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来龙去脉

和合二仙

两位活泼可爱的仙童,扎着丫角髻,或者披头散发:一个穿红缎衣物,高举一朵绽开的荷花;一个着绿缎衣物,手捧一个圆盒——他们就是很受老百姓喜欢的和合二仙。全国各地的木版年画都有此形象,即使在西南白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地区也有“和合二圣”之图,形象大多类似。

《周礼·地官·叙官》疏:“三十之男,二十之女,和合使成婚姻。”《易林》:“使媒求妇,和合二姓。”这充分体现了和合二仙在婚姻中的重要作用,因而和合二仙图常悬挂于花烛洞房之中,以示夫妻相亲相爱、百年好合。

古时和合二仙的画上,还经常会配有一首诗:“和气乃众合,合心则事和。世人能和合,快活乐如何?”可见和合二仙在民间也有合心、和气的象征意味。

和合二仙本不是财神,民间传说他俩是象征团圆、和谐、吉庆的仙人,别称“欢天喜地”。或许婚姻离不开财源,有了财富夫妻才能欢天喜地,和合二仙有时也会“开小差”溜进民众家里当当财神,不少商人将其奉为和气生财的和合财神。

合门喜庆/桃花坞年画

和合二仙/桃花坞年画

有时,和合二仙也作为配祀的神,与财神、福神等一同出现,象征着福气、财气和欢乐。

和合二仙的起源

关于和合二仙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下面四种流传较为广泛。

第一,相传唐代有一位姓张的男子,他的哥哥远赴战场数年未归,父母因挂念儿子常常以泪洗面。他念及父母年事已高,不堪忍受思亲之痛,便踏上艰辛的寻亲的道路。此行万里之遥,朝发夕返,故被称为“万回”。这个故事流传到宋代,人们已将“万回”称为“和合”。元代刘一清的《钱塘遗事》说,宋代时万回被奉为可保家庭和合、平安幸福之神,每到吃饭时必定祭祀,因为祭祀万回能使家人团圆。明代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馀》记载:“宋时,杭城以腊月祀万回哥哥,其像蓬头笑面,身着绿衣,左手擎鼓,右手执棒,云是和合之神,祀之可使人万里外亦能回来,故曰万回。今其祀绝矣。”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和合之神只有一个,并且表达了“万回”这样一个团圆的主题。

和合二仙/清

第二个故事中的“和合二仙”指向了真实的历史人物——寒山、拾得。寒山又名寒山子,传说是唐朝贞观年间“应举不利,不群于俗,盖楚狂、沮溺之流”的一位诗僧,后来隐居于天台寒岩山。拾得是唐贞观时期的僧人,本来是个孤儿。天台国清寺老僧丰干在路过天台山时,发现路旁草丛中有一个被遗弃的婴儿,于是收养,取名拾得(意为“捡来的”)。后来,这条小岭也叫“拾得岭”。

寒山、拾得都很会作诗,彼此敬慕,于是成了好朋友。

相传两人爱上了同一位女子。那一年,有位越州汪氏,由女儿芙蓉陪同来寺进香。不料汪氏在寺中一病不起,临终前叫芙蓉请来寒山、拾得二人,汪氏说:“眼看病已难愈,我把芙蓉托付两位,望你们今后以手足相待,最好能与你们中的一位结为夫妻 ”

从此以后,两人待芙蓉更是情同手足。拾得与芙蓉年龄相仿,后渐生爱慕之情,而有的人见寒山年长无妻,却希望寒山与芙蓉结成夫妻。

一天清早,寒山砍柴回来,见芙蓉的房里点着灯,感到有些奇怪,走近窗边一听,原来芙蓉在伤心地哭,拾得正在一旁劝说。寒山正准备进去问个究竟,只听得拾得对芙蓉说:“芙蓉,不要哭了,我们暗暗相好,寒山并不知道。他如果知道了,一定会成全我们的。我和你虽然不能结为夫妻,但你永远是我的好妹妹。”

和合二仙/平度年画

和合二仙/平度年画

寒山一听,才知拾得与芙蓉早已相爱,当即打定主意,离寺远走,以成全他们。寒山走出小院一想,自己不明不白地离去,一定会把拾得、芙蓉急坏,于是转身回到院里,拿起一块石头,在墙上画了一个光头和尚,旁边留了一首五言诗:“相唤采芙蓉,可怜清江里 此时居舟楫,浩荡情无已。”写完后,寒山就悄悄地出走了。

拾得、芙蓉不见寒山回来,好生奇怪,后来看见墙上的诗和画,才知道他出家做和尚去了。拾得说:“我一定要把他找回来,哪怕找到天涯海角。如果找到了,我与他一起出家;如果找不到,我也不回来了。”芙蓉听罢,知道寒山、拾得情真义厚,只好哭着与拾得分别。

拾得为了寻找寒山,不管山高路远,找了很多地方还是不见踪迹。有一天他找到苏州城,一打听,听说城外枫桥的一座寺院新来了一个和尚,相貌与寒山相像,他立即快步前往。走近枫桥,拾得想,我不能空手去见寒山,就在荷塘里摘了一朵又红又大的荷花,捧在手里走进寺院。

寒山听说拾得千里迢迢而来,想必腹中饥饿,急忙从房中捧出一只盛着素饼的竹编食盒。二人相见,寒山送盒,拾得献荷。寒山用荷叶给拾得掸尘,拾得奉上一路化缘的食盒,二人解脱尘缘,结伴募化。

从此传为佳话,后人把捧荷的拾得称为“和”(谐音),把捧盒的寒山称为“合”,二人合称为“和合二仙”。直到现在,苏州寒山寺里还立着和合二仙的塑像。

第三个故事来源于河北邢台任县双蓬头村(在唐代前称“双凤村”)。唐朝贞观年间,此村出了从不梳头的哼哈二仙,村名也以双蓬头传开来,沿用至今。据说,当时留垒村有一名孤儿叫石德,生活贫困,给地主放牛、拾柴火。偏巧,正南三里的双蓬头村也有一位与石德命运相同的孤儿,叫寒山。他们俩经常一块放牛、放羊、拾柴,感情深厚,亲如兄弟。

那时,河北一带是大陆泽南端,河流纵横,长满荷花。寒山、石德饿了就挖莲藕、摘莲子、捉青蛙,然后高兴地抱在一起哈哈大笑。每当他们开怀大笑时,就会刮起一阵旋风,聚来一堆柴火。他们用柴火把那些东西烧熟,就痛痛快快地大吃起来。

地主觉得此事稀奇,有一天很想看个究竟,就带着几个人走向他俩。他俩以为地主又来打他们了,于是就拿起莲蓬、白藕和青蛙,向东南方向跑去。他们俩越跑越快,脚下竟升起一朵彩云,载着他们上天去了。家乡的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就把他俩跑过的小路称作“神仙路”,并为他们修庙塑像,称“荷蛤二仙”。又因他们常在一块儿开怀大笑,所以又称他们为“哈哈二仙”,寓意开心祥和。

和合二仙/潍县年画

和合二仙/潍县年画

第四种说法带有很强的传奇色彩。传说太上老君受人参、黄精二童相助,在华山炼制丹药。药还没有炼成,太上老君的两位小童子就已经受不住仙丹的诱惑,趁师父不备偷食了仙丹。他们害怕师父动怒,于是携手潜逃,结果撞在绝壁上,化为石仙人。从那时起,华山“水帘洞”旁的山石上,就有了两个携手而站的人影,后人把它们叫作“和合二仙”。假若游到华山,站到聚仙台上,往南一望,“和合二仙”就隐约可见,传说如果有人能看清他们的面目的话,就会增福增寿。

“和合”一词最早出自《国语·郑语》: “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和合的故事从唐代开始被神化,并有了“万回哥哥”“寒山、拾得”等具体形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合二仙的寓意也变得丰富了,既可以指男女情爱和谐,又可以指兄弟、朋友情谊深厚,还可以广而延伸至个人心胸开阔、心灵宽广,家庭关系和睦。

和合二仙/开封年画 1hxE/yIYxJHsqvlY70ax8o8Vloo4stg/LSeo3wCcPCa2Awx5FTcCmuiEmkKcZzj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