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中华龙鸟之谜

中华龙鸟的化石长约1米,体重为3公斤,存在于1.4亿年的白垩纪。其化石是在1996年于中国辽西热河生物群中发现的。在最初时,人们以为是一种原始鸟类,后定名为“中华龙鸟”,最后证实,是一种小型的食肉恐龙。

中华龙鸟最初的骨架有1米左右,前肢粗短,爪钩锐利,后腿较长,这种身形对于奔跑非常有利,它的全身披覆着原始绒毛。一直以来,人类对于恐龙是否是鸟类的祖先持有不同的看法,中华龙鸟的出现,为人们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中华龙鸟的身体特征与现今的鸟极为相似,它的脊柱与体表都有流苏一般的纤维状结构,科学家认为,这也许就是羽毛的前身,这并非是用于飞翔,主要功能就是保护皮肤与体温。中华龙鸟善于捕食,主要是因为它们的前肢粗短,爪钩锐利。中华龙鸟的牙齿内侧有着较为明显的锯齿状构造,头部方骨还未愈合,有四个颈椎和13个脊椎。中华龙鸟的尾巴很长,是躯干长度的两倍半,是兽足类科。近100年来,对于恐龙化石的研究,人们有突破性的进展,而中华龙鸟的化石的发现,更是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对于人们研究鸟类起源及恐龙生理、生态、演化等都有着不可估量的非凡意义。

中生代晚期,大批恐龙相继灭亡,人们也都相信,这个地球上曾经的霸主已经彻底完结了。其实,也许并非如此,恐龙中的一支或是几支,正在试图离开陆地,转向空中发展。最早具备“翅膀”的恐龙是翼龙,但是,这种翅膀并没有羽毛。翼龙有着很宽的胸骨,就如鸟类一样,有着龙骨突,可是,它们无法做长距离的飞行。在它们还没有成为空中征服者的时候,就在地球上绝迹了。

1996年8月,这是特殊的一天,在中国辽宁省,有一位农民捐出了一块化石标本,这个标本的体态较小,形似恐龙,牙齿粗壮锐利,尾椎特别长,有50多节尾椎骨,后肢长而粗壮。其中最吸引人的就是身上像羽毛一样的长度约8厘米的皮肤衍生物,最终确定这是最早的原始鸟类化石,后来就有了“中华龙鸟”的名字。

中华龙鸟与“带羽毛的恐龙”都是在辽宁北票四合屯发现的,也都是在一层2~7米厚的含有火山灰的湖泊沉积页岩中发现的。科学家认为,“带羽毛的恐龙”实际就是中华龙鸟化石标本的正模,二者是某一种动物的同一个个体。

德国有一种小型的兽脚恐龙,叫美颌龙,从中华龙鸟的形态特征与身体大小来看,两者有着很多相似点,可以将两者归为一类。中华龙鸟是两足行走的动物,长度在成年时可以长到2米。在中华龙鸟的背部有一列类似于“毛”的表皮衍生物,古生物学家认为这是原始的“羽毛”,所以,他们认为,中华龙鸟就是一种原始的鸟。不过,还有一些古生物学家却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中华龙鸟皮肤的衍生物没有羽毛的特征,可是,一些类似于现生某下线爬行动物,如蜥蜴,它的背部则具有表皮衍生物结构,即角质刚毛,也有可能是纤维组织。

中华龙鸟有着很多恐龙所具备的特征,即头骨低且长;脑壳较小;眼眶后有较为明显的眶后骨;“下巴”也就是解剖学上的下颌,后部的方骨直;牙齿侧扁,样子像小刀,边缘有锯齿形的构造;腰臀部骨骼,解剖学上的腰带,中耻骨粗壮,向前伸;尾巴较长,有60多个尾椎骨,尾椎骨上有发达的神经棘和脉弧构造;前肢较短,仅为后肢长度的三分之一。中华龙鸟前肢的特征所显示的是,它的生活时代比德国的美颌龙要晚一些。

中华龙鸟身上那些似毛表皮衍生物的功能,让很多古生物学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一些学者认为,这是一种象征性别的“装饰”物,另外一些学者认为,这是一种保温装置,很显然,后一种解释较为科学。小型的恐龙与小的始祖鸟,为了可以活动,而且是高效率的活动,他们应需要具备高的新陈代谢率,所以,它们就需要保持体温。这也就说明了,小型的恐龙有可能是温血动物,也就是恒温动物。 M7zF3TjcZmX4rQezHvps6C5GT+Fwc2XikppAgGrUw7FexNrFm1f+i3Ni9zoltBZ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