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电子炮就利用与目标构成物质中的电子产生反应时电子之间的湮灭来破坏目标的武器。
正电子,又称阳电子。正电子是电子的反粒子,除带正电荷外,其它性质与电子相同。正电子是不稳定粒子,遇到电子会与之发生湮灭(annihilation),放出两个伽玛光子(gamma ray photon),每个能量为0.511 10^6 ev当正电子与原子核接触时,就会与核外电子发生湮灭,这就是阳电子炮的原理。
正电子不是地球上物质的基本成分。正电子虽然比较稳定,但与电子相撞时,两者都要消失(湮灭)而产生出能量和新的粒子,所以不容易观测到。
正电子的发现使人联想到是否存在反质子、反中子,现在已经证实每种粒子都存在一种和它对应的反粒子。
阳电子炮与激光炮对目标打击时的效果十分近似,但却有本质的不同,激光是以集中、大量的光子作为武器,以直接照射打击目标的表面,使之温度骤然升高,溶解、蒸发目标做为打击方式。但是这样的攻击方式有一个明显的缺陷,那就是对耐高温、反射率、折射率高的物体难以进行有效的打击。
阳电子炮则是以阳电子作为武器,从物质的本质原子着手,与带负电的电子湮灭而后转换成光、能量、伽马射线,以崩溃原子结构来达到摧毁目标的目的。缺陷是因为能与所有负电电子发生反应,所以阳电子炮发射时因为与空气反应,在中近距离下会明显看出一道光线,会泄露阳电子炮的攻击强度及方向,并且会因地球磁场、自转等诸多因素而偏离轨道,目标周围架起强磁场亦可改变弹道轨迹。
1935年,德国开始了新一代列车炮的研制计划,开发过程中广泛地应用了之前所进行火炮理论研究所积累的经验。老牌厂家克虏伯的设计师们拿出了方案,最终,口径定为28厘米的k5。该炮与之前生产所有列车炮相比无疑是最好的。
一般来说,列车炮是由车身前后两部行动机构来承载全部重量,k5的车身前后分别有6轴,每轴荷载18吨。而一部列车炮是由一系列的车厢构成,包括火车头、乘员车厢、补给车厢、弹药车厢等组成。
在使用中,列车炮的发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停到铁道上直接发射,另一种是固定在专门的铁道转盘上。
第一门k5于1936年正式服役,之后一直持续生产直到1945年。最终产量不确定,但估计在25门到28门之间。从各方面来讲,k5的设计都很经典,简洁的载具,杰出的弹药搬运设备和装弹机构,又细又长的炮身。
k5从生产到使用一直处于高度保密中。k5以其优异的性能受到前线部队的好评。1940年,刚刚配备了gr35式榴弹的两门k5列车炮被秘密运到法国多佛尔海峡沿岸,向海峡对岸的英国本土射击,对岸的英国虽然也有超过300毫米的列车炮和海岸炮,但是以他们的射程根本够不着k5,只能干挨打,没有任何办法。在大西洋墙,k5被海军部队使用来阻止预想的盟军穿越多佛海峡的行动。直到1944年盟军登陆一直留在那里。有一门炮甚至被藏到了码头附近的美术馆里。尽管这样,还是躲不过盟军的侦察和轰炸。在另一些地区,出现了一些为k5建造的混凝土碉堡车库。
1944年的意大利安齐奥战役是k5发威的一仗,两门k5火炮在安齐奥的铁路隧道里躲避轰炸,轰炸过后就跑出来攻击正在登陆的盟军士兵和装备,给盟军士兵带来了极大的伤亡和恐慌,于是k5便有了另一个绰号“安齐奥特快”。
北非战役后期曾有计划运送至少一门在意大利的k5去突尼斯。可以说“哪里有德军,哪里有k5”。铁道车拉着一门或两门k5和弹药车以及居住车厢的情景在欧洲占领区内经常可以看见。同其他的列车炮的命运一样,k5不是被盟军摧毁就是被自己人摧毁。
今天,现存的k5有两辆,一辆在法国大西洋墙博物馆,另一辆在美国阿伯丁供人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