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面对皇位争夺战

大清国自从纵兵入关、定鼎中原建立王朝后,历经短暂的顺治时代,进入到了康熙的清平盛世。但是,即使皇帝也无法阻止自然的规律,随着康熙的年纪越来越大了,虽然身体和精神都很好,但有时他也不免考虑起将来皇位的继承问题。

这的确是一个颇让康熙帝费脑筋的难题。在中国历代皇帝中,康熙帝的子女是最多的,共有三十五个儿子和二十个女儿。在康熙三十五个皇子中,有几个非凡人物。

这其中最有威望的当属大阿哥允禔、二阿哥皇太子允礽、三阿哥允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允禩和十四阿哥允禵等。康熙两次废立太子,这几个皇子都有问鼎皇位可能,直接导致了最复杂的储位之争。

大阿哥允禔是康熙十一年生,起初在康熙帝诸子中排行第五,因为前面四个皇子均早殇。按封建礼法,在成年皇子中他的年龄最大,所以被列为皇长子。

但是,他的生母惠妃那拉氏只是一位庶妃,远不及皇二子允礽生母皇后的身份高贵,允礽因是嫡出而被立为了皇太子。允禔表面上遵从父命,内心里对太子的地位却十分觊觎。

允禔在诸皇子中是比较聪明能干的。据传教士白晋说:“皇上特别宠爱这个皇子,这个皇子确实很可爱。他是个美男子,才华横溢,并具有其他种种美德。”由于他在皇子中年龄居长,替父皇处事最多。曾三次随康熙帝出征和巡视,都有所作为。

第一次康熙二十九年,年仅十八岁的允禔奉命随伯父抚远大将军福全出征,任副将军,参与指挥战事;第二次是康熙三十五年随康熙帝亲征噶尔丹,他与内阁大臣索额图领御营前锋营,参赞军机。这年三月,二十六岁的允禔被封为直郡王;第三次是康熙三十九年随同父皇巡视永定河河堤,任总管,还衔命祭华山。允禔三次都取得了康熙帝的信任。

三阿哥允祉,是康熙的第三子,幼时抚养于内大臣绰尔济家中。允祉年龄比大阿哥允褆小五岁,比太子允礽小五岁,比四阿哥胤禛大一岁。康熙三十七年三月,封诚郡王。翌年九月,他在敏妃丧百日中剃头,被降为贝勒。

允祉是个博学之士,厚道安静。他无论是文学还是书法,或是骑射,在众多皇子里面,表现都是极突出的,因此备受康熙喜爱。康熙每当闲暇的时候,常去三阿哥府上走动。康熙三十一年,允祉陪同康熙出塞围猎时,允祉曾经和一向善于骑射的康熙比试过,两人不分上下。

四阿哥胤禛于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寅时出生于北京紫禁城永和宫,是康熙帝第四子,是德妃乌雅氏所生。由于其生母乌雅氏出身低微,没有抚育的资格。此外,清初时后宫也不允许生母抚育自己的儿子,因此,胤禛满月后由佟贵妃抚养。

康熙帝曾评价幼年胤禛“喜怒不定”,后经胤禛请求,于康熙四十一年撤此考语。胤禛因性情急躁,父皇康熙帝用“戒急用忍”训喻他。胤禛早年随康熙巡历四方,于康熙三十七年封为贝勒。胤禛性格坚毅,办事果断,大事、难事,他都会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努力去完成。

八阿哥允禩,于康熙二十年二月初十日出生于北京紫禁城,是康熙帝第八子,其母良妃卫氏,为满洲正黄旗人,是宫内管领阿布鼐之女,宫内管领系正五品官。

康熙三十九年,仅有两人被册封为嫔,一位是正在受宠的十七岁少女瓜尔佳氏,另一位则是相对来讲已年老色衰的卫氏,而比她早生皇子的戴佳氏却没有得到册封。这除了因为允禩很受康熙喜爱,且是康熙三十七年受封爵位的皇子中最年轻的一位,并与卫氏本人也有关系。胤禩自幼聪慧,且十分知晓世故,从小就养成了亲切随和的待人之风。

清朝规定,皇子六岁起入上书房读书,每日以名师大儒教之以满文、蒙古文、汉文等文字,并辅以骑马射箭等功夫。允禩素有心计、精明干练。特别是他能以仁爱自励,善于笼络人才,收买人心,因此有“礼贤下士的‘八贤王’”美名,受到朝野内外许多人的拥护。

十四阿哥允禵是康熙帝的第十四子,生母为孝恭仁皇后,是雍正帝同胞手足。允禵从小聪明过人,才能出众,允禟曾语:“十四阿哥聪明绝顶,才德双全,我兄弟皆不如也。”

允禵为康熙所厚爱,从少年时代起,就频繁地随从其父出巡,日常生活中,也往往被给予一些特殊优待。比如说部分皇子蒙皇帝恩准,享有支取官物的符权,由大内供给其一家的食用物品等。

这种做法通常是以一年为限,期满后由皇帝决定是否沿续,而沿续时间愈长,愈能体现出皇帝的厚爱,康熙诸子中享此殊遇者不只一人,但时间最长的则是允禵。允禵聪明、骁勇,擅长领兵打仗,性格耿直,颇有大将之才。康熙晚年曾非常重视允禵。

二阿哥允礽生于康熙十三年,在康熙十四年,康熙就册立了还不到两岁的嫡长子允礽作为皇太子,并倾尽全力教育和培养他。等允礽长大成人后,还为他设立专门的机构,让他分理一部分政务,在实践中培养他的能力。为树立允礽的威信,康熙给他的着装、卫队、仪仗、器物,也都非常讲究排场,几乎和自己的差不多了。最重要的是,康熙曾经也非常赏识这个皇太子,觉得他仪表堂堂,人也聪明好学,八岁就能左右开弓,背诵四书。

又经过十几年的精心教育,文韬武略,是没有哪个皇子能够与允礽相比的。如果一切就这样顺利发展的话,康熙老了驾崩后,允礽自然顺顺当当即了位,那么清代第三个皇帝可能就是另外一个人了。而四阿哥也许就会像众多皇子一样,度过富贵平安的一生,且默默无闻地死去。

但以后的事实是,康熙皇帝虽然越来越老,但是总也死不了。皇太子允礽虽然看着皇帝的位子整日垂涎三尺,可就是一步之遥,但也无可奈何。据传康熙也曾有过禅让退隐的想法,但这又是一个没有成为事实的猜想。所以时间一长,即位心切的老太子允礽免不了表现出对老皇帝的不满和不敬来,对兄弟们和底下的臣僚更是无礼,有时一不高兴张口就骂,抬手就打。

有一次,允礽的老师徐元梦多说了几句,他一发怒,抬腿就把徐老头给踢到水池里去了。可怜一个六七十岁的老先生,想必从水里爬上来的时候一定十分狼狈。

其时康熙就在身边,看得一清二楚。但是,太子地位不一般,康熙不想在众人面前给他难堪,就忍住了没有处罚他。康熙一向主张君主应该仁慈,思想品德和修养要高。所以对允礽的失德行为,康熙十分不满意,但是还是千方百计教育他注意修养。

但是,太子允礽越来越不像话,类似的事情后来接二连三地发生,康熙是隐忍不发,希望允礽悔过自新。作为未来一朝天子的允礽,并没有理会康熙那一套,他不仅仍然我行我素,同时还悄悄地和攀附他的贵族、大臣们组成小集团,密谋尽快登上大位。

“老不死”的康熙可并不是个“老糊涂”。他就像一只闭着眼睛睡觉的老虎,一边容忍着允礽的放肆和无礼,一边密切注意着太子党的行动。忍耐总是有限度的,但是权力的磨擦却没有停止。这就是皇帝和太子之间的一个永远也解不开的结。

康熙三十六年,康熙帝第三次亲征噶尔丹得胜,回到京城,立即着手处置了一批在皇太子处活动的内廷人员,并给太子派了一名总管太监以加强监督。因为康熙感觉到留在京城监国的太子允礽身边有许多心怀不轨的小人。但是这个警告的信号并没有使允礽和太子党收敛。

康熙四十二年,康熙觉察太子党有发动政变的可能,于是决定先下手为强,当机立断将太子党的首脑人物、就是允礽的叔外公、大学士索额图以“议论国事,结党妄行”的罪名囚禁,不久他死在监狱中。

索额图系满洲人氏,曾出任大学士,后改任领侍卫大臣,又是允礽的生母孝诚仁皇后的叔叔,当时权倾朝野。康熙处死索额图的意思,就是想削弱太子党,让太子汲取必要的教训。然而太子非但没有汲取教训,反而更加激烈地进行活动。

太子党的未遂政变就这样被粉碎了。但是康熙把这次未遂政变主要归罪于太子党中的权臣,对于允礽,还是想观其后效。但是允礽依然不买老皇帝的账,非但恶行一点不见收敛,甚至传出话来去要为索额图复仇。于是老皇帝和老太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关系紧张得一触即发。

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和太子允礽的矛盾终于火山般大爆发了。这年夏天,康熙和以前一样,带着皇太子允礽、长子允禔、十三子允祥和几个小皇子到塞外打猎、避暑。在宿营的晚上,康熙发现有人总是在自己的营帐外鬼鬼祟祟,就命令手下人秘密调查,发现是允礽干的。康熙顿时戒心大起。

后来皇十八子生了病,虽经百般治疗,仍不见起色,康熙心里十分焦急。但允礽对这些和他争位的小兄弟素来没有好感,因此不仅表现得无所谓,甚至有些喜形于色,令康熙十分生气,免不了教训他。

谁知允礽不但不听,反而顶嘴,康熙狂怒,一下子看清了允礽冷酷无情的本来面目,于是等不及回京,连夜就召开紧急会议,康熙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在木兰围场的布尔哈苏台行宫,召集诸大臣和诸皇子一起,郑重宣布废黜皇太子。在当时,康熙对允礽说了四句话、十七个字:

不法祖德,不遵朕训,惟肆恶虐众,暴戾淫乱。

但是,康熙在当众宣布他这个谕旨的时候,一边宣谕,一边伤心痛哭了。康熙当时沿用汉族朝廷的皇位由嫡长子继承的制度,所以虽然废除了允礽,但因为允礽是嫡长子,又考虑到诸皇子争夺储位的斗争愈加激烈等多方原因,又勉强将允礽复立为了太子。

而允礽非但不知悔改,反而变本加厉,与众兄弟作对。这些导致他最终被孤立了起来,成为众人攻击的目标。康熙在亲征噶尔丹时,因日理万机,积劳成疾,在途中生重病了。当时,他非常惦记在京理政的太子允礽,就派人传旨太子急往前方探视。当时,允礽见到重病的康熙却面无忧色。

康熙见到允礽这般情状,非常失望伤心。到了后来,康熙仍然忍受不了允礽的恶劣品行,意识到了如果让允礽继承皇位,必然会导致江山不稳、群臣攻之的局面。于是,他痛下决心,于康熙五十一年将允礽永久废除了。

当了三十三年太子的允礽,一下子就被废掉了,这真像晴天一个霹雳,大部分人都震惊了。接着,朝廷内外传闻四起,议论纷纷,因为废太子可不是一件小事。从诸位皇子到满朝文武,谁都知道意味着什么:储位空缺,法定接班人的位子空了。

但是看着康熙盛怒的样子,谁敢说半句多余的话?每个人只是在心里问着一样的问题:谁会成为新的太子?什么是机遇,对诸皇子来说,这就是前所未有的机遇、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

在太子允礽被废前后,诸阿哥为了夺储而斗争得非常激烈,以大阿哥允禔、八阿哥允禩为首众皇子纷纷登台亮相。他们一方面攻讦诋毁允礽,另一方面又公开培植党羽,积极谋取太子位,以至于发展到手足相残的程度。

八阿哥允禩在兄弟们中堪称才智第一,特别是他礼贤下士、谦恭仁慈的作风,颇受朝中诸大臣的拥护,因此他的势力非常庞大。允禩虽然颇有作为,但其生母却是奴隶贱籍。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允禩的这种出身无疑会给他争夺皇位带来极坏的影响。

由于允禩是允禔的生母惠妃一手带大的,两人兄弟情深。他起初采取了支持大阿哥允禔的策略。有了八阿哥允禩这个强有力的支持者,大阿哥允禔便越发明目张胆起来。

允禔当时都已经三十六岁了,但因为不是正宫娘娘所生,没有当上太子,所以一直耿耿于怀,暗中和允礽作对。在康熙早年,允禔也有一个强大的后盾,那就是大学士明珠。

明珠是允禔的母亲惠妃的哥哥,也就是允禔的舅舅,他看到索额图的外孙当了太子,心里自然不服气,就联合大学士余国柱和几个部里的尚书,同太子党对着干。

哪知道康熙发现得很快,在康熙二十七年,以朋党罪把明珠一伙人都给罢了官。允禔因此倒了这个大后台,也失去了康熙对他的赏识和信任。但是,允禔并不善罢甘休,后来又看到八阿哥允禩的势力越来越大,就逐渐向允禩的集团中靠拢,和老八联合起来围攻太子。

允礽被废之后,康熙在归途中指定允禔护驾。拘禁允礽以后又叫允禔监管允禩的所做所为。也许是这些安排使允禔误以为自己已经时来运转。所以在允礽被废后,回京的路上,他悄悄向康熙表示:“假如父皇想让允礽死掉,又怕天下人说闲话,下不了手,他可以出面动手,这样父皇就可以不用承担任何责任了。”

康熙听罢大为震惊,为之不寒而栗,他指斥允禔:“似此不谙君臣大义,不念父子至情之人,实为乱臣贼子,天理国法皆不能容!”

但是,允禔并不死心,回到北京后,派手下太监、侍卫到处打探消息,又私设刑堂,把废太子允礽手下工匠捉来,严刑拷打,收集罪证。

然后允禔在父皇面前絮絮叨叨,不断地说允礽的坏话,看到父皇不喜欢自己,就极力推荐和他一贯不错的八阿哥允禩做太子,满希望帮着允禩当了太子,做了皇帝,自己好当个亲王。谁知允禔越帮越忙,这更让康熙觉得他卑鄙之极,进而担心他会加害允礽,为了以防万一,于是加派胤禛和他共同看守允礽。

就在允禔上窜下跳、图谋不轨的时候,康熙的第三子允祉也不甘寂寞,跳了出来。本来允祉同允禔平常关系还可以,但那是允礽当太子的时候,两个人当然同一条心,在一条战壕里攻击允礽。

现在允祉看到允禔已经被康熙定了性,当皇帝肯定是没什么希望了,就倒打一耙,揭发允禔同他马场的一个蒙古喇嘛巴汉格隆相互勾结,说允禔知道这个喇嘛会一些咒人的邪门歪道,就让他暗中诅骂允礽。

康熙一听,立刻派人把这个喇嘛捉拿归案,突击审讯。巴汉格隆不敢和康熙皇帝耍心眼,就把事情全部说出,承认他是受允禔的指派,在小木人的身上插满针,背后写上允礽的名字,施以咒语,最后,连埋小木人的地点也说出了。

人赃俱获,允禔无法狡辩,只能俯首就擒。谋害太子,又是亲兄弟,这还得了?康熙当即决定,将其革去王爵,终身囚禁,连他府里的人和财物也全部没收。真是“出头的椽子先烂”,第一个跳出来的允禔偷鸡不成,反蚀了一把米,第一个倒在了储位之争的角斗场上。

和允禔一起受到打击的还有八阿哥允禩。但允禩和允禔不同。他比较有心眼,自知出身不好,所以效仿西汉王莽,谦恭做人,广收人心。而且允禩自小精明能干,在诸皇子、宗室、外戚、朝臣中都十分有威望,拥护他的人不少。就连皇长子允禔,弟弟允禟,也常找他拿主意。

允禩这套装谦饰贤的功夫还挺奏效,迷惑收买了不少人。康熙有一次曾经问他的哥哥福全哪个孩子可以继承皇位,福全极力推荐允禩,说他有才有德,又不骄傲,是好样的。

还有一次康熙在南巡时,招来当时著名的学者何焯,让他做允禩的侍读老师,允禩对他千方照顾,还托他弟弟在江南到处买书,一副求知不懈、求贤若渴的姿态,使不少江南文人都称赞他好学。

尽管如此,允禩却不太讨康熙的喜欢。因为康熙觉得他虽然有才干,可是太有野心,心计又多,阴险无比。曾经有一回,允禩小时候乳母的丈夫雅齐布和一个御史不和,允禩擅自叫人痛打了这个御史一通,然后跑到康熙面前想方设法诡辩,最后康熙查明了真相,把雅齐布充军发配,允禩又悄悄瞒着康熙把他藏在了京城里。

康熙为人坦诚,有大政治家的胸怀,对允禩的这些所作所为渐渐有了防备,父子感情也就慢慢变坏。但是最让康熙担心的还是允禩的很有威望,他的周围支持者甚至不亚于废太子允礽,这让他十分自然地联想起权臣鳌拜、明珠、索额图等人,要是再有这些类似的人和阴险狡诈的允禩勾搭在一起,那后果真是无法想象。

所以康熙对允禩的态度是可用而不可信。虽然废了允礽之后,让他接管内务府的工作,好像委以重任,但是心里面早已经开始防着他了。果不其然,当太子允礽被废以后,允禩便开始加紧活动。

他一面让允禟在父皇面前替他说好话,一面利用查办前任内务府总管凌普的机会,和宗室、贵族、百官拉关系,套近乎,继续施展他的收买人心的手段,捞取政治资本。

这一切都被康熙看在眼里、烦在心上。更坏的是,允禔在和康熙一次谈话时无意中提到了允禩找一个叫张明德的术士看相的事。张说允禩以后必然“大贵”,这事引起了康熙的警惕。

他把张明德抓来严审,把允禩隔离起来。最后发现张明德是个四处招摇撞骗的家伙,他慌称手下有一批武林好汉,可以刺杀太子,实际上只是想多骗一点钱罢了。而允禩反复声称自己找他看相是因为没有孩子,不是为了谋害太子。

所以审了半天,康熙一时也找不到谋反的真正证据。末了,康熙没办法,只好命令将张明德凌迟处死,给允禩安了个“知情不报,妄蓄大志”的罪名,夺了他的爵位,叫人看管起来。

这时允禩的铁哥们允禟和允禔都跑到康熙面前给允禩讲情,康熙盛怒之下,给了允禟两个耳光,打了允禔二十大板。以后康熙对允禩更加难以信任了。

因为废太子,诸皇子搞起党争,接连不断出了这么多问题。康熙帝既感伤心,又有担心。几十天时间里,愤怒、焦虑、失望、担忧、悲伤,纷至沓来,急火攻心,康熙终于忧愤成疾,大病一场。

于是,康熙召集满朝文武商议,他说:“我近来虽然生活照常,但渐渐觉得虚弱。人生难料,托付无人,如果有不测的话,大清基业并不是我所建立,关系甚大,因踌躇无代朕打理之人,乃至心气不宁、精神恍惚……你们都是我所信任的人,荐举大臣,行军打仗,你们尚能听命,今令你们满汉大臣等会同详议,于诸阿哥中举奏一人。大阿哥所行邪恶不堪,虐戾残忍,除他之外,于诸阿哥中众议属谁,我就听你们的。但商议的时候不要互相打听串通,否则我可绝不轻饶”。

在这样的情况下,八阿哥允禩及其党羽没有及时收敛,反而变本加厉,暗中串联,公然悖逆康熙的指示。允禩的死党阿灵阿、鄂伦岱、揆叙、王鸿绪等私相密议,并与诸大臣暗通消息,在手心里写“八”字互相传看。至此,所有的大臣就尽皆公推允禩为皇太子了。

八阿哥允禩的确有过人之处,那就是他善于笼络人心。他不但结交了朝中一大部分文武官员,而且还与九阿哥允禟、十四阿哥允禵、大阿哥允禔等人结成了死党。表面上他们这一帮人气势极大,但骨子里却犯了一个最大的错误。

在废太子事件前后,康熙已经清醒地看到皇子拉帮结派产生的恶果。他看到众人皆推举允禩,当时非常震惊,他没想到在太子允礽之外,八阿哥允禩居然也有庞大势力。而皇子结党,必然会对他的皇权造成威胁。允禩的积极谋求储位,恰恰触动了康熙的龙须,招致康熙的抵触情绪。

另外,饱读诗书、为人宽仁的三皇子允祉,因其许多思想和政见与康熙较为相近,也深得康熙的宠爱,康熙经常邀允祉一起读书谈话。而且允祉也不太喜欢搞党派,争夺储位也表现得不很积极,这反而让康熙非常赏识。但是后来,康熙发现允祉对手下人管教不力,没有威慑力,手下人甚至瞒着他去外面索要钱财,因而康熙对于允祉也失去了信心。

胤禛在众多皇子中并不是最具有实力的一个,然而,他在这系列皇子争储的事件中能够高瞻远瞩,凡事从全盘考虑,既不踌躇不前,又能把握住一个“度”字,做到适可而止。

因此,胤禛在皇帝、皇兄及自己亲信面前都掩饰得很好,仿佛他是对皇位无所谓的人。他表面上只顾努力做事,勤勉政务,积极为康熙分担忧心的事,渐渐赢得了康熙关注、信任的目光。

胤禛的幼年,不是由生母抚养长大。此乃清代宫里的习惯,常常是把皇子交给皇室的家奴或者别的妃嫔代养。如康熙皇帝,小时候就是由顺治的家奴,曹雪芹的祖上曹寅养育的。

胤禛生母出身平凡,但是他养母佟佳氏身份却十分不一般,这对后来胤禛的成长和政治地位很有作用。佟佳氏出生于清初十分显赫的佟氏大家庭,她的姑母是康熙皇帝的生母,清朝的开国元勋佟图赖的女儿。

佟佳氏的父亲佟国维官至一等公,又是康熙的舅舅,亲上加亲。因此后来康熙也很宠信佟佳氏和他的父亲佟国维,将佟佳氏从贵妃一直封到皇贵妃,康熙二十八年佟佳氏去世的前一天,又册封为皇后。

佟氏家族在清前四朝显赫到了顶点。全家人在这四朝出了两个皇后、一个贵妃和两个驸马,在朝为官人更是数不胜数,以至于当时人送给一个外号“佟半朝”。佟氏家族真可以说是满庭高干、代代富贵。

这样家族同胤禛生母的家族相比,真是无法比的,但是,佟佳氏没能给康熙生个儿子,所以也很高兴收养胤禛,对胤禛自小也非常疼爱。所以无论从感情还是从利益上出发,胤禛都更亲近他的养母。以至于做了皇帝后,不承认自家的亲娘舅,而把佟国维的次子隆科多封为舅舅。

胤禛在少年时期所受的教育是十分好的。因为康熙皇帝不仅很重视皇子的教育,给他们配备高水平的教师,还建立了一套科学而严密的皇子教育制度,时常亲自打听皇子们特别是太子的学习成长情况。皇子学前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各种礼节。胤禛上学之前,就由专人负责,教导他宫内的各种礼节规范。

六岁的时候,胤禛开始正式上学。每天清早黎明之前,当大臣们还在睡梦里时,太监就把胤禛叫起来,打着白纱灯,送到上书房上早课。胤禛的课程表和其他皇子一样,也是每天排得满满的。

早上开始上课,主要是四书五经、二十四史,然后练习书法、作文、填写诗词;下午还要学习满文满语、蒙文蒙语;下了语言课,到操场上练习骑马、射箭、使用火器。

夏天还要学习游泳,直到太阳西下才允许放学。每年除了元旦、端午、中秋、皇帝万寿节和自己的生日外,天天不停课。康熙为胤禛挑选的老师也都是著名的学者或大臣。比如教四书五经的大学士张英,人称理学名臣。而满语教师徐元梦,则号称是满人中的第一学问家。

胤禛最喜欢的老师是顾八代。胤禛一入学起就给他启蒙,教他读书认字、背诵名篇,以后胤禛回忆起他时还十分怀念,自称同顾八代“与共朝夕,讲论忠孝大义,研究经书至理,肫诚周至,获益良多”。

康熙皇帝自己也经常过问皇子的教育,有时朝政不忙,康熙帝自己亲自为皇子们讲课。每隔一段时间,还要对他们进行测验或考试,有背诵,有骑射,因为他要求皇子们文武双全,不许偏废。

看一下明代的皇室教育,就更能看出清代教育的成功。明朝的皇子往往十几岁才进书房学习,每天也就听老师讲一会儿课,然后就放学回宫,同太监宫女们嬉戏玩乐,许多皇子后来当了皇帝,都像傻瓜一样,一问三不知,更不用说自己亲自教育皇子了。

胤禛在这种严格而全面的教育指导下,知识日渐丰富,学问日渐精深。他不仅通晓诸子百家、历朝典故,还写得一手好字。登基以后,他亲自书写朱批谕旨,教育臣僚,议论政事,动辄就会引经据典,有时洋洋洒洒,一口气可以写几千字,见解深刻周详,思考全面具体,这都受益于早年的教育。

除此以外,胤禛还练了一身武功,当然不可能有传说中的那么传奇,更称不上是武林高手,但是能说明他不是个文弱的皇帝。待到皇子渐渐长大,一天天懂事以后,康熙就时常把皇子们带出深宫,让他们陪同自己四处游历,以便让他们广泛地了解社会,了解民生民情,增长他们的见识,丰富他们的阅历,而不是像明代的皇子那样,整天在深宫中和太监宫女为伴,一点都不知国情民生、百姓疾苦。

胤禛九岁的时候,第一次随康熙出宫,到塞外打猎,此后几乎每年陪同康熙出巡。三十岁之前,他的足迹已经遍及大江南北。通过这种活动,胤禛不仅开阔了视野,了解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山河形势、水陆交通、地方吏治,还通过观摩,学习了康熙的为政之道,治国之术,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

巡游之外,胤禛年轻时代参加的政务活动主要有:打猎,祭祀,朝佛,治河,领军以及稍长之后康熙委派的一些临时事务。他少年时曾在一首《热河闲咏》的诗中写到:

一人临塞北,万里息边烽。

这句诗表面上是赞颂父皇康熙,实际上也抒发了胤禛本人君临天下的野心与抱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胤禛十九岁时,康熙亲自率兵再次征讨蒙古准噶尔部叛首噶尔丹。

这次军事行动,成年的皇子差不多都参加了。胤禛负责统领八旗中的正红旗。但是刚刚出师,就因为从前方传来了清军在昭莫多大获全胜的好消息,只好班师回朝。虽然并没有真正指挥作战,但这次军事行动对于年轻的胤禛也是一次有益的锻炼。

皇子长大了,就不能老在宫里生活,按规矩,要封个爵位,让他自立门户,这就是开府。开府不光意味着已经长大成人,可以更自由一些,同时也表明可以娶妻生子、参与政务。

胤禛是二十二岁开府的,据传他开府以后,就广泛交接绿林豪杰,侠客高僧,密谋夺储,还发明了一种叫“血滴子”的杀人凶器,这种圆形的利器内藏尖刀,可以用机关控制,乘人不备,兜头罩住,更能把人头割下,然后用化骨火毁尸灭迹。传奇传奇,总是越传越奇,很难置信,姑妄说之、姑妄听之罢了。

总体看来,即位以前的胤禛过的是和其他皇子一样富贵逍遥的生活,主要是读书学习、游历四方。 vvJSilnRMKmzhasMy2IJzRLb9/uT71GP5E7zPw5Ayw+WQGyquEUcnnMddhZy7+A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