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内城胡同命名特点

北京内城部分的胡同,以皇家机构命名的居多。元明时期建设都城的设计,都是本着“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原则。因此,中央机构都在内城南部,千步廊两旁,按文东武西的秩序排列。这里的各条胡同多是以部、署、卫号命名。

在皇城里紫禁城外,又有庞大的为宫廷服务的机构,其所在地就以该机构名命之,多以监、局、司等命名。这些胡同,都以紫禁城为中心,分布在它的周围,这类胡同名称是外城所没有的。其中,以贵族府第命名的胡同较多。

明初建都北京后,不少王府显贵宅第建在内城,因而出现了不少以王府和显贵的姓名命名的胡同。

遂安伯胡同是北京以贵族府第命名的胡同之一。伯为古爵位,是五等爵的第三等。遂安乃地名,在浙江省旧有遂安县。《明史功臣世表》上说,“遂安伯陈志,永乐元年五月丁亥封,禄袭同前,八年五月卒。”再根据《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等文献资料,遂安伯胡同是因遂安伯陈志的府第在此而得名,已确定无疑。

陈志当年的府第,初步判断有三个院子可能性较大,其门牌是9号、13号、19号。这三个院的共同特点是大四合院,院内地面较胡同路面要低一米左右,均在路北。正址都是前廊后厦,后边有罩房,东西厢都有抄手游廊与垂花门和正房相联。三个院落占地均在十亩以上,院内高大的榆树、槐树树龄也在300年以上。

在13号院内,1969年挖防空洞时,曾出土了大量的石雕件、方砖、石砖等,还有一块带有铭文的砚台。

陈志算得上是这条胡同的元勋。

元大都的南墙定基时,正值庆寿寺海云、可庵两师塔,不迁徙寺塔,城墙不能取直。忽必烈便特下旨令:“勿迁,俾曲其城以避之”。结果,西段在庆寿寺双塔附近形成弧形,而不是直线。可见元代对寺庙的重视。这座庆寿寺后来已毁废,而双塔一直至解放后扩建长安街时,才被拆除。

此外,元代以前的寺庙,如广济寺、护国寺等,有的保存完好,并留有胡同名。有些元代寺庙虽已废毁,而如今尚存有胡同名的,如圆恩寺,今为前、后圆恩寺胡同、法通寺,今华丰胡同、柏林寺,今柏林胡同、宝禅寺,今宝产胡同、翊教寺,今育教胡同、大能仁寺,今能仁胡同、城隍庙,今成方街等。

明代不仅皇室建寺,太监也建寺。因此,在内城的明代寺庙命名的胡同也为数不少,由此可见内城古刹之多。

过去,北京城庙宇众多,因而留下很多以寺、庙、观、庵等命名的胡同街巷。比如历史悠久的天宁寺,北魏孝文帝时期就已兴建,名为光林寺,隋代改叫弘业寺,唐开元年间更名为天王寺。辽时,寺内构筑舍利塔,元末寺毁塔存,明初重建后改称天宁寺。天宁寺前街和天宁寺东里、西里,即是因此寺得名。

道教名观白云观,同样也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建于唐玄宗开元年间的白云观原叫天长观,元代时因道教龙门派创始人丘处机居于此,而丘处机号为长春子,遂改称长春宫。明洪武二十七年更名为白云观,白云路、白云观街等,都是因此观而得名。

在以庙宇命名的胡同街巷中,有两条街颇为有趣,这就是三庙街和精忠庙街。前者住过金代名将金兀术,后者则建有纪念抗金英雄岳飞的精忠庙。三庙街位于长椿街东侧,因有第三座关帝庙而得名。

精忠庙街位于天坛路西口路北,因精忠庙而得名。精忠庙建于清康熙年间,庙有三重殿堂,中殿供奉岳飞像,门口还有秦桧夫妇的铁铸跪像。1965年,精忠庙街改为精忠街。

繁华区和平民区的胡同的命名,也有所不同。在内城东单牌楼至东四牌楼南北一线,西单牌楼至西四牌楼南北一线,街道整齐,交通方便,和皇城接近,多为达官显贵、豪绅巨富所住之地,故胡同命名比较文雅。

东西北靠近城根一带,多为平民区,住户多为各行各业的劳动人民,这一带的胡同名,多系群众所自撰,形象通俗,有的出于一时打趣,有的来自诙谐之中,很能反映质朴、率真的性情。

例如剃头棚胡同、棺材胡同,今光彩胡同、棚匠胡同,今朋奖胡同、王八盖胡同,后改万宝盖胡同,现为宝盖胡同、张秃子胡同,后改长图治胡同,现已废除。 54TIecpDvRJdlJB0v2jPvfDas4W63i0eFFdIy8+ba/0ar8ae1wak/g3ZL6SjyrL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