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知识广角

和为贵

“一团和气”年画在主题上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为贵”思想一脉相通,都强调了“和”的重要性。

“和气致祥”见于《汉书·刘向传》:“和气致祥,乖气致异。祥多者其国安,异众者其国危,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也。”意思是和睦融洽的气氛可致吉祥,不和谐的气氛则招灾祸。吉祥的现象多的,国家就安定;异象多的,国家就很危险。这是天地的常理,也是古今的通理。

“和为贵”最早出现在《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意思是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贵之处就在于此。但不论大小事,都按这个原则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的思想,“和”主要包含了四个方面的涵义。

第一,“和”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以自然为法则。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强调人不是万物的主宰,而是与天地万物并存,人在看待万物时应该站在与万物平等的位置。

庄子可以说是“天人合一”思想较早的主张者与实践者,《庄子·山木》表达这种观点的原文是:“人与天一也。”意思是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表达“天人合一”生活理想的还有那些有着隐逸情怀的诗人,他们失意于人间而最终得意于自然,逍遥于林泉,与山水相鸣,从而留下了无数敬山乐水的诗歌,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陶渊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王维,无一不在自然山水与自我的和谐静处中获得自我存在的价值体验。

第二,“和”是人际关系的和谐。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想以“和”为贵。

孔子不仅主张“和为贵”“周而不比”“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而且提出了忠、孝、诚、信、敬、爱、仁义、道德等。

孟子充分肯定了“和”的重要性,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他认为与人为善非常重要。《孟子·公孙丑上》:“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即孟子认为舜之所以能由凡入圣,是因为他始终与人为善。与人为善不仅能完善自己的德行,成就他人的善行,也能扩大善行的成果,扩大善行的影响。

董仲舒把“和”作为德行的最高标准和最高境界,《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德莫大于和 和者,天之功也,举天地之道而美于和。”

第三,“和”即个人身心的和谐统一。

个人身心的和谐在中国古代被称为“神形合一”,即人的精神和形体统一。

儒家要求“吾日三省吾身”( 见《论语·学而》)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论语·里仁》) ,十分重视修身的作用,以便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我国禅宗思想比较注重人的身体(相)与思想、心灵的高度契合。

唐代时,有参学禅法的僧人不远千里,来到河北赵州观音院(今柏林禅寺)。早饭后,他来到赵州禅师身前,向他请教:“禅师,我刚刚开始寺院生活,请您指导我什么是禅。”

赵州问:“你吃粥了吗?”

僧人答:“吃粥了。”

赵州说:“那就洗钵去吧!”

从赵州禅师的话语之中,这位僧人有所省悟。

赵州的“洗钵去”,指示参禅者要用心体会禅法的奥妙处,必须不离日常生活。这些日常的喝茶、吃饭,与禅宗的精神没有丝毫的背离。

第四,“和”即民族关系、国家关系处于和谐、和平的状态。

在处理民族、国家关系上,中国传统和谐思想主张“协和”而非“征服”,即在平等的基础上和平共处、亲善和睦。《尚书·虞书·尧典》:“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即说尧发扬才智美德,使家族亲密和睦,家族和睦以后,又辨明百官的善恶,百官的善恶辨明了,又使各诸侯国协调和顺。虽然是在颂扬帝尧,但充分说明了“和”的重要性。孔子提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见《论语·颜渊》),又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见《论语·季氏》),主张以文治、德政感化外邦,反对轻率地诉诸武力。孟子则提出“仁者无敌”(见《孟子·梁惠王上》),主张“以德服人”(见《孟子·公孙丑上》),提倡王道,反对霸道。

除了上述各种关于“和”的说法,传统文化中的其他各种思想学说也渗透着“和”的思想,这一思想贯穿古今,不断发展,成为中国人性格中显著的一部分。“一团和气”年画上那个笑容可掬、圆融自然的女性形象充分体现了“和”的思想,当我们看到她时,心中就会有一种美好、平和的感觉。

一团和气/武强年画

“圆”之道

“一团和气”年画和其他年画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圆形造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圆”意味着圆融、圆满、和谐、完美、自足、周全。《说文解字》说:“圆,全也。”古人还有“圆而神,方以智”之说,其中“圆”指行为处事“通、活、融、满”,“神”即“神、通、广、大”的宇宙观。可见圆之于古人有方圆思辨的哲学意象。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做人要外圆内方,方是做人之本,圆是处世之道。《红楼梦》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迎门看到大牌坊两边的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此联意思是:把世间的事弄懂了处处都有学问,把人情世故摸透了处处都是文章。此句积极之处在于教导我们遇事要思虑周详,拿捏有度,积极寻求解决之道。大才子纪晓岚认为做人要处事圆融、内心中正、不同流合污而为人谦和,告诫人们处理事情的时候要适当地掌握尺度,按照情况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但是内心一定要诚实忠厚,做人要保持诚信。

在文学领域,“圆”多与“月”联系在一起。人生中的离散聚合就像月亮的阴晴圆缺,月圆即人的团圆,月满即事的圆满,月圆成为文人心中团圆、美好的象征。

诗人们用“月”来表达思乡、相思和感叹人生的无常。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团和气/扬州年画 WhTlYyUoPFC2V+kehMZQAXtd3bGndGBrMW1w8SPdvwbG/cjNms+hG6tOaLnj2LY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