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坦克名字的由来

1916年9月15日凌晨,索姆河战场大雾迷漫,四野死一般寂静。突然间,从远处传来阵阵轰响声。渐渐地,响声越来越大,迷雾被撕破,堑壕在抖动,一个个黑乎乎的庞然大物从迷雾中钻了出来,它们的速度和人跑得一样快,过障碍、越堑壕如履平地。原本屯自己的堑壕体系非常自信的德军,面对突如其来的钢铁怪物,一个个目瞪口呆,毫无还手之力,结果只能是尸横遍野、全线崩溃。这种新出现的战场巨人是什么?就是坦克。那么,人们是如何想到发明这样一个钢铁怪物,并给它取了这样一个怪名字的?

原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出现了一种人们预想不到的景象:机枪火力点、堑壕和铁丝网组成了异常坚固的防御体系,那种敲着军鼓、排着横队,端着步枪勇敢地冲向敌阵的战法,只能带来惨重的伤亡。为了打破战场上的状态,人们迫切需要一种将火力、机动、防护结合到一起的新型进攻性武器,人们自然而然地首先想到了具有强大的火力、坚固的装甲和良好的机动能力的军舰。由此,不少人萌生了制造一种能够在陆地上纵横驰骋的“陆地战舰”的想法。

第一个着手设计这种“陆地战舰”的人,据说是俄国工程师B.门捷列夫。他于1911~1915年详细拟订了若干个“陆地战舰”的方案。其中竟有一种与现代坦克惊人的相似。此外,英国人D.莫尔(1912年)、奥地利人C.布尔施滕(1913年)等也相继提出了自已的方案,但是这些方案都没有成为现实。

从战争一开始就在法国前线担任英国远征军观察员兼联络官的恩斯特·斯温顿中校,由于真切地感到了这场大战的残酷,对此作了更为深入的思考,并于1914年10月,向大英帝国防务委员会郑重地提出了建造“陆地战舰”的建议。但是,当时的英国陆军大臣吉齐纳却不以为然,认为这样的东西即使能造出来,也是“敌人炮兵绝好的靶子”,斯温顿的建议不过是“戏言”罢了。

正当斯温顿的建议将被束之高阁之际,当时任海军大臣的温斯顿·丘吉尔偶然见到了斯温顿的报告,如获至宝。丘吉尔亲往英国首相阿斯齐兹处慷慨陈词:“为打破战场上的胶着状态,必须研制一种周身包裹盔甲、不怕机枪射击、能突破野战阵地的新兵器!”

阿斯齐兹首相批准了这一报告,责成陆军具体实施。陆军于1915年2月中旬开始了以美国制造的拖拉机为基础的预备试验。由于陆军对这项计划缺乏信心,结果以失败而告终。就在这时,还是在丘吉尔的推动下,海军成立了“陆地战舰”委员会,开始了“陆地战舰”的研制。

由于“陆地战舰”委员会的成员都是海军专家,他们就依照军舰的模样,设计了轮式“陆地战舰”的最初蓝图。从设计图纸上看,这是一个长30米、宽24米、高达4层楼、装着3个直径达12米的大轮子,重量超过1200吨的大怪物。很显然,这个大怪物在陆地上根本无法生存,因而不得不中途下马。

正在这时,英国从美国引进了“布劳克”农用拖拉机,给研制工作带来了新的希望。人们在“布劳克”拖拉机的基础上,换装了福斯特·戴姆勒汽油发动机,车体四周安装了军舰上使用的钢板装甲,这样首辆样车就出世了,历史上称之为“林肯1号车”。

1915年9月,针对样车试验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英国人又对车轮等部位进行了改进,终于在年底前完成了新的样车,命名为:小威廉”,它是设计者威廉·特里顿的爱称。按中国通常意译的名称,叫做“小游民”,这就是世界上的第一辆坦克。由于它外型像个巨大的水柜,为了保密,英国人就给它起了个名字叫tank(大水柜),汉音读作“坦克”。此后,这个古怪的名字便名扬天下,延续至今。

“陆战之王”这一显赫的地位也不是一步到位的。坦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小试牛刀,原以为一定会受到军界乙致的青睐,可是战后,各国对坦克的作用却产生了很大的争议。一些欧洲军界资深的大佬们,对来自英国海军部的“大水柜”不屑一顾,认为它火力不强,只能杀伤暴露的士兵;装甲不厚,口径稍大一点的炮弹就可以把它打得人仰马翻;机动能力更差,比人跑步快不了多少不说,而且跑不了多远就没油了。因此,他们一口咬定坦克在下一场战争中发挥不了什么作用,甚至比不上骑兵的骏马和军刀。正是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以至20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初期,还出现了骑兵打坦克的“壮举”。但是,一些军中的有识之士,特别是一些少壮派,却透过这只“丑小鸭”,看到了它称王称霸的潜在气质。

坦克,就是在这样的一片争议声中,逐渐成长起来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各国对坦克的发展做了各种各样的探索,研制装备了多种类型的坦克。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坦克的样子千奇百怪,形态各异,有的用现在的标准来看简直就是“畸形”和“怪物”。轻型、超轻型坦克盛行一时,还出现了能用履带和车轮互换行驶的轮胎——履带式坦克、水陆两用坦克和装有两个以上炮塔的多炮塔坦克。但是到了30年代末期,坦克的样子趋于了统一,逐渐接近了现代坦克的模样。

这一时期,各国坦克的发展,直接与他们对坦克作用的认识和作战理论相关。法国人拘泥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十分强调坦克对步兵的支援作用,因此就制造了一些速度低、防护较强的“步兵伴随坦克”,如雷诺FT-17坦克。这一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曾让法国人大吃苦头,法国行动缓慢的坦克,根本不是德国坦克的对手。英国作为坦克的发祥地,有军事理论家、军事史学家富勒等一大批鼓吹集中使用坦克的军官,尽管他们的理论没有被当局采纳,但他们的机械化战争思想却对坦克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使英国人比较看重坦克的机动性能。于是英国人按照陆军分为步兵和骑兵的传统观念,同时受到坦克出生于海军的影响,别出心裁地将坦克分为“步兵坦克”和“巡洋坦克”(也称为骑兵坦克)。前者突出装甲防护,后者则突出机动性。德国人初期因不重视发展坦克,在一战战场上吃过大亏,又因为战后被禁止制造坦克,民族自尊心受到伤害,反而更加重视发展坦克,对坦克的作用也认识得更加清楚。以德国装甲兵的创建者古德里安为代表的一批青年军官提出了将坦克集中编组使用,并与俯冲轰炸机相配合,实施深远突击的“闪击战”理论,被当局所采纳。因此在坦克的发展上,德国十分注重机动性同火力相结合,使他们的坦克性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古德里安后来还晋升德国陆军上将。德国30年代末期制造的A7V型坦克,就是当时坦克中的佼佼者。该坦克重20吨,火炮口径05毫米,时速达到了40千米/时。

这一时期,除了上述三个坦克制造业最发达的国家外,还有一些国家加人了研制“水柜”的行列。这中间以苏联发展最快。1921年8月31日,第一辆苏制坦克“争取自由的战士列宁同志”号进行了行驶试车,它的外形很像法国的“雷诺”坦克。可以明显也看出,早期苏制坦克的设计思想深受法国人影响。进入30年代,苏联有一个叫做图哈切夫斯基的元帅,提出了大纵深乍战理论,主张将坦克集中编组为坦克师、坦克军,在其他军、兵种的配合下,对敌人昀防御阵地进行连续、大纵深地突击。这一作战理论彻底改变了苏联的坦克设计思想,使苏制坦克变得十分重视火力、装甲防护和机动性三者的有机结合。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入侵前,苏联设计制造了多种型号的坦克,使它一下子成为坦克生产大国。到1939年,苏军已经拥有15000辆坦克。在苏联研制的众多坦克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39年12月开始装备苏军的T-34坦克。这种坦克代表了当时坦克技术的最高水平,在世界坦克发展史上居于十分显赫的地位,被公认为现代坦克的先驱。T-34坦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做过多次改进,出尽了风头,打得德国人闻风丧胆。

这一时期的坦克,特别是凹世纪30年代后期的坦克,与早期的坦克相比,早已脱胎换骨,不可同日而语。从外观上看,坦克再不像蠢头蠢脑的“水柜”了——虽然它仍然叫“水柜”,而是有了比较看得过去的模样和非同一般的“本领”,首先是“块头”大了,最重的坦克已经超过50吨,最轻的也将近10吨;第二是“拳头”硬了,普遍装有37~47毫米口径的火炮,有的还安装了75或76毫米口径的短身管榴弹炮,发射的穿甲弹能穿透40~50毫米厚的钢甲,并出现了火炮高低稳定器;第三是“身体”壮了,装甲厚度达到25~90毫米,普通的步枪机枪很难穿透它,为了对抗反坦克炮。还设计布置了倾斜装甲,并按照各部位中弹的概率分配装甲厚度;第四是“眼睛”亮了,开始采用望远式和潜望式光学观察瞄准仪器;第五是“耳朵”长了,安装了坦克电台;第六是“腿脚”快了,最大速度达到20~43千米/小时,并普遍采用了平衡式悬挂装置。总之,坦克再也不是“丑小鸭”了,它的王者风范已经初露端倪。 rutSdAVXFq1jV7NPlH5aEy7VZxtB22RazRiJ0d8rgPTUhlgCBv0dXh6dZ5OzyOa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