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文是我国春秋时期郑国的一位杰出音乐大师,曾从师于鲁国乐官师襄。他是郑国宫廷音乐乐师的优秀代表人物。传说师文弹二十五弦琴时,整天弹得如痴如醉,甚至拜倒在琴的面前喃喃自语:“我效于子效于不穷也”。
师文学习音乐的态度非常严肃,据说他学琴三年不成,老师误认为他笨拙,让他回家。师文却说曲所存者不在弦,所志者不在声,内不得于心,外不应于器,故不敢发手而动弦。这便是“得心应手”的由来,他成了我国古代音乐演奏的一项重要美学原则。
■ 春秋时期孔子学琴师襄图
传说春秋时期郑国的师文,听说鲁国出了一位才华出众的音乐家叫师襄,在他弹琴的时候,鸟儿能踏着节拍飞舞,鱼儿也会随着韵律跳跃。
鲁国 周朝的同姓诸侯国之一。姬姓,侯爵。周武王伐纣后,封其弟周公旦之地为曲阜,称为鲁公。周公旦没有赴任,留下来辅佐武王,武王死后辅佐周成王。周公旦儿子伯禽,即位为鲁公,后定都于曲阜。鲁国先后传二十五世,经三十六位国君,历800余年。
师文于是钦佩极了,他就离开了郑国去鲁国拜师襄为师。师襄待人严厉,从不轻易收弟子。师文苦苦哀求道:“请老师收下我这个学生吧,我决不会半途而废的。”
师襄终于被师文的诚意和决心感动,就收下了这个弟子。师襄手把手地教师文调弦定音,可是他学了3年,竟弹不成一个乐章。
师襄说:“你缺乏悟性,恐怕很难学会弹琴,你可以回家了。”
师文放下琴,叹了口气,说:
我并不是不能调好弦、定准音,也不是不会弹奏完整的乐章。然而我所关注的并非只是调弦,我所向往的也不仅仅是音调节律,我的真正追求是想用琴声来宣泄我内心复杂而难以表达的情感啊!
■ 出土的春秋时期的器乐
■ 春秋晚期石编磬
在我尚不能准确地把握情感,并且用琴声与之相呼应的时候,我暂时还不敢放手去拨弄琴弦。因此,请老师再给我一些时日,看是否能有长进!
果然,在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师文又去拜见他的老师师襄。他首先奏响了属于金音的“商”弦,使之发出代表八月的南吕乐律,只觉琴声挟着凉爽的秋风拂面,似乎草木都要成熟结果了。
乐律 就是音律,指音乐上的律吕、宫调等。古人把宫商角徵羽称为五声或五音。从宫到羽,按照音的高低排列起来,形成一个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就是五声音阶上的五个音级:宫商角徵羽后来再加上变宫、变徵,称为七音。变宫、变徵形成一个七声音阶。
师文又拨动了属于木音的“角”弦,使之发出代表二月的夹钟乐律,随之又好像有温暖的春风在耳畔回荡,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色。
接着,师文又奏响了属于水音的“羽”弦,使之发出代表十一月的黄钟乐律。不一会儿,竟使人感到霜雪交加,江河封冻,一派肃杀景象如在眼前。
■ 春秋时期的古琴
再往下,师文叩响了属于火音的“徵”弦,使之发出代表五月的乐律,又使人仿佛见到了骄阳似火和坚冰消释的景象。
在乐曲将终之际,师文又奏响了五音之首的“宫”弦,使之与商、角、徵、羽四弦产生和鸣,顿时在四周便有南风轻拂,恰似甘露从天而降,清泉于地喷涌。
师襄兴奋异常,称赞说:“你的琴真是演奏得太美妙了!即使是晋国的师旷弹奏的清角之曲、齐国的邹衍吹奏的律管之音,也无法与你相媲美呀!”
齐国 是我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其疆域有今山东省偏北的大部及河北省西南部。公元前352年,周显王始称王。传至王建,于前221年为秦所灭。后于前298年复国,至前202年为汉将韩信所灭。
传说北方的燕国有一个环境优美的山谷,因为天寒地冻的缘故,所以无法种植庄稼。邹衍来到这里定居后,经常吹奏一些美妙动听的乐曲,居然引来了温暖的气流,使这里的气候发生了转变,从此,这个山谷逐渐变得欣欣向荣、五谷丰生。
后来,人们就用“邹衍吹律”这个成语来形容带来温暖和生机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