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十三辨鼎

张策,字少逸,法号藏机,生年不详,敦煌(今甘肃敦煌)人。五代十国时期,他未成年就落发为僧,后因才华出众受到后梁太祖赏识,初为掌记,历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官至宰相。

他在13岁那年,就以“辨伪鼎”的故事,被誉为“神童”。

张策出生于一个普通官员家庭,他的父亲叫张同,官为客管经略使,也是一位著名学者。张策自幼聪慧,勤奋好学,兴趣广泛,诗歌、辞赋、史书、易经等,无所不读;而且记忆力很强,所有他读过的书,不但熟知其内容,对于重点段落,基本上都能背诵。

在性格上,他平时内向,不爱说话,对闲言碎语从不参与。但是,每遇到有关读书方面的话,他一句也不少,尤其在学术问题上,若遇到不同看法,即使争论得面红耳赤,他也寸步不让。别的孩子找他去玩,他不去,时间一久,其他孩子都认为他是个“怪人”,也就不再找他了。

有一年,他的父亲奉命去洛阳任职,全家搬到洛阳附近的一个村中居住。当时,村里的井水又苦又咸,他家吃不惯,便请人要在院子里挖出一口甜水井来。村子里有位老秀才,不但有学问,还会看风水,父亲便请他在院中选了个位置。那老秀才说,必须挖过两层沙泥之后,方有甜水出现。

这一天,张同在村子里找了十余人,在老秀才的指挥下,动工挖了起来。不料,当挖到第一层沙泥出现的时候,竟挖出一个铜鼎,鼎上刻了一行篆字:“魏黄初元年二月,匠吉千。”

众人感到大奇,便请老秀才辨认。老秀才看了又看,然后神秘地对众人说:“魏朝到现在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据史书记载,魏文帝刚即位的时候,曾选天下名匠,镌刻铜鼎一只,后来不翼而飞。曹丕内令侍翻遍了整个后宫也没有找到,后来竟怀疑是他的弟弟曹植偷去了。曹植始终没有认账,于是,兄弟二人结下仇恨,据说后来曹丕想杀曹植,逼他‘七步成诗’,就与这只鼎有关系。没承想事隔几百年之后,这古鼎又重新问世,真可谓无价之宝啊!这都是经略使带来的造化!”

经过老秀才一番高谈阔论,众人也都确认铜鼎是无价之宝了。消息传出,村里人都来观看。张同心中,此时更是美滋滋的。

正在书房读书的张策,听说井中挖出了一件稀世珍宝,也跑出来观看。可是,当他在古鼎前端详了一会儿后,竟笑着对大家说:“这哪是什么稀世珍宝?分明是后人伪造出来的!”

众人一听,都愣住了,院内顿时一片寂静,上百双瞪大了的眼睛,齐投向了那位老秀才。

老秀才一听,气得脸都白了,很生气地讥笑他说:“你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怎会知道几百年前的事?又有何根据说这古鼎是假的?”

他的父亲张同,本来兴致勃勃,此时经张策一说,也很扫兴,又听了老秀才对张策的责问,心中也很生气,便对张策怒斥道:“你知道什么?竟敢一派胡言!还不与我退下。”

对老秀才的讥讽、父亲的怒斥,张策一不生气,二不害怕,而是平心静气地对老秀才说:“先生熟读经书,见多识广,学生十分佩服。不过,据我所知,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后,东汉年号就改为延康了,这是不是事实?”

老秀才对张策的记忆力感到惊奇,不过,他仍不屑一顾地说:“是的,但这和古鼎的真假有什么关系?”

张策继续道:“有关系。你可曾知道,就在该年十月,曹丕逼汉献帝刘协禅位,自己做了皇帝,改国号为‘魏’,改年号为‘黄初’,这就是黄初元年,对吗?”

老秀才陷入思考,没有回答。

张策接着说:“十月为黄初元年,后边只有十一月、十二月两个月了,请问先生哪来的‘黄初元年二月’?古鼎上的篆文竟说什么‘黄初元年二月’,这不是太荒谬了么?”

此时的老秀才,羞得面红耳赤,无言以对。张同见儿子说得有理有据,脸上的怒容也渐渐变成了笑容。

众人听了张策的回答,无不频频点头赞许。

就在此时,忽然有个人提议道:“张大人,公子所言是真是假,您将《三国志》拿出来查对一下,不就十分清楚了么?”

张同一听,很有道理,便令人去书房找来了《三国志》。张同接过书来,翻到其中的《魏书》一看,其中的记载和张策所言完全一致;接着,张同又把书递给了老秀才。

那位老秀才接过只看了一眼,便不得不服输了,于是,他十分歉意地对张策说:“只怪老朽年迈昏庸,这书是在几十年前读的,早已记不清了。看来,张策真是个博古通今的才子,我不如啊!”

不知是何原因,张策在年仅十四岁的时候,竟去一个寺院落发做了和尚。黄巢起义后,张策又还俗,侍奉父母去山中避乱,隐居了十余年。黄巢起义失败后不久,唐朝灭亡,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梁朝建立后,张策以其博学多识,受到后梁太祖赏识,聘入朝中为官,从此踏上仕途。 qnpEL5CvuVsyr6PABqSu6sXLXn3WXBIFbZxpLprmEVI6wVY5clc/crm0mLjNofE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