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子贡
——不取报酬引发的思考

子贡(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复姓端木,字子贡,春秋末年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浚县)人。子贡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受业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子贡不仅在学业、政绩方面有突出的成就,而且他在理财经商上也有着卓越的成就。

鲁国有一道律法:凡是有见到鲁国人在其他国家沦为奴隶的人,要自己垫钱将奴隶赎回,回来后可以从鲁国领取赏金报酬。这一律法使得很多被当做牛马使唤的鲁国人奴隶获得了解救。

子贡也赎回了一个鲁国人,但他却不去接受赏金,鲁国人听说了这件事以后,纷纷称赞他重义轻财。子贡也觉得做了善事,而不求取财物回报是更高的善举,因此他也十分得意。

子贡的老师孔子在听说了这件事情后,却表现的十分生气。孔子对子贡说:“你做的这件事情实在是愚蠢啊!”

子贡既委屈又疑惑,他不懂孔子为何骂他。孔子接着说:“你仍然不明白这个道理呀,你只是看到了现在,却看不到未来;只看到了眼前方寸,却看不清大局整体。”

“让我来告诉你失误的地方吧,鲁国人被人赎回后,赎人者领取应得的酬报,这是平衡的规矩道理的体现。奴隶在获救后,救人者应当被人称赞,也应当得到相应的酬劳。”

“现在你把这个规矩给打破了,日后当人们再赎回奴隶,若要是领取了赏金,可能会受到别人的嘲笑,被当做贪财之人。若不领取赏金,虽然会得到人们的称赞,但是却会白白蒙受金钱的损失。”

“在鲁国富翁很少,平民却有很多,许多平民是难以承担这些损失的。这么一来,救了奴隶后,要么是被别人嘲笑,要么就是自己要蒙受损失。长此以往下去,大家恐怕都会故意对受苦的奴隶视而不见了,那还有谁再愿意去救人呢?”

子贡听完后,他羞愧不已,也为自己短浅的想法感到懊恼。

一天,子路救了一个溺水的人,被救的人很是感激他,于是,溺水的人要送一头牛给子路,子路收下了。

孔子听说之后,非常地高兴,孔子说道:“从此之后,再见到溺水的人,必定人人奋力相救。”

子贡的错误在于,他把原本人人都能达到的道德标准提高到了大多数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如果鲁国君主把子贡之举立为了典范,进行大肆通报、嘉奖、宣传乃至进行全国推广,那么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

其可以表现为:一方面,社会表面的道德标准提高了,人人都表态向子贡学习;而另一方面,道德水准的实际状况其实是滑坡了,因为头顶已经高悬了子贡这样的道德高标,谁若赎回同胞后再去领取国家的赎金就会被认为是不道德的,然而又有几个人有足够的财力可以保证损失这笔赎金后不至于影响到自己以后的生活呢? vByx8iJSXnidxBkRQurqqWBaWhWtlsU9yvX15Q0GFsEjvXWA8MGSF1QLpjix34L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