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存则尊,德胜则贵。
———《抱朴子·外篇卷一·嘉遁》
保持道德就会受到尊重,坚持道德就会地位显贵。
圣人之德,莫美于恕。
———《春秋繁露·俞序第十七》
圣人的道德,最美的是宽恕。
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大学·第十章》
君子首要的是对道德慎重。有了道德,这才有人;有了人,这才有土地;有了土地,这才有财物;有了财物,这才能会使用。道德是根本,财物是末节。
入德必自敬始,故容貌必恭也,言语必谨也。
———《二程粹言·论学篇》
进入道德的境界必然从严肃尊敬开始,所以容貌必然恭敬,言语必然谨慎。
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心正而后身正。
———《傅子·正心第一》
树立德业的根本,没有比端正思想更重要的了,思想端正之后自身就端正了。
欲人之怀,定服而勿厌也。
———《管子·形势第二》
想要人们拥护自己,一定要坚持行德而且不能厌倦。
德成而智出,万物毕得。
———《管子·内业第四十九》
道德有成就会生出智慧,各种事物就没有不能掌握理解的了。
道德者,操行所以为素也。
———《鹖冠子·卷下·学问第十五》
道德,是操行的本质。
有源之水,寒冽不冻;有德之人,厄穷不塞。
———《胡子知言·卷三·文王第七》
有源泉的水,即使寒冷也不会封冻;道德高尚的人,即使贫苦也不会困窘。
清静者,德之至也;而柔弱者,道之要也。
———《淮南子·卷一·原道训》
清静是“德”的最高境界,而柔弱是“道”的关键所在。
多才而好谦,贫贱而不谄,处劳而不为辱,富贵而恭勤,可谓有德者也。
———《亢仓子·用道第二》
有才华而又很谦虚,贫贱却不谄媚,承受劳苦而不被辱没,富贵而肃敬勤勉,这样的人可称得上是道德高尚的人。
德者必福。
———《空同子·化理上篇第一》
有道德修养的人必然是有福之人。
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
———《空同子·治道篇第四》
有大的德行的人必定会得到他应有的地位,必定会得到他应得的俸禄。
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是以非德道不尊,非道德不明。
———《孔子家语·王言解第三》
道是用来明示德的,德是用来彰显道的。因此,没有德,道就不能提高;没有道,德就不能得以明示。
言足以法于天下而不伤于身,道足以化于百姓而不伤于本。
———《孔子家语·五仪解第七》
言谈足以让天下人效法却又不伤害自身,道德足以感化平民百姓却又不伤害本质。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八章》
最高的德行好像水,水最能便利万物而又不和它们相争,处在众人所讨厌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上善之人)居处较高的地位,心思最深静,交往最热情,说话最讲信用,执政最会治理,办事最能干,行动最合时宜。正因为他与物无争,所以没有什么过失。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老子·三十八章》
品德高尚的人不自以为有德,因此真正有德;品德低下的人追求不离失德,因此实际上无德。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老子·五十四章》
善于建树道德的人不会动摇,善于保持道德的人不会失掉,后世子孙因其有德而永远纪念他。
重积德则无不克。
———《老子·五十九章》
重视积累德行的人,就能无往不胜。
好德如好色。
———《礼记·坊记第三十》
爱好美德(应该)像爱好美色一样有兴致。
德不孤,必有邻。
———《论语·里仁第四》
有道德修养的人永远不会孤立,必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做)伙伴。
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论语·雍也第六》
要做一个品德高尚的君子式的学者,不要做一个品德低下的小人式的学者。
乡愿,德之贼也。
———《论语·阳货第十七》
没有是非观念的老好先生,是败坏道德的小人。
德弥盛者文弥缛,德弥彰者文弥明。
———《论衡·书解第八十二》
品德越高尚的人,文采就越丰富;品德越彰显的人,文采就越鲜明。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墨子·修身第二》
士人虽然有学问,但品行才是最重要的。
无德而贿丰,祸之胎也。
———《潜夫论·遏利第三》
品德低下而财货丰富,是祸患的根苗。
无德而富贵者,固可豫吊也。
———《潜夫论·遏利第三》
品德低下却富贵的人,就可以预先吊唁(他)了。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
———《尚书·虞夏书·大禹谟》
只有道德能让上天感动,(它的感召力)没有不能到达的地方。
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善无常主,协于克一。
———《尚书·商书·咸有一德》
道德没有永恒不变的榜样,力主行善就可以成为道德的榜样;善也没有永恒不变的标准,能够符合纯一(的就是善的标准)。
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尚书·周书·旅獒》
对人不尊重会丧失德行,沉迷于玩好之物会丧失志向。
无德而富贵,谓之不幸。
———《十驾斋养新录·卷十八·通鉴多采善言》
品德低下却很富贵,这就叫做不幸。
有德之士,如夏日之荫,冬日之炉,不求人亲而人自亲之。
———《叔苴子·外篇卷二》
有道德的人,如同夏天的树荫,冬天的火炉,不求别人亲近而别人自己就会来亲近他。
大道容众,大德容下。
———《说苑·卷一·君道》
大的道义能容纳众人,大的德行能容纳身份低贱的人。
人之足传,在有德,不在有位。
———《围炉夜话》第九十九条
一个人值得人们称道,在于有德行,不在于有地位。
遇老成人,便肯殷殷求教,则向善必笃也;听切实话,觉得津津有味,则进德可期也。
———《围炉夜话》第一六一条
遇到年长且有道德的人,便肯于热心地求教,那么这个人的向善之心必定是诚实的;听到非常实在的话语,就觉得很有滋味,那么这个人德业的进步就指日可待了。
罪莫大于无道,怨莫深于无德。
———《文子·卷五·道德》
罪过没有比不讲道义更大的,怨恨没有比不讲道德更深的。
道德者,功名之本也。
———《文子·卷八·自然》
讲道德,是功名的根本。
德薄者位危,去道者身亡。
———《新语·术事第二》
品德低下的人势位危险,弃离道义的人自身灭亡。
德有余而为不足者谦,财有余而为不足者鄙。
———《省心录》第二十九条
道德有余却认为不足的人是谦虚,财物有余却认为不足的人是贪鄙。
君子至德,嘿然而喻,未施而亲,不怒而威。
———《荀子·不苟第三》
君子的最高德行,(在于)不说话(别人)就明白,没给予众人恩惠人们就(与你)亲近,不发怒就有威严。
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情性,然后能修。
———《荀子·儒效第八》
思想上能克制私心,然后才能做到公正;行为上能克制性情,然后才能有美好的德行修养。
君子以德,小人以力。
———《荀子·富国第十》
君子凭借道德(的感召力),小人凭借力量。
正利而为谓之事,正义而为谓之行。
———《荀子·正名第二十二》
为了正当的利益去做,称之为事业;为了正义去做,称之为德行。
夫行也者,行礼之谓也。礼也者,贵者敬焉,老者孝焉,长者弟焉,幼者慈焉,贱者惠焉。
———《荀子·大略第二十七》
所谓德行,就是施行礼义的意思。礼义,就是对尊贵的人恭敬,对年老的人孝顺,对年长的人友爱,对年幼的人慈爱,对贫贱的人给予恩惠。
德至者色泽洽,行尽者声问远。
———《荀子·大略第二十七》
品德高尚的人脸色和蔼温润,行为完美无缺的人名声远扬。
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
———《荀子·子道第二十九》
顺从道义而不顺从君主,顺从正义而不顺从父亲,这是人的上等德行修养。
郸闻以德诎人矣,未闻以德诎于人也。
———《扬子法言·渊骞第十一》
只听说过凭着道德的力量而使别人屈服的,没有听说过凭着道德的力量而被人屈服的。
德者福之基,福者德之致。
———《张子正蒙·至当篇第九》
德行是幸福的基石,幸福是德行所致。
循天之理之谓道,得天下之理之谓德。
———《张子正蒙·至当篇第九》
遵循天下之理称之为“道”,占有天下之理称之为德。
德者,为理之本也。任政非德则薄,任刑非德则残。
———《忠经·政理章第七》
道德教化,是治理人民的根本。用政策法律(来治理人民)而没有道德教化,就会(使社会变得)十分轻薄;用刑罚(来治理人民)而没有道德教化,就会(使人们变得)十分残忍。
通于天者,道也;顺于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义也。
———《庄子·外篇·天地》
能通达于天的,是道;能顺从于地的,是德;能施行于万物的,是义。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
———《庄子·外篇·天道》
谦虚、宁静、恬淡、寂寞、无为,是天地的基准,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心不忧乐,德之至也。
———《庄子·外篇·刻意》
内心不忧不乐,是德行修养的最高境界。
德,和也;道,理也。
———《庄子·外篇·缮性》
德,是指和谐;道,是指顺康。
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识。小识伤德,小行伤道。
———《庄子·外篇·缮性第九》
大道本不是小有所成的人能够遵循的,大德本不是小有所知的人能够鉴识的。小有所知会伤害德行,小有所成会伤害大道。
崇德而广业。
———《周易·系辞上传》
推崇德行修养的人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
德之为言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也。
———《朱子语类·卷二十三》
德说的就是获得的意思,是实践人生准则时从心灵深处获得的。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
人的天性是很接近的,但习惯和性格发展的结果则相距很远。喻指外界的影响、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食色,性也。
———《孟子·告子上》
饮食和男女之情的需求,是人的本性。
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孟子·公孙丑上》
(无论是谁,)突然看见儿童将要落入水井,都会产生恐惧、怜悯之心。
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异于众者,性也。
———《荀子·性恶》
圣人之所以与普通人相同而没有差别,就是因为本性是一样的。
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快,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
———《荀子·性恶》
如果你眼睛喜欢看美色,耳朵喜欢听音乐,口中喜欢吃美味,内心喜好私利,肌体喜好愉快舒适,这都是产生于人的情欲和本性。
凡性者,天意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
———《荀子·性恶》
人的本性,是自然生成的,不可能学习,也不是后天人为的。礼义,是由圣人制定的,人们通过学习可以得到,通过人为的努力可以达成。不可能学习,也不是人为的,而是自然生成的,叫做本性。可以通过学习得到,可以通过后天人为的努力取得的,就叫人为。这就是本性与人为的区别。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
人的本性本是恶的,至于善的一面其实是人为所致。
凡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
———《荀子·性恶》
大凡人之所以想要行善,正是因为人的本性丑恶。
从人之性,顾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荀子·性恶》
放纵人的本性,顺从人的情欲,必然会发生争夺,出现违反名分、破坏社会礼义秩序的事情,从而导致暴乱。
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
———《荀子·荣辱》
饥饿时想要吃东西,寒冷时想要暖和,劳累时想要休息,喜好得利,厌恶祸害,这是人生下来就有的本能,用不着学习就是这样,这是禹和桀所共有的。
目辨白黑美恶,耳辨音声清浊,口辨酸咸甘苦,鼻辨芬芳腥臊,骨体肤理辨寒暑疾痒,是又人之所常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
———《荀子·荣辱》
眼睛能辨别黑白与美丑,耳朵能辨别声音的清浊,口能辨别酸、咸、甜、苦的滋味,鼻子能辨别芳香与腥臭,身体皮肤能辨别寒冷、暑热、疾病、刺痒,这也是人生下来就有的本能,用不着学习就是这样,这也是禹、桀共有的。
以人之情为欲此五綦者而不欲多,譬之是犹以人之情为欲富贵而不欲货也,好美而恶西施也。
———《荀子·正论》
如果认为人的本性就是企求五种极好的享受,反而说欲望不算多,这就好比认为人的本性企求富贵却不想要财货、喜好美色却讨厌美人西施一样。
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荀子·礼论》
如果人没有本性,人为的努力就无法表现出来;没有人为的努力,人的本性就不能自行完美。
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
———《荀子·礼论》
人的本性,原本是根据自然材质形成的;人为的努力,就是使礼法的条文日臻完善。
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则索乐,辱则求荣。
———《商君书·算地》
民众的本性是,饥饿了就寻找吃的,劳累了就想求得安逸,痛苦了就想求得到快乐,屈辱了就想求得荣耀。
全心在中,不可蔽匿。
———《管子·内业》
人的本性在心中,不能掩蔽和藏匿。喻指人的本性必然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
长于水而安于水,性也。
才能和本领都来源于本性。
———《庄子·达生》
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
———《庄子·天运》
天鹅不需要天天洗澡,它仍然那样的洁白;乌鸦用不着天天去染黑,它仍然是黑色的。喻指物不同性。
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
———《庄子·刻意》
水的本性,不混杂污物则会清澄见底,若不搅动则会平静如镜,若积滞阻塞则会不流动,若不流动则会变得混浊不洁。
小惑易方,大惑易性。
———《庄子·骈拇》
小的迷惑可以改变人前进的方向,大的迷惑则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
———《庄子·骈拇》
自夏、商、周三代以来,天下没有哪一个人能够面对外物诱惑本性不改的!小人因为追求私利而丧命,士因为追求名誉而送死,大夫因为家族而丧身,圣人因为天下而身亡。
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
———《谷梁传·僖公二十二年》
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原因,是因为有语言;如果人不能会说话,如何做人呢?
汩常移质,习俗异性。
———《晏子春秋·杂上》
习惯和风俗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品性。
水之性清,土者抇之,故不得清。
———战国·吕不韦等《吕氏春秋·本生》
清澈是水的本性,但发掘泥沙水就浑浊,因此就得不到清澈之水。喻指人的本性是好的,但各种欲望可以损害它。
针虽小,入水则沉;毛虽大,入水则浮,性自然也。
———《秦子》
衣针虽小,入水就沉;毛发虽大,入水则浮,这是自然属性所决定的。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
———《礼记·礼运》
饮食和男女情爱,是人的最大欲望;死亡和贫苦,是人最厌恶的。
蛇入筒中曲性在。
———《大智度论》
把蛇放在笔直的竹筒中,它弯曲的本性仍然存在。喻指事物无法改变其本性。
良匠不能斫金,巧冶不能铄木;金之势不可斫,而木之性不可铄也。
———《符子》
再有本事的木匠也不能砍断金属,再灵巧的冶炼工也不能熔化木头;因为金属的本质是不能砍的,木头的本性是不能熔化的。
性虽善,待教而成;性虽恶,待法而消。
———汉·荀悦《申鉴·杂言下》
人的本性虽然是善的,但也要通过教化才能形成;人的本性虽然是恶的,但用法律就可以使之消除。
信欺在性,不在亲疏。
———汉·王符《潜夫论·本政》
诚实和欺诈在于人的本性,不在于亲疏远近。
山生金,反自刻;木生蠹,反自食;人生事,反自贼。
———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
山中产金,却自损;木中生蛀虫,反而却被虫食;人做事,反而自相残杀。
贪夫徇财兮,烈士徇名;夸者死权兮,品庶冯生。
———汉·贾谊《鹏鸟赋》
贪婪的人为财死,壮士为美名而牺牲;贪权势者为权势而死,一般人因贪生所以才能活下去。
卵待复而为雏,茧待缲而为丝,性待教而为善。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卵需要孵化才能出雏,茧需要缫才能成丝,人性需要教育感化才能变得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