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天安门广场西侧、西长安街南侧的人民大会堂,坐西朝东。一条黄绿相间的琉璃屋檐,把巍峨的人民大会堂轮廓从蓝的天空中勾画出来。那壮丽的柱廓,淡雅的色调,以及四周层次繁多的建筑立面,组成了一幅庄严绚丽的画图。
人民大会堂南北长336米,东西宽206米,高46.5米,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18万平方米,比故宫的全部建筑面积还要大。
人民大会堂巍峨壮观,建筑平面呈“山”字形,两翼略低,中部稍高,四面开门。外表为浅黄色花岗岩,上有黄绿相间的琉璃瓦屋檐,下有5米高的花岗岩基座,周为环列有134根高大的圆形廊柱。
人民大会堂正门面对天安门广场,正门门额上镶嵌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正门迎面有12根浅灰色大理石门柱,正门柱直径2米,高25米。四面门前有5米高的花岗岩台阶。
人民大会堂建筑风格庄严雄伟,壮丽典雅,富有民族特色,与四周层次分明的建筑和谐相处,构成了天安门广场的整体美观。
人民大会堂内部设施齐全,有声、光、温控制和自动消防报警、灭火等现代化设施。其建筑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进门是简洁典雅的中央大厅(只是门厅不设座位)。厅后是宽达76米、深60米的万人大会堂;大会场北翼是有5000个席位的大宴会厅;南翼是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办公楼。大会堂内还有以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名称命名、富有地方特色的厅堂。
人民大会堂的正门是东门,这里也是万人大礼堂的入口。在五樘金黄色大铜门上方悬挂着巨大国徽。门前开阔的广场,是举行欢迎国宾仪式、检阅三军仪仗队的地方。
从东门进入人民大会堂,经风门厅、过厅到中央大厅。中央大厅面积3600平方米,护墙和地面用彩色大理石铺砌,周围有20根汉白玉明柱,中层有12米宽的回廊,有6座正门通往万人大礼堂。
万人大礼堂南北宽76米,东西进深60米,高33米;位于大会堂中心区域。其穹窿顶、大跨度、无立柱结构。三层座椅,层层梯升。礼堂平面呈扇面形,坐在任何一个位置上均可看到主席台。
一层设座位3693个,二层3515个,三层2518个,总计可容纳1万人。主席台台面宽32米,高18米,可设座300至500个。
礼堂一层的每个席位前都装有会议代表电子服务单位,可进行12种语言的同声传译和议案表决即时统计。
二、三层的每个座位中则装有喇叭,均可清晰听到主席台的声音。主席台两侧设有会议信息大屏幕显示系统。礼堂顶棚呈穹隆形与墙壁圆曲相接,体现出“水天一色”的设计思想。顶部中央是红宝石般的巨大红色五角星灯,周围有镏金的70道光芒线和40个葵花瓣,三环水波式暗灯槽,一环大于一环,与顶棚500盏满天星灯交相辉映。
人民大会堂南端主要部分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机关办公楼。一层中央设有国家接待厅,是国家领导人接待贵宾和国家主席接受外国新任驻华使节呈递国书的地方,面积为550平方米。设计富有民族传统风格。顶部造型是沥粉贴金棋盘式藻井,悬挂四盏宫灯式水晶吊灯。四周墙壁饰织锦软包。主墙面上是象征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巨幅国画《大河上下·浩浩长春》。
迎宾厅在二楼中北部,这里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举行宴会之前,迎接外国贵宾以及进行宾主合影留念的地方。厅正中挂有巨型国画“江山如此多娇,其高6米,宽9米,是大会堂内最大的画幅。此画系我国著名画家关山月和傅抱石,以毛主席《沁园春·咏雪》词意创作而成,描绘了我们伟大祖国的锦秀河山。
厅内的地毯是大会堂内最大的一块,宽16米,长23米,重3吨多,为天津地毯厂产品。两侧所摆高大花瓶,系福建产的脱胎漆器。厅前的大楼梯很有特色,其高8.5米,宽8米,分5组,共设台阶62个,全部用汉白玉大理石镶砌而成。楼梯顶棚采用玻璃砖自然采光,整个楼梯极显敞亮、宏大的豪华气派。
宴会大厅位于二楼的北端,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举行盛大国宴和招待会的地方。其东西长102米,南北宽76米,高15米,面积7000多平方米,相当于一个国际足球场大小。这里可举办5000人的座席宴会或1万人的酒会。中、西餐厨房设于北面的东西两侧。
面积巨大的宴会厅顶棚呈平面型,且无立柱支撑,这一精巧的科学建筑杰作,无不令中外人士叫绝。顶棚中心饰有绚丽的水晶玻璃灯及玻璃钢压花图案与彩色藻井,民族风格浓郁。宴会厅四周共有28根直径为一米的沥粉贴金廊柱,墙面为浅黄色。主席台是供宴会中主宾祝酒和表演助宴文艺节目而设置的。整个宴会厅气魄宏大、宽广明快、富丽堂皇。
此外大会堂中的各个地方会议厅,布置多姿多彩,各具特色。如四川厅的蜀绣和竹器工艺精品,湖南厅的湘绣,辽宁厅反映满族风情的大型陶瓷壁画,陕西厅的秦兵马俑,江西厅装饰的精美瓷器,台湾厅的宝岛风光油画等等艺术珍品,无不引人入胜,留连忘返。
人民大会堂是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会的地方,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办公场所。是党、国家和各人民团体举行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中国国家领导人和人民群众举行政治、外交、文化活动的场所。
人民大会堂的建设来源于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周年纪念,中国共产党、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决定兴建十大建筑,展现十年来的建设成就。这些建筑要追求建筑艺术和城市规划、人文环境相协调。
那是1958年9月8日,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北京市副市长万里向在京的设计、施工单位的专家做动员报告。他指出,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作出了要大规模地庆祝建国十周年、展现中国各方面成就的决定。届时将邀请外宾和华侨来参加国庆活动,需要建设万人大会堂和5000人的大宴会厅以及居住的宾馆等重点工程。
报告会结束后,根据中央指示,向各地的建筑专家发出了邀请信,共同进京研究相关工作事宜。各地被邀请的建筑专家在9月1 0日晚就全部到齐了。
建筑专家到京后,有关部门便立即要求各路专家在五天之内拿出第一稿方案。9月15日,第一稿方案如期完成。到9月20日,专家组进行了第三稿方案的设计。面对如此快的进度,北京市委要求专家们再广开思路,解放思想,不拘一格。
周恩来总理也专门指示专家组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要广泛发动群众,可以让一些优秀青年专家参加到方案设计中来。
经过新老专家的反复研究,专家组在许多问题上存在较大争议。最后经过研究讨论,北京市委在四稿的基础上,就专家组提出的问题作出如下决定:一是大会堂的位置在广场西侧,包括宴会厅、会议室等辅助设施;二是大会堂的高度可以超过天安门,但要注意协调;三是大会堂和革命历史博物馆的距离为500米;四是纪念碑左右各摆一个建筑物;五是在形式上要尽量发挥大家的创造积极性。决定最后报请周恩来总理审定。
根据市委指示,专家组随即又拿出了第五稿方案。上级对专家组提出的许多问题给予了答复。此后,专家组又拿出了第六稿方案。
国庆工程设计总指挥部将第六稿方案送到中南海总理办公室,请周恩来总理审定方案。周恩来总理听了汇报后,又认真地看了各个方案,然后指着北京建筑设计院的方案,用商量的口气说:“大会堂是不是这个方案比较好一些?”
周恩来总理同时又指着一个设计有大屋顶的方案说:“这个可以作美术馆的建筑形式。”接着又说:“革命历史博物馆可以和大会堂基本对称,但建筑面积要小一些,做成一实一虚。”
关于万人大会堂内部的形式,设计方案有圆形、方形、六角形、扇形和椭圆形等几种形状。周恩来审视了一会儿又说:“大会堂要看得好,听得好,是不是可以采用这种形式?”说着,他用笔在纸上画了一个近似的马蹄形,又补充说:“你们研究一下,是不是这样好一些?”
从中南海回来后,专家组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又作出了第七稿方案。当第七稿方案送交周恩来总理同意后,选取七稿中较有特点的八个方案,制成了照片,向全国27个省及一些大城市进一步征求意见。
经过前七稿方案的探讨,专家组共作出84个平面图,189个立体图。之后又请清华大学、北京建筑设计院和北京市规划局分别组织少数有经验的建筑师,在发往全国的八个方案的基础上各作一个综合方案,以便最后提请总理审定。至此,外地来京参加国庆工程设计的专家陆续离京。
10月14日,周恩来审查了专家组送交的由清华大学、北京建筑设计院和北京市规划局设计的三套方案。他首先详细地看了三套方案的平面图和立体图,同时,还反复查看了规划局的设计方案,从远及近,又由近及远,并一再征求在场同志的意见,最后决定采用北京市规划局的设计方案。
1958年10月,人民大会堂开始动工,1959年9月建成,仅用了10个多月的时间,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创举。
人民大会堂集中了当时全国各地的建筑材料,建筑工人加班进行建设,克服许多难以想象的巨大困难,仅仅用了10个月就完成了从设计图纸到从内到外所有装修及设备的安装调试。
人民大会堂初建时称为“万人礼堂”。1959年9月24日落成后,周恩来总理邀请一批专家进行参观视察,请大家给起个名字。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在纸上写下“人民大会堂”几个大字,成为后来的称谓,准确而又响亮。
恢弘的人民大会堂,不仅仅是一部凝固的音乐,更是一部立体的、生动的史书,记载着中国的发展足迹,它更如一个浓缩的中国。
人民大会堂自从投入使用后,除了党和国家的政治活动外,大会堂每周都设有一两天的开放日,让普通老百姓可以走进这个神秘的殿堂,一饱眼福。
后来,由于中国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人民大会堂却被封闭起来,只用于举行大型会议和中央领导人办公、接见活动,不再对外开放,大会堂周围布满岗哨。
1979年1月,万名群众走进人民大会堂举行春节大联欢。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邓颖超对他们说:“大会堂这个禁区已经被打破了,它重新回到了人民的怀抱。”同年7月15日,人民大会堂正式向社会开放,并扩大对外宾开放。
20世纪90年代初,秉持“保持原有风格、体现现代化”的原则,人民大会堂开始了一次大规模维修改造。用了约10年时间完成大小礼堂、宴会厅、外墙改造等二十多个大型工程项目,全面更新了消防、电气、空调、电梯等内部设备。进入新世纪后,国家接待厅、迎宾厅等重点区域也陆续进行局部了维修。
随着中国经济崛起和社会进步,庄严肃穆一如从前的人民大会堂,已然吐故纳新,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充满现代感,也越来越经得起风雨。
几十年来,毛泽东在一一八厅,周恩来在江苏厅和国家接待厅,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在福建厅,先后向世界发出中国的声音。发生在这个国家身上的大事,也在这座建筑里留下了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纪念,成为承载历史的生动印记。
在20世纪末,香港、澳门先后重回祖国怀抱,人民大会堂把原来一层的西会议室改建为香港厅,在三层建了澳门厅。两个中西合璧“新成员”的到来,消除了大会堂内“中国版图”不完整的遗憾。
2005、2006年,胡锦涛与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一年之内两度在人民大会堂握手。时隔一甲子,两党一笑泯恩仇。在他们面前徐徐开启的橘色垂幕,被永远定格在记者的镜头里,被称为两岸交往大幕开启的象征。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当天,胡锦涛与来自全世界的客人分享奥运的快乐、北京的荣光。在焕然一新的北大厅里,徐徐合拢的长城苏绣屏风赢得一片惊叹。当然,新的变化远不止如此。几十年来,人民大会堂里的普通人多了。从1979年至今,这里接待了近六千多万人次人民群众的参观,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