭平安兴衰的一家之主,所以过去灶神年画和灶君马为家家户户所祀,故民间故事中有关灶君的传说也相当多,各地有关灶王爷的传说往往各不相同。

奏善堂/夹江年画

灶君府/朱仙镇年画

灶王年画有多种,分为“马上灶”“马下灶”“金钱灶”“天门灶”“太平灶”“双龙灶”“双奶灶”“八仙灶”等。

但从大的分类,可分为三种:单灶、双灶和三灶。单灶指年画上只有灶王一个人物;双灶指有男女两个人;三灶指灶王和他的两个妻子,画面为左右各一。灶王年画中的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他们是灶王夫妇。

灶君府/朱仙镇年画

灶王年画的多种形式,与供奉者的身份和需求有关,主要有如下几种讲究:

一曰“家灶”,为一般家庭供奉者,印灶王与夫人捧圭并坐。

二曰“官灶”,又称“鳏灶”,是灶王一人独坐,为官衙或商家作坊厨房贴用者。

三曰“上天灶”,尺幅较小,图下印灶王夫妇并坐,图上画灶王骑马于南天门会见玉皇,为山区农村所贴用。

四曰“神灶”,即独坐捧圭灶王,为旗人贵族们特用。“神灶”图像尺幅较大,绘刻精细,灶王头后之顶光为绿色(汉民祀者皆红色)。因满族入关前为游猎生活,没有祀灶之风俗,康熙后始有祭灶之仪;又因皇帝称君,故满族统治者称灶王为“灶神”。

五曰“烧灶”,这类灶王是以墨线印出后,不敷彩套金,中刻灶王,下卧一马,上有“司命之神”字样,专供无家可归或平日不供灶王的作坊以及旅居的异乡过客临祭时买来贴用。

灶君府/平度年画

灶王除称“司命之神”外,还有称“东君赐福”者。平度年画印制的灶王,画面比较特别,灶王和两位夫人坐于上,下有“麒麟送子”等吉祥人物。

灶君神位/平度年画

尽管灶王爷没有真人,似乎远在天边,可是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却是近在眼前。过去每到年关,家家户户打扫庭堂,清洗厨房,总不会忘记在灶台旁贴一张灶王爷的像;客气一些的,还会贴着灶王奶奶。后来民间艺人顺应民众习俗,干脆在一张画上画有灶王和灶王奶奶。

可见,中国民众想象力丰富,根据想当然的推测,给土地爷和灶王爷各配了一位土地奶奶和灶王奶奶,这样喊起来亲亲热热,像是一家人。

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年画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锅台上面的灶墙上,用一块木板儿供着。

灶君主/潍坊年画

祭灶风俗由来已久,《礼祀·祭法》中记载:

(王)立七祀,曰司命、曰中溜、曰国门、曰国行、曰泰厉、曰户、曰灶……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

(汉)郑玄注:小神居人之间,司察小过,作遣告者尔。灶主饮食翌日朝天去,白家间一岁事。祝曰:好多说,不好少说。

灶君位/朱仙镇年画

祭灶风俗在我国流传很广,旧时,差不多各地家家都设有“灶王爷”的神位。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灶君府/潍坊年画

《敬灶全书·真君劝善文》里说,灶王“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每年腊月二十三这天,灶王爷这个人间“特派员”要回去向玉皇大帝汇报。被举告者,大错减寿三百日,小错减寿一百日。至于让你得个病病灾灾的,那更是小菜一碟。

所以,家家户户,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对灶王爷诚惶诚恐,毕恭毕敬,不敢有半点的疏忽和怠慢,生怕得罪了这位神爷,降灾于己。

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收受贿赂的灶王爷,回到天宫欺上瞒下。清人周勤补在《祭灶》诗中云:

胶糖礼灶洁春盘,

归到天庭夜未阑。

持奏玉皇尽好事,

且将过恶替人瞒。

灶君府/潍坊年画

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仪式。

还有一种说法,有些地方分两天进行,二十三日夜为祭荤灶,用鸡鸭鱼肉,美味佳肴为供品,二十四日为祭素灶,供品用水果、瓜子及点心等,但无论荤祭还是素祭,都少不了糖瓜儿。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

灶神/杨家埠年画

为灶王爷供奉的祭祀,除了水果糕点之外,还无一例外地供着祭灶糖。这些祭灶糖或为关东糖,或为糖瓜、南糖,都是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从祭灶糖这名称看来,就可知是专为灶王爷预备的。其实,灶王并没有吃这种糖,事后都被孩子们分而食之。

供品中还有凉水一碗、草料一碟,为灶王爷之马而备,还有专门为祭灶制作的小羊油红蜡。上香以后,按尊卑长幼依次三叩首,同时口中有祷词,无非是“上天言好事”“好话多说,坏话少讲”之类。

一家之主/武强年画

在唐代著作《辇下岁时记》中,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之说。用酒糟涂抹灶门,叫“醉司令”,意思是让灶王酒醉,少说话。

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灶王爷甜甜嘴。在仪式中,人们用糖稀往灶口一抹,或将一块糖投入灶中,用意是粘住灶君之口,谓之“粘灶”,即少说话;即便说出话来,也是甜言。有的人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时会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

这种糖虽甜,却非常粘牙,是麦芽糖。在老百姓看来,让灶王爷吃了这种糖,粘住了牙,就不能开口讲话,人间的一些是非,就不会传到玉皇大帝那里去,以免受到处罚,也免得他为人间的小事劳神。

把他的牙粘住了,还怎么让他言好事?其实,这本来就是糊弄灶王爷的事,把一件子虚乌有的事情弄得和真的一样,可以看作是愚昧,也可以看成是智慧。祭灶只不过是一个游戏,以游戏精神待之,沉重的人生会变得轻松。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难得糊涂”等,在这一仪式上表现得可谓淋漓尽致。

灶君位/新绛年画

祭灶时还要供上一碗面汤,俗话说:“灶王爷本姓张,一年一顿杂面汤。”杂面汤是用白面、豆面、地瓜面混合制成的,可见灶王爷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摆上供品和敬香后,还要准备一些用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将神像揭下),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表示灶王和纸与烟一起升天了。

当灶王爷启程的时候,有的家里还要放几个二踢脚,隆重地以礼炮相送。就这样,灶王爷的画像披在高粱秆扎的大马上,在燃烧的火光和热烈的鞭炮声中,驾着一缕青烟升天了。

有的地方的乞丐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其实是以此换取食物。祭灶也是乞丐们的一场游戏,成了乞丐的狂欢节。

灶王府/武强年画

祭灶送灶不仅是普通平民的事情,就是一些名人也介入其间,并为此写了很多诗文。读读他们的文字,对了解这一民俗是很有意味的。

如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鲁迅还专门为送灶写了一篇文章《送灶日漫笔》,他在文中说:

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

关于送灶,鲁迅还说:“中国人对人的手段颇高明,对鬼神却总有些特别,二十三夜的捉弄灶君即其一例,但说起来也奇怪,灶君竟至于到了现在,还仿佛没有省悟似的。”

灶君府/武强年画

送灶诗中,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最为著名,他对当时民间祭灶作了极其生动的描写:

古传腊月二十四,

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

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热双鱼鲜,

豆沙甘松粉饵团。

男儿酌献女儿避,

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

猫犬触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

杓长杓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分。

这首诗,一方面反映了诗人对祭灶民俗的关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唐宋时祭灶的供品相当丰富,可见祭灶民俗在宋代民间之重要。

灶王府/武强年画

祭灶有很多讲究,如民间自古“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妇女虽然每天围着锅台转,一逢祭灶之时,便要远远避开。

通常,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

《礼记·礼器》篇的郑玄注曾说到灶乃老妇之祭。老妇料理一家人的饮食,整天围着灶台转,年终由她们主祭灶神,倒也合情合理。

可是,后来变了。因为灶神是一家之主,老妇的地位与之便不匹配,故改由男性家长来主祭。发展到后来,祭祀灶神时,妇女竟连看都不许看了。

灶君府/朱仙镇年画

祭灶仪式比迎财神的仪式还要隆重。因为老百姓认为,在送灶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将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因此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家里的厨房内。

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作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灶君位/朱仙镇年画

灶王府/武强年画

灶君为什么每年都要往玉帝那里跑呢?传说玉皇大帝有个小闺女,当王母娘娘到人间视察民情时,小闺女跟母亲下到人间。

晚上,老百姓都关门睡觉了,小闺女看到一户人家亮着灯,就瞒着母亲悄悄来到这家。看见一个小伙子正在锅灶前烧火,小闺女心想:这个小伙子模样长得不错,看样子又忠厚老实,要是能跟他在一起生活该有多好啊!

她鼓起勇气,走进灶房,说自己没爹没娘,讨饭来到这里,想找个住宿的地方。小伙子十分可怜她,先给她弄了点吃的。小闺女吃罢,便帮助小伙子烧火,两人边烧火边说话,越说越对劲儿。说来扯去,就私订终身,结为夫妻。

王母娘娘知道此事后,非常生气,怎么劝她回宫,她都不听。

时间长了,玉帝不见闺女回来,多次向王母娘娘追问。王母娘娘见瞒不过去了,只好说了实话。

玉帝气得浑身发抖,说:“那个小伙子不是给别人烧火吗?好!我就让他们当灶王爷和灶王奶奶!”

就这样,玉帝的小闺女与她的丈夫就成了灶王奶奶和灶王爷了。

这一年大旱,庄稼收成不好。灶王奶奶看到百姓生活困苦,就常常借回天宫娘家的机会,偷偷带些吃的和穿的分给周围百姓。

玉帝发觉后,下旨只准闺女、女婿每年腊月二十三回天宫一趟。灶王奶奶无奈,只好按玉帝规定的时间回天宫。

灶神/杨家埠年画

灶王府/武强年画

奏善堂/绵竹年画

灶君府/潍县年画

司命灶皇府君/滩头纸马

灶君马即灶王像,也是木版年画之一种,俗称纸马,刻印画面是灶王形象。纸马比年画小,是作祭祀焚烧之用。

民俗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皆祭灶,祭毕将图像焚化,谓之“上天”。除夕再由市上买一新灶君像,以待来年焚化。

旧时北京供奉灶君的形式最多,从旗人贵族到柴门贫民,从官府或工商业者到异乡流落京都的寒士,都有使用灶君马的风俗。

灶君府/武强年画

灶王府/武强年画

灶王府/武强年画

司命主/凤翔年画

关于灶王年画的来历,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传说,古代一户姓张的人家家中有兄弟俩,哥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哥哥拿手的活是盘锅台,东街请,西坊邀,都夸奖他垒灶手艺高。年长月久出了名,方圆千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

张灶王一去世,张家可乱了套,原来张灶王是一家之主,家里事都听他吩咐,现在大哥离开人间,几房儿媳妇都吵着要分家。

在腊月二十三张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画师忽然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他将儿子媳妇全家老小引到厨房,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飘动着的烛光若隐若现显出张灶王和他已故妻子的容貌,家人都惊呆了。

画师说:“我寝时梦见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闹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们在闹分家,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你们。”

儿女侄媳们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忙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灶王爷饶恕。

从此后,经常吵闹的叔伯兄弟和媳妇们再也不敢撒泼,全家平安相处,老少安宁度日。

其实,腊月二十三夜灶壁上的灶王,是张画师预先绘制的。他是假借大哥显灵来镇吓儿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灵验。

当乡邻来找画师探听情况时,他只得假戏真做,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舍。如此一来,沿乡流传,家家户户的灶房都贴上了灶王像,岁月流逝就形成了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

司命主/凤翔年画

灶君府/杨家埠年画

皂(灶)君神位/杨家埠年画

灶君府/杨家埠年画

相传灶王原来是一个叫张万仓(一说张单)的富家子弟,娶贤惠女子郭丁香为妻,夫妻俩的感情还不错,日子也很和谐。

后来,张万仓在外做生意,看到一位漂亮女子叫海棠,立刻产生好感。海棠见张生很富有,也主动献殷勤。不久,张生便把海棠娶到家中。海棠见丁香长得比她秀气,又是正室夫人,便产生了嫉妒,逼着张生休妻,把丁香赶出了家门。

从此,张生与李海棠终日吃喝玩乐,不到两年,就把富裕的家挥霍穷了。海棠见张生成了穷光蛋,也离开张生,另嫁他人去了。张生家境败落,又遭火灾,双目失明,孤独一人,又不会做事,只好沿街乞讨。

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他又饿又冻,昏倒在一个富户的门前。这家女佣见地上躺着一个乞丐,告诉女主人,并把他扶进厨房。不一会儿,女主人来看他,张生十分惊讶,原来这位女主人正是两年前被他抛弃的丁香。顿时,他感到羞愧万分,无地自容。此时,他想躲藏,又找不到藏身的地方,灵机一动,一头钻进灶里了。

玉皇大帝知道这件事后,觉得张万仓能勇于认识自己的错误,念张万仓尚有悔过知耻之意,便封他为灶王。后来,人们把丁香奉着灶王奶奶,同张生一起供奉在厨房里。因张万仓娶过两任妻子,所以出现了“三头灶”的灶君年画。

灶君府/汤阴年画

灶王的模样儿通常是白面长须(也有黑面),横眉瞪目,一副凛然之相,或红面大眼,一副慈祥样。灶王爷的旁边有灶王奶奶陪伴的年画,画像的两边通常有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东厨司命主,本宅水火神”,或“天上耳目神,人间司命主”,横批是“一家之主”。

这是因为灶王是受天帝委派为掌管一家的监护神,故被封为一家之主。灶王的权力似乎很大,但在很多地方,却连个小小灶王庙都没有,只有一张画像贴在灶墙上。可见他在民间诸神中的地位还是很寒酸的。从民间流传的不同的有关灶王来历的传说看来,他的经历也确实充满苦难。不知先民为何选这样一位寒酸的身份和自己都充满苦难的人作为神来敬奉,深究起来,可以洞察民俗文化中一些有趣的现象。

灶君位/朱仙镇年画

有的灶王爷像上部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两旁写上“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总之,都是以保佑全家老小平安为主题。

灶君府/东昌府年画

东厨司命/武强年画

灶君神位/杨家埠年画

灶君位/新绛年画

在民间流传的关于灶王爷的传说中,还有一个传说是说灶王坏话的。在一些老百姓的心目中,灶王爷是一个好吃好喝的贪官和揭发别人隐私、弄权邀宠的卑鄙小人。

传说不知是在哪朝哪代,有一个大臣被派往地方当州官,这个州官让百姓每天请他吃一顿酒席,谁敢不请,就满门抄斩。

吃了一年,把老百姓吃得叫苦连天,有的人家被逼得卖儿卖女,逃往他乡。一天,一位叫张大巴掌的农民请州官吃饭,州官乐颠颠地领着老婆去了。进屋之后,张大巴掌说:“你天天搜刮百姓,把老百姓吃得面黄肌瘦,这回你尝尝我的巴掌吧!”说完撸起袖子就要打,媳妇忙说:“别把他的尸首打碎了,把他打在灶墙上,死后让他这个贪官永远在灶旁烟熏火燎。”

村里的人知道后,拍手称快,纷纷跑来观看。有的人提议,州官生前家家户户勒索吃喝,不如请个画匠把他和老婆的模样画下来,贴在每家的灶墙上,让他们瞪眼看着家家户户吃好东西。

从这些传说中,就可以看出灶王爷的品行和为人了。老百姓对灶王爷虽深恶痛绝,恨得要死,怕得要命,但又不敢得罪这个“下地为精”的“天帝督使”,怕降下灾难来,于是心里恨他,表面上又千方百计地讨好他,以求一年的平安无事。

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敬神仙是很值得怀疑的。敬可能是一种恨,只不过恨在心上,又恨又怕,所以表面上必须敬奉。 tBVtKNnCDn1dwAfGvKow5vfLe9DcS1zeX5qBS1JpIlptkAtPHP/MlkmD5ToZAnH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