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陈玉书

1941年,陈玉书出生在印度尼西亚。1960年,陈玉书就读于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北京市一所中学任教。

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席卷全国,像陈玉书这种祖辈寄居国外的侨民,立刻成为打击的对象之一。为了摆脱身心的折磨,1972年,陈玉书奔赴香港,赤手空拳的他只好从苦力做起。他当过地盘工、仓库管理员……

1979年中国大陆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为世界商人提供了许多发财机会。陈玉书购买了2000多万元的景泰蓝,一举发家,成为闻名全港的“景泰蓝王”。

香港地产受政治的影响,楼价屡次大跌。陈玉书分析时局,倾囊而出,趁低吸纳。骚动平静后,他已跻身于香港巨富之列。

从签证文书到“景泰蓝王”

有一次他失业了,碰巧太太又怀孕了,恶劣的环境下无法再哺育一个小生命,只能忍痛打掉孩子。

一天,陈玉书偶然来到维多利亚公园,正好看见一位少妇在和孩子荡秋千。少妇体弱无力荡不起来,陈玉书上前帮了她一帮。没想到这一把竟成了他命运的转折点。

原来这位少妇的丈夫是印尼驻港领事馆的一位高官。她得知陈玉书曾是印尼人,就热心地把他介绍给丈夫,她丈夫为陈玉书谋到一个能为印尼商人办理签证手续的职位。陈玉书在很短时间里赚到了5万港元。在20世纪70年代,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1979年,中国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为全世界的商人提供了许多发财机会。陈玉书来到北京购买了5万元港币的景泰蓝。虽然他深知景泰蓝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在国际上享有崇高声誉,但是这一次做生意,他还是有些提心吊胆。可喜的是,这些景泰蓝十分抢手,一到香港便脱销了。

1982年景泰蓝市场越趋萧条,北京工艺品公司库存的价值1000万人民币的景泰蓝滞销,当时曾有几批港商想趁机低价进货,但一见数量如此庞大,都知难而退了。陈玉书却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深信景泰蓝绝不会长期滞销,不久将会解冻成为热门货。如果买下这批货,等于把北京的仓库搬到香港,他将成为全世界的景泰蓝供应商,所获利润难以估计。

思考再三后,他决定,订下这批货!

按照他当时的经济力量,根本就拿不出这笔钱,唯一的办法只有向银行借贷。而银行家们都不傻,他们知道景泰蓝行业不景气,担心贷款放出去收不回来。陈玉书跑了许多家银行,只有少数几家同意贷款,但提出的条件非常苛刻。陈玉书咬了咬牙,接受了对方的条件,将所有的家产抵押出去,这才凑足了所需货款。他知道,如果这笔买卖失败,他又将身无分文。

货运到香港,他理所当然地打出“景泰蓝大王”的金字招牌,号称“数量最多,品种最全”。但同行都在暗中窃笑:看他怎么抛掉这个大包袱!陈玉书心里也悬着,他外表装得坦然,心里却像火烧一样。现在他是负债经营,每拖一天,贷款的利息就增加一分。

这时,忽然一个好消息传来:新加坡准备举办中国景泰蓝展览。得到这个消息后,陈玉书心花怒放,他立即带着所有的样品赶赴新加坡。展览会一开幕,参观订货的人就源源不断。这次机会,扫清了陈玉书登上“景泰蓝大王”宝座的一切障碍,他的公司营业额顿时扩大了10倍,在香港同行中,已经没有人能与之匹敌了。他的公司营业额占了香港景泰蓝市场的一半以上。

陈玉书从实际经营中认识到,景泰蓝产品必须跟上时代的潮流,朝“实用化、日用化”方向发展,不断推陈出新,才能保持其销售旺势。他组织北京生产厂家的技术人员成功地研制了脱胎景泰蓝。它制作简便,成本低,可以制作台灯、壁挂等日用装饰品。他还亲自设计了景泰蓝手表、景泰蓝钢笔、景泰蓝打火机等各种日用品,这些新产品一上市,大批订货单雪片般地飞来。他销售的景泰蓝产品不仅畅销东南亚,还打人了欧美市场,随着市场的不断开辟,陈玉书在商界的地位也越来越稳固。

陈玉书成了闻名全港的“景泰蓝王”。

逆市而上,成为地产业新贵

1984年,在中英就香港问题进行谈判期间,各种猜测、各种传闻骤起。持有地产的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而准备进入地产业的人更是二话没说转身而去,香港楼价、地价被压得非常低贱,甚至有些报价已跌破成本。陈玉书瞅准这个机会、倾尽所有可动资产趁低吸纳。地皮、厂房、别墅、住宅、楼宇等都成了他投资的目标。他深信香港的地产永远向上升值,回落或大跌只是暂时性的。

不久中英谈判有了结果,中国将于1997年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为使香港保持稳定和繁荣的发展局面,中国提出一国两制50年不变的方针。港人好像吃了定心丸,大部分人信心加强了,地产业立时复苏,价格暴涨,一夜之间港人又回复到“无地不富”的心态。在此期间,陈玉书的财富翻了几番。

陈玉书经营地产已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并以地产来衡量自己的财富。1989年6月,北京发生的政治风波,朝野震动,香港难免也深受影响,猜闻又瞬时四起。香港地产业有如日薄西山,数日内下跌了近30%。此时,陈玉书手头已积聚了大批的地产物业。有人劝他不如放弃部分以防急变,他不但没有抛售,反而逆市而上。其实他自己明白,一旦事件恶化,他有可能变得一文不剩,但他更知道如果事件平息,将会得到怎样的收益。当北京政治风波平息之后,香港人的顾虑顿时雪融冰消,地产界骤然升温。人们预计陈玉书在地产上这两次“逆市而上”的投资,已获得不下10倍的回报。

陈玉书事业上之所以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眼光要远,项目要大。眼光远,就是善于分析形势,不为眼前的困难所迷惑;项目大,是指项目应有一定的影响力和重要性。他认为自己的发迹在于三个原因:一是抓住了北京工艺品公司清仓的机会;二是几经努力申请到了贷款;三是通过新加坡景泰蓝展览会打响了牌子。他将三个事件比作“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淮海战役”。他笑着说:“香港许多富豪,都是这样依靠大的战役起家的。”

经历了景泰蓝和地产业上的几次高风险投资,陈玉书轻轻松松地跨入了香港巨富的行列。现在,他在地产上的投资已增值几倍,甚至几十倍。他的地产越多,信誉也就越好,在香港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响。他担任了香港贸易发展局中国咨委、香港钟表业第七届主席、香港佛山工商联合会名誉会长。 Uy5jvPY7hkBaOYnzXhJ5OLCmMQBDLziLFtdGU0r9XJHcaUpf6ITrdKHs+ideiGe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