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隐藏在水中的宏伟建筑

1389年祖陵玄宫建成后,太子奉德祖、懿祖帝、熙祖三祖考的衣冠亲赴敬葬。以后陆续增修,直至1413年,才把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祖父三代的陵墓全部修建成功。杨家墩也被改称为“明祖陵”。

太子 又叫皇太子,储君的一种,是我国皇帝正式继承人的封号,通常被授予的对象是皇帝之子。皇太子的地位仅次于皇帝本人,拥有自己的、类似于朝廷的东宫。东宫的官员配置完全仿照朝廷的制度,还拥有一支类似于皇帝禁军的私人卫队。

明祖陵的修建,前后历时近30年,营建时间之长、体制之宏伟,在诸代明陵中名列前茅。

明祖陵背靠有“九岗十八洼”之称的丘岗,面临淮河,基本仿照唐宋帝陵的规制,但又废止了唐宋诸陵的上下宫制,显得十分紧凑。

■ 明祖陵麒麟雕塑

陵园总体平面呈长方形,南北走向。筑有城墙三重:外为土城,周长3千米,中为砖城,周长1.1千米,内为皇城,建有正殿、县服殿、神厨、斋房、宰牲亭、玉带桥等。

■ 明祖陵南红门

神道是皇帝生前排班序列的略影,在长约300米的神道的两侧,共有21对石像生,自北向南排列。

石刻体形硕大、雕琢精细,其中有麒麟、神道石柱、马官、文臣、武将、内侍各两对,石狮6对,石马一对,拉马侍卫一对。其中最大者重达20多吨,小者也有5吨以上。

在配置顺序上,4尊雄性麒麟为首。麒麟是神话传说中的“瑞兽”。祖陵石像生之首设置麒麟,进一步表明了明祖陵的肇基地位。

4尊麒麟头顶独角,身披鳞甲,四肢敦实,足似象蹄。其鳞甲呈圆形状,而且相互叠压。全身鳞纹,一丝不苟。

麒麟的尾巴粗而长,从尾根至底座,由于采取了精细的线雕法,其尾毛从根至尖,一丝不乱。

■ 明祖陵武臣石雕

麒麟的颈毛,以脊柱为界,分别披散在两旁,其雕法与尾毛一样一丝不苟。在麒麟的胸、颈及臀部,雕有云气纹,这不仅是华贵的纹饰,同时也寓意着祖陵是神仙的境地。

两对文臣的石像,手握笏板叩于胸前,头戴爵弁,身着交叉叠领官衫,脚蹬高底朝靴,腰系玉带,文质彬彬。

笏板 又称“手板”、“玉板”或“朝板”,用玉、象牙或竹制成,其是我国古代臣子上殿面君时的所用工具。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可以用笏来记录君王的命令或旨意,也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爵弁 也叫“雀弁”,是我国古代礼冠的一种,比冕次一级,外形很像冕,但前面没有压低,也没有悬垂的玉串。在我国古代,进行祭祀、成人礼以及男子结婚时,都要戴爵弁。

两对武官头戴兜鍪,身着铠甲,腰系战裙,脚蹬铁网靴,双手握剑,怒目圆睁。两对太监较矮小,双手抱拳于胸,既无净鞭,也无笏板,一身宫装,静立在金水桥南,随时听候君命。

那六对高大雄壮的雄狮的石像,在祖陵石刻中,用狮之多,用兽之精,是其他帝王陵墓中不多见的,这也是明祖陵神道石刻的独特之处。陵前放置着威严的雄狮,显示着陵墓主人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威严。

俗语说,狮子大开口。而这里的狮子却都闭着嘴巴,万兽之王在皇帝面前的驯服,意喻皇家的无比威严。在造型上,祖陵狮子一律呈蹲坐状,但形象各不相同。狮子的鬃毛旋卷成4个螺旋状,颔须对称地飘向两侧。

由于石刻工艺采取浅浮雕的手法,狮身的肌肉也表现得自然逼真。另外一头狮子的颈上佩有饰带,饰带上雕有花纹,同时颈间还有铺首环铃及绣球。

位于狮子后面的是两对望柱,望柱也就是华表,是皇权的象征。其寓意着皇权顶天立地,统治着四面八方。第一对是仿唐望柱,柱身富丽华贵。

望柱的八棱面上雕有缠枝如意牡丹、葵状菊花等花卉。八棱柱上沿为棱形束腰,束腰上为八棱石榴状柱头。另一对则是素面素身、简洁大方,体现了宋代石刻的特点。

华表的顶端,一种是石榴,代表多子多孙;一种是寿桃,代表万寿无疆。

华表过后,排列的是马官和拉马侍者。马官双手握鞭于胸,马鞭绳纹清晰逼真。在祖陵石像生中,最为突出的是拉马侍,整个石雕和青石底板连为一体,重23.4吨。

祖陵石像生无论是文臣武将,还是神兽,形体都十分高大威武,充分体现“子孙不能欺祖”的威严。

■ 明祖陵文臣雕塑

祖陵的石马又称“天马”,四肢稳健,站立在青石底板上,马头辔饰齐全,辔带上面雕着葵形、菊花等花卉。辔中的绒球,缰绳的绳纹,嘴衔的马标辔饰的铆接,鸾铃的挂置,项上的鬃毛,全身的肌肉,以及眼、耳、鼻、口都雕得精细逼真。

特别令人叹为观止的是石马马鞍的雕艺。

马鞍四周雕有缠枝卷叶,内层密布朵朵祥云,大小交错,高低相映,左右有两凤腾空飞舞,双翅展翔,尾羽在太空中飘散。马鞍中部有一圆圈,圈内有一龙腾空飞跃,龙眼圆睁,龙口大张,龙凤身上的鳞甲、纹饰、羽毛清晰可见。

我国古代神话与传说中最神异的祥瑞之兽,是华夏民族的代表,代表着帝王,也是我国的象征。传说龙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可以呼风唤雨,上天入地。龙也代表着兴旺、胜利和吉祥。

我国神话传说中的瑞鸟,也是古代传说中的鸟王,雄的叫凤,雌的叫凰,通称凤。传说凤头似锦鸡、身如鸳鸯,有大鹏的翅膀、仙鹤的腿、鹦鹉的嘴、孔雀的尾。凤象征美好与和平,比喻有圣德的人,是吉瑞的象征,也是皇后的代称。

整个马鞍构图精巧、纹饰华贵。

在装饰纹样上,整个马鞍多采用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装饰。既有腾云驾雾的巨龙,又有翩翩起舞的双凤,既有空中流动的云朵,也有地上盛开的牡丹,有动有静,动静相济,工整对称,又有变化,既富有吉祥之意,又给人以圆润流动的飘逸之感。

■ 明祖陵石马雕塑

■ 明祖陵石刻群

明祖陵所有的石刻,全部都是雄性。一方面是因为雌性显得不威武;一方面是皇帝陵墓是阴宅,需要阳性的东西来调和。这样在陵墓里的祖先,才能住得安稳。

祖陵石刻群是明代帝陵石刻中最为精美的一组石刻群,这些石刻规模宏伟,技艺高超,线条流畅,整体风格既不同于凤阳明皇陵,也不同于明孝陵和明十三陵,倒与宋陵石刻的风貌相近。

祖陵石刻,在雕刻手法上运用了浮雕、半浮雕的技法,经过精琢细磨,使石刻的细部显得流畅华丽。从造型和雕功上,可以看出石刻匠人丰富的想象力和高度的创造精神,同时也可以看出他们娴熟的技艺和细腻的功法。

■ 明祖陵石雕

祖陵石刻博采历代石刻艺术的精华,经过改造、创新,创造了明代石刻艺术新的技艺,使石刻在技法、造型、纹饰、华贵等方面独领风骚,代表了明代石刻艺术的新成就。

地下玄宫,是明祖陵肇基地基的风水宝地之一,是风水学中龙穴的所在地,共有9个拱券,每个拱券下有一个两扇对开的大石门。

一般情况下,墓葬只葬一对夫妇,而明祖陵地下玄宫却是三代祖宗的衣冠冢,像这样3套墓室共为一体的奇特建筑艺术,在陵墓史上是很少见的。

在明祖陵建成以后,每年清明时节,朱元璋都要亲自带领御林军从南京出发,浩浩荡荡,前去祭祖。

明祖陵崇丽无比,但是它却不在高山大阜之侧,而是在有“九岗十八洼”之称的丘岗之地。

1494年,明王朝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刘大夏筑建太行堤坝阻断黄河北面的支流,使南面的支流夺去了淮河的流道,使得淮河河道开始紊乱,从此淮河中、下游连年洪水泛滥,祖陵也不断遭受水患。

御史 我国古代官职之一,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的失职和不法行为,同时也负责保管朝廷的档案文件。分为御史大夫、监察御史、殿中御史等。当丞相空缺时,经常由御史大夫接任。

明万历年间总理河道的工部尚书潘季驯提出了“蓄淮刷黄”的治水方略。他主张筑堤纳水归于一道,反对疏浚支流另开新河,而应当“筑堤束水,以水攻沙”、“借水攻沙,以水治水”,最终潘季驯取得了明神宗的支持。

工部 我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是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也是吏、户、礼、兵、刑、工的六部之一。工部主要负责土木兴建,武器的制造,水利枢纽的疏通,包括矿冶和纺织也是工部的管辖范围,还要主管一部分金融货币和统一度量衡。

但很快清河口的泥沙高淤,靠近这里的淮河河床也被黄河水倒灌而增高了,这又使淮水的冲击力减弱,遇阻即回,沙随波停,淮水所带泥沙又在清河口停淤。

■ 朱元璋雕像

淮水无力刷黄,又无法从清河口入海,而入湖故道又尽筑高堰,淮水上溢泛滥。据有关记载:

不得不久潴旁溢,汪汇浩荡,始犹淹漫两岸,会合诸湖,继而夏秋泛涨,一望无际,浩荡龙沙,震惊陵寝,而泗洲之祸岁烈一岁矣。

连年的水灾,至1680年6月,淮河上下游地区,连续70天阴雨,泗州城逐渐倾覆在滔天洪水之中了,明祖陵也就此沉入水下了。

经过湖水长期的侵蚀和冲击,坟丘被荡平了,原先地面的砖木建筑大多毁坏,仅余下棂星门、正殿、东西两庑遗址和残存的30多个大型柱础、砖砌拱顶建筑3座,但神道两侧的21对石像大多完好。

后来洪泽湖水位下降,明祖陵才得以重见天日,但木制建筑却荡然无存了,仅剩外罗城城墙以及后来发掘修复的石像。

明祖陵被水淹没遭到了损坏,却也因水得到了保护,被水隐藏的地下之墓,避免了遭到破坏。宏伟而壮丽,独特而罕见,这就是气势不凡的明代第一陵,明祖陵。

阅读链接

1963年,洪泽湖水位下降,明祖陵遗址逐渐露出水面,显露出了地宫拱门和甬道。据说当年朱元璋修祖陵时,给这方圆几十千米内的村民都赐姓朱,世代守陵。直至洪泽湖水位下降时,明祖陵附近的30000多居民里,仍有近80%姓朱。

据说,守陵人中有一位当地人曾好奇地打过拱门里的水,他惊讶地发现,明祖陵拱门里的地下永触手冰凉刺骨,令人寒气顿生。但是拱门外的水潭则始终是常温的,终年不冰。

一门之隔居然有如此差别,十分神奇。因此,守陵人们都认为,拱门内的水底下有神灵保护,守护着明祖陵不被人发现打扰,因此使水温下降,寒气逼人。 73Tqq6yrw/9a95Q6b4IOGcqVW+H5J2fcMocCTKVJF9Ebgg/+7zBvGYV4GJEGNF1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