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最早国别体著作
——国语

■ 左丘明 (约前502年~约前422年),姓丘,名明。春秋末期鲁国人。春秋时史学家。汉代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君子”。他著有《左传》和《国语》。这两本书记录了很多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在我国春秋末期,鲁国有个姓丘名明的人,因其父亲是左史官,所以称左丘明。他品德高尚,胸怀坦荡,深得鲁侯的器重,并担任鲁国太史。

作为太史,左丘明非常关心国家政事,他积极参政议政。有一次,鲁定公想任命孔子为司徒,打算找卿大夫孟氏、叔孙氏和季氏这“三桓”进行商议,就事先征求左丘明的意见。

■ 孔子讲学图

左丘明说:“孔子是大圣人。圣人一当政,犯错误的人就很难保住自己的官位。您要任用孔子,却又想和‘三桓’商量,他们怎会支持您的主张呢?”

鲁定公百思不得其解地问道:“你怎么知道他们不会同意?”

左丘明笑了笑,回答道:“从前,周朝有个人很喜欢毛皮大衣,同时也很喜欢美味肉食。他想做件价值千金的皮大衣,于是就去和狐狸商量,直接向狐狸索要皮毛;他想办桌味道鲜美的牲祭,于是就去同羊儿商量,直接向羊索要羊肉。话还没说完,狐狸和羊儿便都躲藏了起来。因此,五年过去了,这人一件皮大衣也没做成;十年过去了,一次牲祭也没做上。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周人的谋略不对。你打算任命孔子为司徒,却召集三桓来商量,这同与狐狸商量做皮大衣、与羊儿商量做牲祭是同一个道理啊!”

鲁定公 (?~前480年),姬宋,春秋时期鲁国君主之一,是鲁国第二十五任君主,在位15年。他任用孔子当大司寇,孔子开始推行他的政治主张,讲求孝道,稳定家庭,安定社会,使鲁国社会和谐,经济蒸蒸日上,国富民强起来。

■ 孔子圣迹之《堕三都图》

左丘明深深知道,孔子主张削弱三桓,主要加强君权,曾向鲁定公提出过“堕3都”的建议。三都是三桓的3个重要城池,势力所在之地,是三桓对抗公室的私有据点。

左丘明非常清楚三桓与孔子之间的矛盾,所以当鲁定公征求自己意见时,他便用两个寓言故事来说明,建议避开三桓直接任用孔子。于是,鲁定公听从了左丘明的建议,没有征求三桓的意见,直接任命孔子为司徒。

三桓 指鲁国卿大夫孟氏、叔孙氏和季氏。鲁国的三桓起于鲁庄公时代。鲁庄公父亲鲁桓公有四子,嫡长子鲁庄公继承鲁国国君;庶长子庆父、庶次子叔牙、嫡次子季友皆按封建制度被鲁庄公封为卿,后代皆形成了大家族,由于三家皆出自鲁桓公之后,所以被人们称为“三桓”。

左丘明与孔子的关系很好,他的思想也是儒家思想。左丘明曾与孔子一同前往周王室,鼎力支持孔子从政,受到孔子的好评。孔子曾以左丘明为楷模谈论自己的做人原则,他说:

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孔子是说,甜言蜜语、谗言媚色、卑躬屈膝,这种态度,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隐匿怨恨而佯装友好,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觉得可耻。

孔子评价左丘明的这些话,反映出左丘明是一位诚实耿直、品德优良的人,这与秉笔直书的春秋史官文化精神是一致的。

孔子曾多次赞叹左丘明的“君子”风范,尊称其左丘明,谓之与其共好恶,还与左丘明一起讨论编撰《春秋左氏传》的事。多次赞叹左丘明的高尚品格,还赞扬左丘明的史家文笔。

左丘明博览天文、地理、文学、历史等大量古籍,学识十分渊博。他任鲁国左史官,在任时尽职尽责,德才兼备,为世人所崇拜。

史官 我国历代均设置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统称史官。历代对史官的称谓与分类多不相同,但主要的可以分记录类和编纂类两者。后来演化出专门负责记录帝王言行录的史官和史馆史官,前者随侍皇帝左右,记录皇帝的言行与政务得失,后者专门编撰前代王朝的官方历史。

左丘明编修国史,日夜操劳,历时30余年,一部纵贯200余年、18余万字的《春秋左氏传》定稿。此书的历史、文学、科技、军事价值不可估量,为历代史学家和文人所推崇,史称《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有着极高成就的文学著作。

■ 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场面

■ 左丘明著作《左传》

朝聘 朝是侯国君主朝见周王;聘是侯国间有事,彼此派遣卿大夫存问。朝见或聘问有一定仪式。朝聘者要献送表明自己身份的珪璋,为“执玉”。受朝聘者则先“辞玉”,后“受玉”,再“还玉”。其间使臣还要向受朝聘国献送方物;受朝聘者对之馈赠,以示答谢。

春秋时期史官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便是崇尚历史文献记录的真实性。史官们把历史的真实性看得很神圣,在记录史事时,往往坚持实事求是、秉笔直书、不虚饰、不隐恶的原则,即使做出牺牲也要捍卫国史的求真精神,表现了史官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人格。

忠于历史是史家的天职,正是这种良好的史官文化和求真精神,铸就了左丘明那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博得了广泛赞扬和“君子”美誉。

左丘明在晚年的时候,由于长期的著述,他的眼睛出了毛病,不得不辞官回乡,不久他双目就失明了。他离开了朝廷,也远离了政治纷争,他看得更加清楚,想得更加明白了,他更是不受束缚了。

左丘明心中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使他振作了起来,他想到编撰《左传》还有许多剩余资料,还有许多遗漏之处。特别是当时他身在朝廷还受着某些束缚,有些事他不能写。于是,他决定将几十年来的所见所闻、各诸侯的要闻和君臣得失的事迹和话语记述下来,并取名《国语》,用以警示后人。

国别史 是国别体史书的简称,是分国记载史事的史书,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也称国别体,是史书的一种体裁。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为《国语》,此外,《战国策》、《三国志》都是比较著名的国别史。

盲史官讲述的史事集录成书,便叫作《语》。再按照国别区分,就是《周语》、《鲁语》等,总称《国语》。《国语》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是关于西周、春秋时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人物、事迹、言论的国别史杂记,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因此也叫《春秋外传》。

■ 春秋时期的古城

■ 春秋时期的编钟

《国语》全书21卷中,其中《周语》3卷,《鲁语》2卷,《齐语》1卷,《晋语》9卷,《郑语》1卷,《楚语》2卷,《吴语》1卷,《越语》2卷。《国语》里各国“语”在全书所占比例不一,每一国记述事迹各有侧重。

周穆王 (?~前912年),姬满,姬姓,名满,昭王之子,周王朝第五位帝王。他喜欢西游,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富于传奇色彩的帝王之一,世称“穆天子”,关于他的传说,层出不穷,最著名的则是《穆天子传》。

《周语》从周穆王开始,记西周早期史实;《鲁语》记春秋时期鲁国之事,但不是完整的鲁国历史,很少记录重大历史事件,主要是针对一些小故事发议论;《齐语》记齐桓公称霸之事,主要记管仲和齐桓公的论证之语;《晋语》记录到春秋时期晋国卿大夫智伯灭亡,到了战国初期;《郑语》则主要记史伯论天下兴衰的言论;《楚语》主要记楚灵王、昭王时期的事迹,也较少记重要历史事件;《吴语》独记夫差伐越和吴之灭亡;《越语》则仅记勾践灭吴之事。

《国语》记录的历史事迹,是一种价值极高的原始史料,对研究先秦时期历史非常重要,后来司马迁著《史记》时就从中吸取了很多史料。《国语》按照一定顺序分国排列,在内容上偏重于记述历史人物的言论,这是它最大的特点。

《国语》记录了春秋时期的经济、财政、军事、兵法、外交、教育、法律、婚姻等各种内容,具有很强的伦理倾向,弘扬德的精神,尊崇礼的规范,认为“礼”是治国之本,而且非常突出忠君思想。它的政治观比较进步,反对专制和腐败,重视民意,重视人才,具有浓重的民本思想。其中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

《国语》有较为明显的艺术特色,一是长于记言,二是有虚构故事情节。虽然在语言上较为质朴,但从文学的发展角度来看,比《左传》前进了一大步。

《国语》开创了以国分类的国别史体例,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后来许多国别史都是《国语》体例的发展。另外,其缜密、生动、精炼、真切的笔法,对后世进行文学创作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所以,《国语》与《左传》一起,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珠联璧合的历史文化巨著,对后世贡献巨大。

阅读链接

《国语》作者自古存在争议。最早提出《国语》作者为左丘明的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东汉史学家班固也持此说。他们认为左丘明为孔子《春秋》作传后,不幸失明,但他根据作传所剩材料,又编辑了《国语》。

后世学者怀疑这类说法。晋代傅玄认为《国语》非左丘明所作,宋人朱熹,直至清人尤侗等,也都对此存疑,但缺少确凿的证据。普遍看法是,《国语》是战国初期一些熟悉各国历史的人,根据当时周朝王室和各诸侯国的史料,经过整理加工汇编而成。 9W8ZJV3MEu9HkFHbogM61HtPUTuCW+OVN3HtSvbTC5mYJ6E9+lxtISDPu1+uOPK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