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国人商朝时就横渡了太平洋吗?

美国有一位名叫约瑟夫·尼达姆的汉学家,他经过多年研究,论证出中国与美洲在3000多年前就有了文化交往。

他研究了从墨西哥出土的青铜像,认为青铜像塑造的蒙古利亚型的眼睛、中国式的长辫和华夏式的帽子,几乎与古代中国人毫无差异。他对比了中国和美洲出土的陶器三角鼎(dǐnɡ),认为其造型出自同一个地方。他还发现,美洲天龙的形象特征与亚洲龙相似;在求雨仪式中,玛雅文化与中国文化在某些细节上几乎完全相同。

尼达姆的发现说明,中国的文化在3000多年前就传到了美洲。于是,又出现了“殷(yīn)人东渡”学说。有科学家认为:当时的船舶性能及驾船技术达到了一定水平,并有便利远涉重洋的自然条件,所以,商朝时的中国人是完全有可能横渡太平洋的。上面的推理是否符合事实,还难以定论。 sc4pn5ztYe8HFp1qSZLYa+mxb563GqvAbuf6QKBDct35wmZ0Wwg7XcadmI9f1Jwb



科学家沈括有哪些贡献?

沈括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卓越的科学家。他博学多才,一生积极从事科学研究活动。他不仅精通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药等多方面的知识,还会识天呢。

有一年久旱无雨,农作物普遍缺水,人人都盼雨心切。不久,出现了一连几天的阴天,大家都以为天会下雨了。可是滴雨未下,天又转晴了,阳光强烈地炙(zhì)烤着大地。这天沈括正好去面见宋神宗。宋神宗便问他:“什么时候下雨”沈括十分自信地回答:“明天就会下雨。”在场的文武官员都不相信他。

第二天,果然是个下雨天,大家都夸沈括是个“神仙”。沈括说:“我并不是什么神仙,而是根据气候的变化来推测的。大家想一下,这几天连日天阴多云,说明水蒸气已经很多,但因风较大,没有形成雨;后来突然云散天晴,阳光照射地面,使水蒸气有了充分蒸发成雨的条件,因此,便会下雨。”一席话说得文武官员心服口服。

后来,沈括担任司天监的工作,发现那里的人,不少是不学无术的人,不懂得用仪器观测天文。他到了司天监以后,添置了仪器,为了观察北极星的位置,他一连三个月,每天夜里用浑天仪观察,终于计算出北极星的正确位置。

沈括在他晚年著述的一部笔记体《梦溪笔谈》书里,记述了他在科学技术上的创见。他创制的“十二气历”,以立春为元旦,一年365天,大月31天,小月30天,大小月相间。这种历法,有利于安排农业生产。800多年以后,英国才有类似的历法。他还说指南针“能指南,然常微偏东。”这说明他已经发现地磁偏角的存在,比欧洲早了5个世纪。《梦溪笔谈》是我国科学发展史上的珍贵遗产。 Y8hiYAJcvL1igbNxtrWeXXKoJlItkpWe3W78i1JpLJnnXq5D+UtuEBTYLvIoYIp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