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秦国早期的铸币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政权,它是在战国时期秦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秦朝以前,钱币形状各异,轻重不一,并且有优有劣,换算困难,给当时的商品流通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秦朝出于国家统一的需要,货币的统一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秦国早期铸币的出现、发展和变化直至最后统一,在我国货币历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在秦统一之前,秦国开始铸造了铜质圆形圆孔的圆钱和圆形方孔的半两钱等,并建立了黄金、布、半两钱三等的制度。这些钱币及其相关政策,为后来秦始皇统一货币奠定了基础。

秦国铸币的出现是在秦献公时期。公元前383年,秦献公把国都迁到栎阳,其位置大致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镇官庄村与古城屯村之间。这里当时是商人必经的商道,秦献公在这里“初行为市”,就是开始设立市场,设置市吏,管理市场贸易,征收市税。

市税收的是货币,就是秦国当时自己铸造的。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纷纷弃农经商,影响农业自然经济的稳定。

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其主要措施,是以货币形式征收商人的关卡过往税和市场营业税。此外,还在公元前348年实行了“初为赋”,向全国人民征收口赋,口赋也是以货币的形式征收的。

从秦献公和秦孝公时商品交换的发展程度来看,朝廷的许多税收项目要求以货币形态支付,如果没有本国的铸币是不可能的。

当时秦国的铸币是铜质圆钱,采用圆形圆孔的周圆钱形式,按其重量可分一两型和半两型两种。这是秦币的早期形态,也是方孔钱的前身。圆钱是由玉璧和古时的纺轮演化而来的。圆钱是沿用璧、环的专称来称其形体的。

战国时期的圆钱,据货币单位的不同,可将其划分为三大类:一是以“两”为单位的秦国圆钱;二是以“ ”为单位的两周、三晋地区的圆钱;三是以传统货币单位“刀”为名称的齐、燕圆钱。

由于秦国的逐渐发展并成为后来统一天下的强国,因此在战国时期,秦国圆钱对后世来说显然更有意义。秦币在秦惠文王时期又有了发展和变化。

公元前336年,秦惠文王开始实行“初行钱”,铸造和发行圆形方孔半两钱。“初行钱”不等于说秦国这时才开始铸钱,在这之前,钱币多为私人所铸,在此之后,秦国摈弃了圆形圆孔钱,定型为圆形方孔半两钱,使秦币由试行阶段转变为正式全面铸行时期。

秦惠文王时的半两钱的流通范围,西至河西走廊;东至山东、江苏,北达内蒙古,南抵广州市,东北到达辽东半岛,西南进入大渡河上游,说明秦半两钱是全国通用的货币。

秦半两钱主要在秦国境内流通,在其他诸侯国流通的数量很少,因为币值不统一,换算困难。所以,钱如要带出国境,必须换成黄金或布,按法律规定的比价折算。

由此可见,黄金和布这两种货币是各国都通行的。同时也证明,秦币分为黄金、布、半两钱三等的制度在战国晚期就已形成。

布与半两钱之间有法定的比价,一般是“钱十一当一布”。刑徒如果向官府领取衣服,就要按11的倍数缴钱。比如男性城旦,冬衣每人缴110钱,即10个布;夏衣每人缴55钱,即5个布。按法定比价,刑徒领取衣服可以缴布,也可以缴钱,这说明布当货币普遍存在。

当时的布、黄金和半两钱分为三等:黄金为上币,半两钱为下币,布为中币。把货币分为三等由来已久,春秋时期的管仲在《地数篇》记载:“先王各用其重,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布为下币。”秦国把货币分为3等,既与实际相符,也符合传统习惯。

黄金作为上币,表示其为贵金属,用作大数目的支付。秦国对立大功的人常用黄金作为重赏。

黄金作为货币的出现,在货币史上是有意义的,从此基本上奠定了我国封建社会贵金属与铜币并行的货币格局。

拓展阅读

秦惠文王在执政之前,秦国的世族贵胄们在自己的食邑内都有各自一种用以交换日常所需物品的等价物,比如布币。总之,还没有全国通行的一般等价物。

秦惠文王在公元前336年实行“初行钱”的货币政策,为商品的合理交换提供了标尺,为统一税收作了铺垫,加强朝廷的财政征收能力和效率,有利于经济往来的便利,促进商品经济的繁荣。

随着行政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形成了国君集中资源的显著优势,从而为朝廷“机器”的运转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 a+2z9CDaokvQbdMKXqv41ArIPeHRJXqzbrglfkK2fm/pUZrp6tx5pe+msngP4Lq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