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古代是怎样传递消息的?

在没有汽车、火车,没有无线电的古代,人们怎样传递消息呢早在2700多年前,我国就出现了用于传递军情的烽火台。

烽火台是一种约高出地面7米左右,用砖砌成的呈方形的台子。平时烽火台上堆满了柴草和干狼粪,柴草点燃后火光冲天,狼粪点燃后浓烟滚滚,如遇外敌人侵,就将该地的烽火台上的柴草点燃,邻近的烽火台看到火光或狼烟后,也相继点燃,军队看到烽火,便可立即出征,迎击敌人。

闻名中外的万里长城,就是这一历史的真实记载者,它每隔十里一个烽火台,绵延不断地跨越了8个省、市、自治区。烽火通讯到了西汉时期日趋完善,具备了“五里一燧、十里一墩(dūn)、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寨”的规模。

据甲骨文记载,商代已有乘马车传递的活动。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更为严密的邮驿制度出现了。“邮”就是步行传递,“驿:就是利用马匹传递。当时的邮驿主要用于传递军情和官府书信,民间甚少。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筑驰道,兴水运,使邮驿遍布全国。到了西汉时期又有了较大的发展,驿程可达2万多公里。据《后汉书·舆服志》记载,汉朝的驿卒戴红头巾,穿红袖衣服,背的信袋为红、白两色相间,为的是叫沿路车马、行人远远看到就能赶快让路。宋代对邮驿进行改革,遇有紧急情况时,用“急脚递”,日行200公里。最快的叫做“金牌急脚递”,可日行250公里。邮驿制度一直沿续到光绪年间设立邮传部为止。 eU+tiKnVH5DPL9axJKQDlTC3UEojeCcFsJmQz1BTLwMNlg3/0PIAfSh1wG2WVoA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