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邈,字元岑,生于秦时东海郡下邳,即今江苏省邳州。秦代的著名文字改革家。他对当时的已经存在的篆书,进行了全面收集和系统地加工。他去粗取精,编纂整理,进行规范,将篆书改革为隶书,使得隶书后来成为了我国古代文字发展的分水岭。
程邈改篆为隶,为我国行书、楷书和草书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古代篆书碑文
程邈是秦朝的一个小官,曾当过县狱吏,主要负责文书一类的差事。因他性情耿直,得罪了秦始皇,被关进了云阳狱中。云阳在今天的陕西省淳化县西北方向。
在狱中,程邈度日如年,无事可做。他觉得白白浪费时光,实在可惜。可是,在狱中又能干什么事业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许久。
■ 秦始皇 (前259年~前210年),即嬴政,也称赵政。秦庄襄王之子。战国时秦国的国君,秦王朝的建立者。他在位37年,称王25年,称帝12年。他统一了古代中国,结束了当时四分五裂的局面。被后人称之为“千古一帝”。
那时,秦始皇正在推行“书同文”政策,以小篆为全国统一文字。
小篆 是在秦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时,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所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我国流行到西汉末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其时政务多端,文书日繁,用小篆写公文固然比以前方便许多,但小篆不便于速写,还是费时费事,影响工作速度和效率。
程邈以前身为狱吏,深知小篆难以适应公务,若能创造出一种容易辨认又书写快速的新书体,不是更好吗?脑子里有了这个想法,他便绞尽脑汁地琢磨。
于是,身在监狱的程邈一心钻研字体结构,做起文字学问来。
字体 又称书体,是指文字的风格式样。我国文字有篆、隶、草、楷、行5种。每种字体中,又根据各种风格,以书家的姓氏来命名,像楷书中有欧体、颜体、柳体等。
程邈把流传在民间的各种书体收集在一起,他进行了潜心研究,一个一个加以改进,把大、小篆的圆转全部改变为方折,同时删繁就简,去粗取精,认真进行加工整理。
■ “大禹治水”篆书字体
做学问的日子过得飞快,转眼10年过去了。
程邈终于创造出书写便利,又易于辨认的3000个隶字来。他把这一成果呈献给秦始皇。
秦始皇那时工作非常认真,是一个非常讲究工作效率的人。他在统一天下后,为了推动政治、文化、经济上的改革,事务繁多,更是日夜不停,废寝忘食地工作。
他每次批示的文书,就相当于后来的60千克的一石为单位。在当时纸张尚未发明,公文都刻于竹简上,一石重的竹简码起来大约有一个人的高度。他要求自己,不批完一石,便不休息。他常常是夜以继日地工作。
因此,当秦始皇看了程邈整理出来的文字后,心里非常高兴,不仅免了程邈的罪,还让他出来做官,提升为御史。这个御史的官职很小,属于“隶”,所以人们就把他编纂整理的文字叫“隶书”。
蔡邕称其“删古立隶文”。唐代张怀瓘的《书断》中称:“传邈善大篆,初为县之狱吏,得罪始皇,系云阳狱中,覃思十年,损益大小篆方圆笔法,成隶书三千字,始皇称善,释其罪而用为御史,以其便于官狱隶人佐书,故名曰‘隶’。”
■ 竹简 古代用来写字的竹片。战国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竹片称简,木片称札或牍,统称为简,现在一般说竹简,均用毛笔墨书。
程邈创制的隶书很有特点,它以扁阔取势,结构简单,笔画平直,而且有了波势,风格庄重。与小篆相比,程邈隶书书写方便,易于辨认。
■ 隶书字帖
后来,人们在书法上为了和汉朝的隶书区别,就把秦隶称为“古隶”,汉隶称为“今隶”。
程邈作为一个基层秘书工作者,能做成这么伟大的编纂整理文字工作,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同时,程邈那种历经坎坷而矢志不移、精勤奋进、自强不息、好学不已的精神,更值得肯定和赞赏。
今隶 正书的古称。正书由汉隶发展演变而成,在唐代仍把正书沿称为“隶书”,即指当时通用的文字。为区别于汉魏时代通用的隶书,又别称正书为“今隶”。陆深《书辑》所称“钟王变体,谓之今隶”,则又泛指魏晋以来之楷书而言。
当然,这件事的意义远不止这些,程邈创秦隶对汉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程邈创制隶书,是我国文字史乃至书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逐渐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官方书体。
■ 书法艺术碑刻
■ 李白的《忆旧游诗》草书字帖局部
从此,我国文字告别了延续3000多年的古文字而开端了今文字,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则从表形、表意到形声,字体结构也不再有古文字那种象形的含义,而完全符号化了。
由隶书派生出的草书、楷书、行书各书体,为书法艺术奠定了基础,至今不衰。直至如今,隶书仍然是一种常用的字体,并作为一种书法艺术而存在。
考古工作者在文物发掘过程中发现过秦隶遗存。1975年底在湖北省云梦县城西睡虎地11号秦墓出土了1 100余枚竹简。这是秦隶的墨迹。
从考古发掘出来的材料来看,战国和秦代一些木牌和竹简上的文字,已经有被简化的篆体。因为减少竿画,所以字径很小,最大的不过两分,字形工整端秀,笔画浑厚。
这些竹简上的字,笔画肥、瘦、刚柔、纵横奔放,浑厚凝重,变化多姿,其点画有明显的起伏变化,特别是其中的“波势''已初具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