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治国 |
|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先秦]《论语·泰伯》
意译:不掌管政权,就不去谋划政事。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先秦]《周易·系辞上》
意译:安中有危、存中有亡、治中有乱的因素,因此必须明确矛盾着的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无不在一定条件下互为转化的哲理。
善政必简。
——[先秦]《孔子家语·入官》
意译:一个好的有效的政治,给人的感觉并不十分复杂艰深,它的管理办法就必然简便。
求治之道,莫先于正风俗。
——《明史·钱唐传》
意译:要是想把国家治理好,首先就要端正国风国俗。
战胜于朝廷。
——[先秦]《左传·襄公十一年》
意译:在朝廷上战胜别的国家,无需用兵。这是治国和用兵的最高境界。
争天下者必先争人。
——[先秦]《管子·霸言》
意译:要夺取天下,必须先争得人才。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汉]戴圣《礼记·杂记下》
意泽;治理国家必须严宽相当。也指学习、工作、生活须劳逸结合,有紧有松。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宋]欧阳修《伶官传序》
意译:忧患操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享乐,就会促使国家灭亡。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先秦]《管子·牧民》
意译:要人民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就得首先使他们的物质生活有一定保障。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先秦]《论语·季氏》
意译:不担心东西少,就担心分配的不均匀;不担心(国家)贫困,就担心(国家)不安定。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先秦]《论语·子路》
意泽:如果统治者的行为正派,不用发命令老百姓也会执行,如果统治者的行为不正派,就是发命令老百姓也不听你的。
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意译:政事通达,人心和顺,那么一切荒废的事物都会兴旺发达起来。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先秦]《论语·颜渊》
意泽:政就是正,你带头走正道,谁还敢不走正道呢?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
意译:王子犯了国法,和百姓一样要受到刑罪。
善将不择兵,善书不择笔。
——[宋]刘子氹《试梁道道士笔》
意译:会打仗的将领不会选择士兵,会写字的人不挑剔笔的好坏。
用赏贵信,用刑贵正。
——《鬼谷子·符言》
意译:行赏贵在准确,而用刑贵在公正。
不因喜而加赏,不因怒而加罚。
——《晏子春秋·内篇·问上》
意译:不要因为个人的高兴随意增加奖赏,也不要因为个人的气恼随意加重惩罚。
圣人不以一己治天下,而以天下治天下。
——[先秦]《关尹子·三极》
意译:圣人不会用自己的意志来治理天下,而是用天下人的意志来治理天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先秦]《孟子·公孙丑》
意译:主持正义,就能得到众人的支持;违背正义,就会众叛亲离。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先秦]《老子》
意译:人民不怕死,怎能用死来威吓他们呢?意即以死惧之也不好使。
屋漏在上,知者在下。
——[汉]王充《论衡·答佞篇》
意译:屋子漏是屋顶上出了毛病,不过感觉到漏的是屋子下面的人。
君贵明,不贵察;臣贵正,不贵权。
——[宋]程颗、程颐《二程集·畅潜道录》
意译:做君王的有远见卓识最重要,体察入微并不很重要;做臣子的行为端正是最重要的,有权有势并不很重要。
民足则怀安,安则自重而畏法。
——[唐]刘禹锡《答饶州元使君书》
意译:人民生活富足,就会希望生活安定;希望生活安定就会自重从而害怕违反法律。
不使用权利即等于不享有权利。
——何怀宏《若有所思》
人民心力为革命成功的基础。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人民心力为革命成功的基础》
凡为国人,男女一律平等,无上下贵贱之分。
——邹容《革命军》
男女平权天赋就。
——秋瑾《勉女权歌》
自由固不是钱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鲁迅《鲁迅全集》
提倡人民的权力,便是公天下的道理。
——孙中山《孙中山选集·王权宪法》
政府官员是公仆,他们执行着人民制定的法律。
——[美国]斯·克利夫兰《接受纽约州州长提名的信》
轻举妄动的国家是罪恶的国家。
——[美国]爱·扬格《夜思·序》
假如国家注意培育有知识的人,国家则存;如果只具备智者的外表,国家则亡。
——[美国]爱默生《论文集第二辑·论政治》
为君者,当施仁政,慎用苛罚。
——[古罗马]奥维德《黑海书简》
治理国家是一件残忍的事业,好心是办不成事的。
——[英国]哈利法克斯《文集》
一个国家的真正财富是它的全体公民;如果他们平庸无奇,愁眉苦脸,疾病缠身,国家就必然贫困。
——[英国]奥尔丁顿《上校的女儿》
一个国家的形成要用一千年,而它的毁灭只需一朝一夕。
——[美国]乔·拜伦《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
只有使国民伟大,国家才能真正地伟大。
——[美国]查·萨姆纳《关于民族真正伟大之所在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