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来龙去脉

薛仁贵

薛仁贵(614—683年),名礼,字仁贵,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市)人。唐代名将,著名军事家、政治家。他的军事政治生涯主要有几个方面:跨海征辽东,平定高句丽;北伐铁勒部,三箭定天山;护卫玄武门,忠勇救高宗;御敌吐蕃军,兵败大非川。薛仁贵是继李 之后,唐代最有名望的大将。

薛仁贵投军

薛仁贵是南北朝时期名将薛安都的后代,属于河东薛氏家族,这个家族在南北朝时期是举足轻重的大门阀,但到薛仁贵父亲薛轨这一辈时家族已经没落了。薛轨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去世了。

薛仁贵由于父亲早丧,从小家庭状况就不是很好,但是他却一直习文练武,刻苦努力。薛仁贵天生臂力过人,饭量很大。娶妻柳氏在评书中变成了一个很美的爱情故事,评书中是这样说的:薛仁贵太穷了,就到当地乡绅柳家当长工。有一天偶然捡到柳小姐未写完的半首诗,他一时好玩,便补写下半首。后来这首诗又回到柳小姐手中,她读后大为赞赏。入冬后天寒下大雪,柳小姐担心薛仁贵在柴房内受寒,便把父亲送给自己的锦袄送给了薛仁贵。没想到,柳员外以为自己的女儿和薛仁贵有私情,要把薛仁贵送官。后来,柳小姐出于保护和爱慕就嫁给了薛仁贵,并且和父亲断绝关系,和薛仁贵一同回寒窑度日,薛仁贵便依靠在汾河湾射雁来维持家计。

汾河湾/潍县年画

白袍征东头出之许婚/武强年画

白袍征东二出之投军/武强年画

不管历史是不是这样,总之柳氏是很有见识的。据史料记载,薛仁贵在穷困不得志,希望迁移祖坟以带来好运时,他的妻子说:“有本事的人,要善于抓住时机。当今皇帝御驾亲征辽东,正是需要猛将的时候,你有这一身的本事,何不从军立个功名?等你富贵还乡,再改葬父母也不晚!”薛仁贵听了,觉得有道理,就告别妻子,去新绛城里找张士贵将军,应征入伍,开始了他驰骋沙场四十年的传奇经历。

第一次出征高句丽

薛仁贵从军后的第一次战斗就扬名军中。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于洛阳出发征讨高句丽。在辽东安市附近的驻跸山之战中,唐将刘君邛被敌军围困,没有办法脱身。在此危难时刻,薛仁贵单枪匹马挺身而出,直取高句丽一将领人头,并将头悬挂于马上,敌军看到后害怕得纷纷后退,没有人再敢上前。从此之后,薛仁贵便在军中小有名气。

此役后不久,唐朝大军开始攻打安市城,唐太宗命令各位将领从四面攻击敌军,高句丽的两员大将高延寿、高惠真率兵十五万来抵挡唐军的进攻。薛仁贵认为此时是一个立功表现的好机会,他身穿白袍,手握大戟,腰挎硬弓,大喊着率先冲入敌阵,敌军纷纷后退。唐朝大军紧跟其后杀入敌阵,高句丽军开始溃败。唐太宗坐在高处看到一位白袍士兵勇猛异常,就在战后召见了白袍士兵薛仁贵,赐马两匹、绢四十匹,任命其为游击将军。到唐军回兵时,唐太宗这样对薛仁贵讲:“朕旧将并老,不堪受阃外之寄,每欲抽擢骁雄,莫如卿者。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意思是我的那些将领们都老了,现在遇到战事已经不能承受这种负担了,我挑选年轻能干的将军,没有谁能够比得过你了。这次出兵,得到辽东不是我最高兴的,我最高兴的是获得了你这样一个人才啊。

白袍征东三出(名称待考)/武强年画

白袍征东四出之授弓/武强年画

唐王去征东之白袍敬德功/平度年画

探穴得书/凤翔年画

第二次出征高句丽

显庆三年(658年),薛仁贵和程名振再次进攻高句丽,一举攻克贵端城,消灭敌人三千多人。显庆四年(659年),薛仁贵、梁建方、契苾何力率军与高句丽大将温沙门在横山进行了一场大战。薛仁贵一马当先杀入敌阵,弓响之处,敌人应声落马,高句丽军无法抵挡,便溃败而逃。后来唐军又与高句丽军在石城交战,高句丽有一个神箭手,他连续射杀了唐军十几个人,惹怒了薛仁贵,他直接打马冲向射箭手,射箭手便将箭射向薛仁贵,但是全被薛仁贵躲开了,等到了射箭手的身边,薛仁贵伸手就把那个射箭手给活擒了。

卖弓计/潍县年画

第三次出征高句丽

乾封元年(666年),高句丽莫离支泉盖苏文去世,其长子泉男生继位,泉男生的弟弟泉男建、泉男产与他争夺统治大权。泉男生孤立无援,派其子入唐求救。同时,盖苏文弟净土也请求降唐。唐高宗派契苾何力率兵救援,并命庞同善、高侃、薛仁贵、李瑾行殿后,向辽东进发。庞同善进至新城后,泉男建率军夜袭庞同善军大营,薛仁贵率精锐前往救援,击败了高句丽军。随后,庞同善率领大军进至金山,为高句丽军所败,薛仁贵横兵奋击,大败高句丽军,并攻下南苏、木底、苍岩三城,成功和泉男生会合。

薛仁贵征东之大破摩天岭/桃花坞年画

将门虎子薛讷

俗话说“老子英雄儿好汉”,薛家将中的第二代正符合这条俗语。薛仁贵英雄一世,他的儿子同样也是好汉。

薛仁贵之子薛讷(649—720年),字慎言,绛州人,唐代大将。薛讷年轻时就跟随薛仁贵征战沙场,受到了很好的军事熏陶。由大非川之战前,刘仁轨保举他作为薛仁贵副手这一事件来看,他的才能是得到了前辈行家的肯定的。

薛讷的一生风光无限,几乎可以说超越了其父薛仁贵。这一点从评书中可以反映出来,评书中薛讷被称为“薛丁山”,是王敖老祖的徒弟,也是白袍银枪,勇猛异常。当然,在薛丁山的世界里由于有樊梨花的存在,导致给人的感觉好像薛丁山弱了一些。但是,薛丁山后来被加封为“两辽王”,比他的父亲薛仁贵的“平辽王”还要高一个等级。

薛丁山/凤翔年画

历史上的薛讷虽然没有评书中那样辉煌,但也是一位功勋卓著的大将。他先后经历了唐高宗、唐中宗、唐睿宗、武则天、唐玄宗等帝王,在复杂多变的历史时代能够一直受到在位帝王的重用,可见薛讷不仅军事能力高超,政治上也是相当有水平的。

薛讷进入仕途的第一个职务是城门郎,后来担任了蓝田令。由此可见,薛仁贵的官风比较好,不然自己的儿子怎么会从这么小的官职开始干起!当时有个姓倪的富商到御史台清理私债,用重金贿赂了当时的酷吏权臣来俊臣。来俊臣要求薛讷从官库中拨几千石官粮给那个倪姓富商,但遭到了薛讷的坚决反对,他上书说:“义仓本备水旱,以为储蓄,安敢绝众人之命,以资一家之产?”意思是说义仓的粮食是为发生旱、涝灾情而做的储备,我怎么敢冒着牺牲众人性命的危险送给一人作为利益呢?薛讷向上汇报说不同意拨粮,此事一直到后来来俊臣获罪都没有办成。

新增薛丁山征西前/桃花坞年画

薛讷作为战场上成名的勇将,他在镇守边疆、抵御外族侵扰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稳固边疆二十年无战事、兵破吐蕃以雪大非川之耻等经典事迹。

不战而屈人之兵

圣历元年(698年),东突厥阿史那默啜可汗以“奉唐伐周”为名,出动十万骑兵,肆意劫掠河北地区。武则天提升薛讷为摄左武威卫将军、安东道经略。在大军出发之前,薛讷对武则天说:“丑虏恁凌,以卢陵为辞。今虽有制升储,外议犹恐未定。若此命不易,则狂贼自然款伏。”(《旧唐书》)意思是突厥发难扰边,一个重要的借口就是拥护庐陵王李显。现在庐陵王虽然已被重立为太子,但外面的人还不太清楚。如果太子的地位不会动摇,突厥自然会服罪归附。

武则天十分重视薛讷的建议,命太子李显公开召见文武百官,以安定人心,这样默啜可汗“奉唐伐周”的理由就站不住脚了。9月,默啜可汗看到唐朝的援军已经到达,同时此次出兵已经名不正言不顺,难以有所作为了,便率军返回了大漠以北。正是由于薛讷对敌军的了解,使得唐军没有费什么力就粉碎了敌军的进攻。

稳固边疆二十年无战事

在武则天当政时期以及开元初年,由于受困于内部纷争,唐(周)是无力对外族发动攻击的。因此,在武则天当政时期以及开元初年时期,唐(周)政府的边防政策以防御为主,只要保证边境无事端就是合格的,而薛讷在担任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的二十年间很好地完成了这一任务。

新增薛丁山征西后/桃花坞年画

长安二年(702年),武则天任命薛讷为幽州副都督,和都督李多祚共同防御突厥。不久后,薛讷又任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病重,宰相张柬之发动政变,拥立李显继位,恢复了大唐国号。景云元年(710年),中宗被毒死,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讨杀韦皇后等人后,拥立李旦继位,是为唐睿宗。710年10月20日,薛讷升为左武卫大将军、幽州都督,兼安东都护。从此,便出现了导致唐代后期军阀割据的一个官职——节度使。薛讷就是第一个唐节度使。(一说节度使之职始于711年贺拔延嗣被任命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

薛讷镇守幽州二十年,从未发兵出塞寻衅,北部和东北的少数民族也不敢入关进犯,幽州百姓安居乐业。

后来的事件也证明了薛讷镇守边境的策略是正确的。一直与薛讷有矛盾的燕州刺史李琎在侍中刘幽求面前诋毁薛讷,刘幽求便推荐了左羽林将军孙佺取代薛讷。712年3月,唐睿宗以孙佺为幽州大都督,调薛讷去担任并州长史。孙佺不善于用兵,也不了解边疆情况,只是因为想早点建功立业,到任后就改变原来的防守策略,主动出击攻打奚人,结果唐军大败,孙佺被俘,奚人李大酺将他献给突厥,后为突厥可汗默啜所杀。

兵破吐蕃以雪大非川之耻

对薛家来讲,大非川之败是他们家族的一大耻辱。作为薛仁贵的儿子,薛讷肯定会找机会给自己的父亲雪耻的,历史真的给了他这个机会。

唐玄宗登基后,等国内政局稳定下来,便开始着手应对外族的威胁。开元二年(714年)八月,吐蕃的大将坌达延、乞力徐等率领十万大军进攻临洮,继而攻打兰州和渭州等地,夺得大批牧马。

为对付吐蕃,唐玄宗重新起用了不久前因兵败被降为平民的薛讷,命令他以平民的身份担任左羽林将军,出任陇右防御使,同时在全国范围内招募勇士,来补充河东、陇右的兵力。10月,吐蕃大军再次向渭源发起了进攻。薛讷率大军进至武街抗击吐蕃军。当时吐蕃坌达延所率的十万大军驻扎在武街南面的大来谷。薛讷和王晙各领军成掎角之势向敌营发动攻击,杀得吐蕃军大败而逃,唐军乘胜追击至洮水,在长城堡再次交战。唐军的先锋王海宾部队率先杀到,与吐蕃军队一场大战,但是寡不敌众。等到薛讷的主力部队到达时,王海宾已经战死沙场。唐军将士化悲愤为力量奋勇杀敌,把吐蕃军杀得溃不成军。本次战役歼灭敌军数万人,活捉了吐蕃大将六指乡弥洪,夺回了吐蕃所强掠的羊马,缴获的器械不可胜数。唐玄宗听到前线大捷的消息后,下敕书表示放弃亲征,并任命薛讷为左羽林军大将军,加封为平阳郡公。

这次战役对唐朝来说是重新确定其在西域威慑力的一战。此后不久,西突厥“十姓部落”归降者不断增多。开元四年(716年),默啜在攻击铁勒拔曳固部时被杀死,拔曳固、回纥、同罗、霫、仆固五个部落听说默啜被杀后全部归顺于唐朝,从此,唐朝的西北边疆得到暂时的安宁。

对薛家来说,意义也很重大。薛仁贵当年在大非川败于吐蕃,导致唐朝政府对西域的实际控制力减弱,更重要的是给薛仁贵带来军事生涯中的唯一败仗。当薛讷作为主要将领击败了当年让他父亲蒙羞的敌人,肯定也觉得是对父亲的告慰吧。

开元八年(720年),七十二岁的薛讷去世,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或许他没有想到,他和他的父亲两代人都忠于唐王朝,而薛家的第三代会出一个参与安史之乱的“叛将”。

“叛将”薛嵩

评书《薛刚反唐》讲的是薛家第三代人物薛刚、薛强等人,在薛家受到武则天的宠臣张天佐、张天佑的陷害而灭门后,被迫反抗唐朝替家族报仇伸冤的故事。而在真实的历史中,薛家第三代里的确出了一位“叛将”,但他不是反对武则天,而是参与安史之乱,这个人就是薛嵩。

薛嵩(?—773年),薛仁贵的孙子、薛讷的侄子。他的父亲是薛楚玉,曾经担任范阳节度使。薛嵩年轻的时候性情豪迈,不喜欢读书,力大无穷,善于弓马骑射。早年从军,投入范阳节度使安禄山的部下,由于屡立军功被封为邺郡节度使。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借口讨伐杨国忠发动叛乱,出兵攻打唐军。薛嵩当时作为安禄山手下的一城节度使,出于自保自然会附和安禄山起兵,听从调度。不管薛嵩是否真心地附和安禄山造反,他的做法至少保证了邺城在整个安史之乱中从未发生激战。从客观上来说,给当地的平民百姓争取到了躲避战乱的空间。

从史料记载中,我们可以推断出当时的薛嵩未必是心甘情愿地追随安禄山的,当然,安禄山、史思明等人也没有完全信任薛嵩。后来与薛嵩一起投降的田承嗣、张忠志、李怀仙等人,这其中除了薛嵩以外,其他人都是安禄山、史思明手下的重要将领,几乎参与了历次与唐军的大战,而在整个安史之乱中几乎找不到薛嵩与唐军作战的痕迹。

至德二年(757年),郭子仪攻下洛阳。当时的皇太子李豫是兵马大元帅,派遣仆固怀恩出兵攻打河朔地区。薛嵩当时担任相州节度使,他看到朝廷的大军将至,率先出城投降,拜于仆固怀恩的马下。仆固怀恩出于为自己笼络人心的目的,向朝廷保举薛嵩为相州刺史,兼任相、卫、洺、邢等州节度观察使。当时唐朝政府固然考虑到叛乱刚刚平定,要稳固人心,但也不能忽略朝廷对薛嵩还是有一定的信任度的,不然不可能给予薛嵩如此大的权力。当然,薛嵩后来的表现也没有让朝廷失望。在使得相州等地再次避免战火之后,薛嵩便积极开始战后重建工作,尽心尽力地促进当地的生产恢复,几年后就取得不错的成果。

后世的人对薛嵩都是比较肯定的。“座右铭”的来历就跟薛嵩有关,据说薛嵩喜欢蹴鞠,有一个隐士劝他不要沉迷,薛嵩认为有道理,就在座位右边画图形来时刻提醒自己。

另外,跟薛嵩有关的文学作品是传奇小说《红线女》。魏博节度使田承嗣,一直想吞并薛嵩的地盘。薛嵩感到很是忧虑。薛嵩的侍女红线懂得剑术,便自告奋勇前往田承嗣处探听消息,顺便警告一下田承嗣。红线女到达田承嗣处时,田承嗣正在睡觉,红线女本来想一剑刺死他,但又觉得不妥,便改为盗走田承嗣的帅印盒,还给田承嗣留了一点纪念,就是割了他一缕头发。田承嗣后来接到薛嵩送来的书信、被盗的帅印盒以及那一缕头发后大惊,从此知道薛嵩部下有的是能人强将,自己肯定不是对手,于是与薛嵩修好,不敢再有妄想。据《唐诗纪事》记载,薛嵩的确有一名叫红线的侍女,善弹阮咸琴,因其手纹隐起如红线而得名。明代梁辰鱼所撰的《红线女》杂剧,亦取材于此事。

薛嵩的一生,比起其祖、父两辈来讲,是相差比较远的。可能正是因为他的事迹并不突出,史料上对他的记录不是很多。但是身处乱世,能够不计个人名誉,来保全治下百姓免遭战乱,还是应该受到人们的尊敬的。 oo3lT3gHx1h3EVKvtLT1g9frwsMEdhXP5OqqxD3CHYy3yZeb9NaeR+yIfbLkO6f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