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模拟自然之声的伯牙

伯牙,姓伯,名牙,生于春秋战国时代楚国郢都,即今湖北省荆州。曾师从著名琴家成连,琴艺大进,所创《水仙操》琴曲,模拟自然之声,妙音清远,意蕴深长。伯牙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春秋时著名的琴师,擅弹古琴,技艺高超。他既是作曲家,又是抚琴妙手,被人尊为“琴仙”。

伯牙在晋国任职期间,于出使楚国途中抚琴时巧遇知音钟子期,传为佳话。

伯牙后来的琴曲《高山》、《流水》和《水仙操》都是传说中俞伯牙的作品。后人以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为题材还创作了琴歌《伯牙吊子期》。

■ 春秋时期著名琴师伯牙雕塑

■ 子期路遇伯牙抚琴蜡像

经考证,伯牙原本就姓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小说中说他“姓俞名瑞,字伯牙”,当为“小说家言”,是杜撰来的。在此之前的《史书》与《荀子》、《琴操》、《列子》等书中均为“伯牙”。

冯梦龙 (1574年~1646年),字犹龙,又字子犹,号龙子犹、顾曲散人等。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即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其作品《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是我国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代表。

东汉高诱注说:“伯姓,牙名,或作雅。”现代的《辞源》也注说:“伯姓牙名。”伯在古代是个很普通的姓,如周武王时不食周粟的伯夷,秦穆公时擅长相马的伯乐等。

伯夷 尧舜时期的人。炎帝第十四代孙,大约生活在公元前2300年前后。他与商末孤竹君长子伯夷并非一人。四岳是尧舜时期官职,掌管诸侯事务。此处所说伯夷,是历任四岳官中的一位,也是被人们纪念的一位。

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历代文献关于伯牙的记载颇多,最早见于荀况的《劝学》篇:“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其音乐演奏的生动美妙。

在《琴操》、《乐府解题》书中记载有伯牙向著名琴家成连学琴的故事。成连是春秋时期琴艺超群的琴师,他感到伯牙虽学琴刻苦,技艺也不差,但情感不足,终究不能达到精妙境界。于是,他带伯牙去东海陶冶情感。

师徒两人坐船到了蓬莱,成连留伯牙一人在山上抚琴。初时仍无进展,后伯牙收琴起身,观赏蓬莱景色,见宁静的山林在薄雾中隐约迷离,显得那样幽丽、沓冥;海浪由远而近,拍打着岸边的礁石,发出“哗哗”的响声。顷刻,海浪退去,一切又恢复了迷人的平静。

伯牙看着看着,顿觉心胸开阔,感情起伏,情不自禁地拿起琴,合着这大自然的节拍,奏出了雄壮而优美的旋律。

其后,伯牙慨叹地对成连说:“老师,我明白您为什么带我到这儿来了,您是让大自然这个老师帮我移情啊!”

后来,伯牙在成连先生的指导下,琴艺大进。伯牙于是产生了创作欲望,要把自己的感受谱成音乐,于是援琴作歌:

繄洞渭兮流澌濩,

舟楫逝兮仙不还,

移情愫兮蓬莱山,

呜钦伤宫兮仙不还。

■ 子期与伯牙蜡像

■ 祭奠子期

又题名《水仙操》。这是一首妙音逸韵、模拟自然的佳品。从此他领悟到艺术家要培养高尚的情操,艺术要以感情动人。后来唐代诗人李咸用曾作诗说:

成连入海移人情,

岂是本来无嗜欲!

琴兮琴兮在自然,

不在徽金将轸玉。

伯牙抚琴“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流传千古。战国时郑国的列御寇在《列子·汤问》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列御寇 或称列圄寇、列圉寇,今河南省郑州人。战国前期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先后著书20篇,现仅存《汤问》、《周穆王》等8篇,共成《列子》一书。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有一年,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农历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

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

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

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了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便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的是,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

瑶琴 史载为伏羲氏制作。有一次伏羲看到凤凰来仪,飞落在一棵梧桐树上。那梧桐高3.3丈,按33天之数。按天、地、人三才,截为3段;取中间一段送长流水中,浸72日,按72候之数;取起阴干,选良时吉日制成乐器。

听了打柴人的一番讲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

当伯牙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

■ 伯牙摔琴蜡像

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并和他喝起酒来。

伯牙感慨地说:“你真是我知音啊!”

钟子期也深有感触。两人便结为兄弟,一起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还是不见人来。

■ 元代伯牙鼓琴图

第二天,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农历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伯牙的琴声。

听了老人的话,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

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说完,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

《列子·汤问》中记载的这个“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为后世历代传颂。伯牙和钟子期的友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现在,这座古琴台位于汉阳龟山西麓,也就是月湖的东畔。古琴台始建于北宋,后屡毁屡建。

龟山 武汉的龟山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城北,为武汉市名胜古迹较多的三山之一。龟山风景区在历史上就是有名的游览胜地。在龟山月湖侧畔,建有古琴台,又名伯牙台。相传古时伯牙与钟子期在此相遇并结为“知音”,后人感其情谊深厚,特在此筑台纪念。

1890年,清末民初的大学者杨守敬主持并亲自书丹,将《琴台之铭并序》、《伯牙事考》和《重修汉阳琴台记》重镌立于琴台碑廊之中,并书“古琴台”3个字刻于大门门楣。

进古琴台大门,过小院,出茶院右门,迎门是置于黄瓦红柱内的清道光皇帝御书“印心石屋”照壁。照壁东侧有一小门,门额“琴台”两字,据传出自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之手。

进门后为曲廊、廊壁立有历代石刻和重修琴台碑记。再往前便是琴堂,又名友谊堂,堂前庭院中汉白玉筑成的方形石台,便是象征伯牙弹琴的琴台。

古琴台建筑群占地15亩,布局精巧,主要建筑协以庭院、林园、花坛、茶室、层次分明。院内回廊依势而折,虚实开闭,移步换景,互相映衬。

修建者充分利用地势地形,还充分运用了我国园林设计中巧于“借景”的手法,把龟山月湖山水巧妙借了过来,构成一个广阔深远的艺术境界。

阅读链接

传说,伯牙摔琴停奏后,整天精神洗惚。

一天,他妻子从床下拿出自已的琴并开始弹奏,正是《高山流水》!伯牙不知妻子的琴艺竟如此之高,琴声时而玉拨金鸣,如大江东去,万马奔腾;时而灵动婉约,如小桥流水,身口匕过柳梢。一曲奏罢,万籁俱寂。

良久,夫人开口:“天下不止一个钟子期,也不止一个伯牙。所谓知音难觅,是自己的心难觅。”

伯牙颓然坐下:常慨叹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又何曾去理解别人?所谓知音,存乎一心之间也! rna7VnE0IaZ4grqukh9lnaZhmrcTy+P17iz8iouawZOFcGLI7iLrOysSKojkNj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