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点悟·絮语

“一团和气”原指待人和气,但在具体生活中如果处理不当,就容易变成追求不偏不倚、不进不退的“中庸”之道,鲁迅对这种中庸之道持严厉的批评态度:“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见《无声的中国》)对于那些标榜自己不偏不倚,对冲突的双方采取“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方式的人,鲁迅说:“谁知道人世上并没有这样一道矮墙,骑着而又两脚踏地,左右稳妥,所以即使吞吞吐吐,也还是将自己的魂灵枭首通衢,挂出了原想竭力隐瞒的丑态。”(见《华盖集·答KS君》)还有人将“一团和气”简单地理解为“明哲保身”,鲁迅在《谈所谓“大内档案”》中非常形象地描述了这种行为方式。“大内档案”指的是清亡后堆放在孔庙里的宫廷废纸。因为是皇家遗物,怕有什么宝物在里面,谁也不敢随便处理,八千麻袋废纸就这样一直在孔庙里堆放着。后来成立了“历史博物馆筹备处”,办公地址就设在孔庙里。时任处长胡玉缙担心这八千麻袋废纸引发火灾,殃及孔庙,于是就向他的顶头上司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夏曾佑请示,要求将这批废纸处理掉,以免除后患。可这位夏先生却是一个深通为官之道者,“他是知道中国的一切事万不可‘办’的。即如档案吧,任其自然,烂掉,霉掉,蛀掉,偷掉,甚而至于烧掉,倒是天下太平;倘一加人为,一‘办’,那就舆论沸腾,不可开交了。结果是办事的人成为众矢之的,谣言和谗谤,百口也分不清”。有鉴于此,夏司长给胡处长的答复是:“这个东西万万动不得。”

其实明哲保身原本是褒义的,最早出自《诗·大雅·烝民》,原句是“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懈,以事一人”,是在赞扬大臣仲山甫明事理、聪明、德行操守好、敬业。《中庸》里的“既明且哲,以保其身”也只是告诉人们要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知识水平,依据现实条件来决定怎么做,是对现实的适应,是一种安身立命、进退仕途的艺术,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毫无关系。与此类似的还有唐代白居易的“尽瘁事君,明哲保身,进退始终,不失其道”(见《许杜佑致仕制》),宋代陆游的“信乎明哲保身之难也”(见《跋范文正公书》)。但到后来,“中庸”的合理内核被漠视了,“保身”却被发扬光大,不免令人唏嘘。

对于“一团和气”,我们要发扬的是和平相处的“和为贵”,圆融的处事方式,正视矛盾的“和而不同”,有原则的“一团和气”。 aee1GtPj4LQRuW2TSKAAhsMOaAOZ5acazAxGADqifIWcEMarAI0LHZE6gah7Y3A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