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代末期,齐国有位有才能的宰相,他的名字叫晏婴。晏婴是我国古代一位很出色的政治家,他在当齐国宰相的时候,为齐国的富强,为减轻当时齐国百姓的负担和痛苦,做过不少好事。由于晏婴在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时,都在齐国做高官,所以他又被人称为齐国的“三朝元老”。别看这位“三朝元老”在齐国居官的时间长、地位高、有名望,但他在生活上却从不追求奢华,日子过得相当节俭。
一次,齐景公为了奖赏晏婴治国之功,把晏婴找来,决定把齐国的平阴和棠邑这两块地方赐给他。
这两个地方是相当富足的,在当时有些人想要还得不到呢,可晏婴却不肯接受。他态度诚恳地对景公说:“国君我不敢接受您的恩赐。我认为:当官的,首先应为君主和国家着想,其次才应为自己着想。现在百姓的生活贫困不堪,他们已经对朝廷和官府有了怨恨情绪,我们为臣的不顾及这些,还在拼命地追求自己的享乐,这会使百姓更加无法忍受,对公室的怨恨也会更加深的。”
齐景公见晏婴的话句句在理,态度又十分诚恳,也就没有再坚持。
又一次,晏婴正在家中吃饭,突然景公派人到晏婴家来。晏婴得知这位使臣还没吃饭,便把自己的饭分出一半请客人吃。结果客人没吃饱,晏婴也没吃饱。使臣回宫后,便把这件事告诉了齐景公。齐景公听后十分感慨地说:“晏婴家里这样穷,我却一点也不知道。这是我的过错啊!”说完,他当即派人带了一大笔钱给晏婴送去,让他作为招待宾客的费用。
可晏婴又是坚决不收。他对送钱的人说:“这钱我晏婴不能接受。我为朝廷做官,已经按官位得到俸禄了。我的生活并不穷,这些钱您还是拿回去还给国君吧!”
齐景公见晏婴既不要封地,也不要钱,心里实在有些不过意,他就命令手下人一定要想办法说服晏婴,让他把这钱收下。于是齐景公手下的人又去了晏婴家两次。他们左说右说,一会儿说晏婴的功劳比一般大臣高,一会儿又说晏婴现在的生活有些过于俭朴了,因此晏婴应该把这钱收下。可晏婴就是不肯收,他一遍又一遍地向来者陈述说,自己的地位高,就更应该在生活上注意俭朴,这样才能给官员作出榜样,从而使国政更加清廉。
来者见晏婴实在不肯收钱,就把自己的难处告诉了晏婴,说这是齐景公的命令,我们如果没有执行好,是要受到国君怪罪的。
为此,晏婴亲自找到景公,对景公拜谢道:“我的家并不穷。因为有您的恩赐,我的亲族、朋友都得到了不少好处,我们已经很感激您了。您千万不要再给我什么其他钱财了。您还是用那些钱财去救济百姓吧!他们得到了您更多的恩赐,是会更加感激您的。如果您硬要把这些钱财送给我,我是很难办的。我把它们分给百姓吧,那是做了以臣代君来治理百姓的事,一个忠臣是不能这样做的;如果我收下了它,又没有什么用,那我就会像个装东西的筐子、箱子一样,成了守财的人,一个公正廉洁的大臣,也是不会这样做的。所以,你还是别硬把这些钱塞给我,我是不会做看管财产的傻事的。”
晏婴说完,向景公行了个礼,就要告辞。这时,齐景公慌忙上前拦住晏婴,对晏婴说:“您说的话句句都对。可是,先君在世的时候,朝中也有一位很有才能的大官,他的名字叫管仲。管仲一生为齐国做了不少好事,他的威信也很高。可桓公封给他五百个村社,管仲并没有推辞,而是很乐意地接受了,这说明……”
“这说明什么呢?”齐景公的话还没说完,晏婴便把话接了过来,对景公说道:“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我觉得这话正是说管仲先生的不足。他一生的确为齐国做了不少好事,可他的生活却过于奢华。我觉得管仲先生在这一点上是做错了。”说完,他再次拜谢齐景公,拒绝了钱财。
齐景公见晏婴硬是不肯收钱,也没办法。他总是听到周围的人讲晏婴生活十分俭朴,于是便决定亲自去晏婴家观察一下。
一天,景公专找了个吃饭的时间,来到晏婴的家里,他故意不让随从报告,自己径直走到晏婴饭桌前。这时,晏婴正端着一碗糙米饭在吃,饭桌上只放着两盘菜:一盘鸟肉,一盘青菜,而且量还相当少。齐景公看到这种情形,再次说:“您的生活如此清苦,这是我的不对啊!您总说您生活并不贫穷,今天我算是亲眼见了。”说完,景公惭愧地低下了头。
可晏婴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一样,他先客气地请景公坐下,而后语调平和地说:“大王,我的生活的确很不错了。现在百姓的生活很不富裕,一般作小官的,每顿不过吃饱小米饭。我的饭桌上有一盘鸟肉,这就等于一般小官的两顿饭了,现在又加上了一盘青菜,这就等于人家的三顿饭了。您说,我的才能不会比普通人高出一倍,可我却吃了他们三人的饭,我的生活能算清苦吧?”齐景公又是被晏婴说得无话可说。他指着晏婴,无可奈何地摇着头。
后来,齐景公要给晏婴造一所新的住宅,也被晏婴拒绝了;景公见晏婴上朝时坐的车子很旧,又让手下人梁丘据给晏婴送去一辆漂亮的车子和几匹好马,又都被晏婴退了回来。就这样,晏婴一生过着俭朴的生活,为齐国的官吏在厉行廉洁、反对奢侈浪费方面做出了榜样。
人并非为获取而给予;给予本身即是无与伦比的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