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舞蹈的起源

舞蹈是艺术之母。自有人类以来,舞蹈就在原始社会的人类生活里产生了,氏族成员在祭祀、耕耘或狩猎时都离不开舞蹈活动。在原始部落的生活中,没有文字和完善的语言,沟通就需要通过肢体动作来完成,其动作和节奏与劳动是密切相关的。在各种劳动中,人的手脚总是要活动的,用手拍打、以脚踩踏,在某种动作连续重复过程中,就产生有规律的节奏,再伴以各种呼喊声或打击石块和木棍的声音,就形成了最原始的舞蹈。舞蹈充当原始人类交流思想和表达感情的主要形式。

一般研究者认为舞蹈始于旧石器时代,也可能更早。在我国远古的传说中,有的说祝融的儿子长琴始作乐风;有的说帝俊的八个儿子始为歌舞,炎帝(神农氏)的重孙延始为乐风;还有的说黄帝创造了乐舞。1973年秋天,在青海大通县孙家寨发掘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为我们展示了大约5000年前舞蹈艺术的直观形象,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舞蹈文物。其舞蹈纹位于陶盆内壁的上部,一共描绘了15位舞蹈者,分为三组,各组舞蹈者牵手共舞,头梳发辫,服饰统一,摆向一致,尾饰(臀部翘起的尖状物)也均朝向一个方向,说明舞者的动作、节奏、韵律都是很统一的,很可能已是一种用于某种特定目的和场合的传统乐舞。而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有不少陶埙、陶哨、骨笛、石磬等乐器的出土。1982年10月,甘肃秦安大地湾仰韶文化晚期遗址中的一处房基遗迹中,发现一幅绘有人物形象的地画,画中绘有三人,一人已模糊难辨,形为小孩,另二人疑为一男一女,均左臂上扬,右手曲肘下垂,掌中握一棒状物,两腿交叉。据考古学家考证,认为这是一幅男女共舞图。大量文物中的舞蹈形象,为我们提供了有关原始舞蹈的信息。这些不是神话,而是真实的历史,它们真切地反映了当时不同地区、不同族群的舞蹈文化风貌,揭示了舞蹈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各族先民精心刻绘的一幅幅舞蹈图,仿佛带领着我们通过时光隧道,参加了一场场原始部落中的氏族舞会,听到了震耳的鼓声和呐喊,看到了他们奔放自由的舞姿、激越的真情以及对自然、祖先的狂热崇拜。

在人类原始部落的发展中形成了各种舞蹈形式。《周官·司巫》中记载:“若国大旱,则率巫而舞雩。”这说明了人类发展的初期和早期,在很长的历史阶段中都盛行巫舞。当时为了改善社会生活不安定的状况,需要有一种社会感应力使他们团结在一起,舞蹈就是产生这种感应力的重要手段。在原始社会,不论是狩猎还是战争,都是整个部落一起行动,所以原始舞蹈总是集体性的、模拟性的。我国古籍中不乏这类模拟舞蹈的记载,《尚书大传》中有模拟禽鸟的舞蹈的记载——“舞丹凤,舞元鹤”。这类模拟动物的舞蹈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至今还能见到,如傣族舞蹈模仿孔雀的动作等。中国舞蹈的形式,在公元前一千年的商周时期,曾区分为“文舞”和“武舞”两类。“文舞”的舞者手执羽毛,象征渔猎收获分配的情景,后来逐渐演变成宗庙祭祀等宗教仪式的舞蹈;而表现大规模队舞的“武舞”,舞者则手执兵器,动作亦进亦退,后演化成操练兵将、演练阵形。当时的人们借助手舞足蹈的动作,表达对天地鬼神的崇敬,表现现实生活的细节,抒发彼此欢畅愉悦的情绪,又兼有自娱和娱人的表演效果,这就是中国舞蹈内容的基本因素。这些舞蹈种类繁多,其动作和队形画面互不相同,但究其根源都与劳动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关系。大批舞蹈模拟再现劳动过程(狩猎、播种等)和表达获得劳动果实时的喜悦心情(庆丰收、分猎物等);或者祈求神灵保佑他们取得生活资料(粮食、飞禽走兽);或者延续后代,得到生产力的再生产;或者夺取或保卫生产资料和劳动果实。因此,舞蹈在原始部落的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劳动生活创造了舞蹈,而舞蹈又用来反映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愿望,并为社会服务。原始舞蹈是原始部落生产劳动在审美领域里的一个投影,使人具有对现实世界进行审美的能力。舞蹈由在一定的情感支配下的躯体的即兴的、任意的、不规则的运动发展成为在不同程度上规范化了的动作舞姿。但当舞者要表现特定的主题思想或者叙述某一事件时便又出现了比较抽象、便于抒情的舞蹈语言。就这样,舞蹈在从模拟到抒情,从再现到表现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初步形成了舞蹈的形式美,使人们通过整齐一致、和谐统一的动作获得审美享受。舞蹈的产生,终不是个人臆想的产物,它是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是一切艺术形式的普遍原则。可以说,没有社会生活就没有舞蹈的存在。 rwVFlbQQ/Qb2fmHCR/UCsTDeUmHnnFp3SCwJclj0xMhRHVF0d/sNnjARE0m0RMo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