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日常护理

婴儿脐带与脐疝的护理

婴儿的脐带是连结胎儿和母亲的生命线,曾经输送着母亲与胎儿的血液,在胎儿生命形成过程中可以说是功不可没,胎儿在出生后1~2分钟内就结扎剪断了脐带,与母亲完全脱离,开始自己独立生存。脐带结扎剪断后,会留有一小段脐带残端,是一个创面,要很好保护,否则细菌在此繁殖,引起脐部发炎,甚至引起败血症,危及生命。因此做好脐部护理,避免感染对新生儿是非常重要的。

结扎剪断脐带时,必须要消毒。居住边远地区的产妇如果来不及赴医院分娩或发生急产,宝宝脐带结扎未来得及消毒的,应该在24小时内请医生重新消毒结扎脐带,并给宝宝注射抗生素与破伤风抗毒素,以预防新生儿破伤风和脐炎。脐带结扎后一般3~7天就会干燥脱落。在脐带尚未脱落之前,必须保持脐部干燥、清洁。避免被洗澡水及尿液弄湿;随时注意包扎脐带的纱布有无渗血、潮湿,如果包扎脐带的纱布弄湿了,要及时用消毒纱布更换。脐带脱落后,局部仍为创面,尚未结疤,仍需保护脐带的清洁和干净,可用75%的酒精擦拭,再覆盖消毒纱布,一般需持续半个月左右,直到结疤形成肚脐窝。

脐带布要经常换洗,脐带布可用1块长形的布条,两端缝上2根带子。这样的脐带布使用方便,应准备数根,便于经常换洗。如果脐带护理不好,可使脐带周围皮肤发红,脐部有粘液,甚至有脓性分泌物,带有臭味,这就是脐炎或脐带感染。脐炎可伴随发热、不吃奶,严重时可致黄疸加深,引起败血症、腹膜炎。因此,如果发现脐部有问题要及早处理,并及时送往医院治疗。

脐带脱落后,有的婴儿会发生脐疝,脐孔处的肌肉鞘未能很好合拢,而形成一个薄弱的部位,当孩子哭闹时,腹腔压力增高,腹腔内的肠子便从脐部薄弱地方突出来,形成脐疝。脐疝直径可大可小,小的只有0.5~1厘米,大的可有2~3厘米,触摸脐疝可以有囊性感觉,稍用力可把脐疝回纳到腹腔中,并有“咕噜、咕噜”的声音。脐疝一般不会引起什么不舒服,如果脐疝很大可以有消化功能不良的表现。

小的脐疝一般随年龄增长而自愈。只要少让宝宝啼哭,腹腔压力不高,脐疝可以慢慢消失。如果脐疝超过1厘米,脐疝自愈的可能性较小,可以用“蝶形膏布”粘贴法来矫治。具体的做法是:用6×9厘米左右的2块胶布,一块中间剪个长方形的孔,另一块在两边各剪2个小口后折叠,形成一个工字,然后两块相串叠成“蝶形”,在婴儿安静状态下,暴露脐部,将蝶形膏布放在脐疝部位,这时的“工”型胶布和“口”型胶布分别有一面靠近皮肤,另有一面在上,将2块靠皮肤的一面先贴在皮肤上,然后把脐疝推入腹腔内,再将蝶形膏布的另2块向两侧拉,让胶布下的皮肤皱褶,将胶布贴牢,注意胶布要贴平,不起皱。小脐疝持续粘贴1~2个月可愈合,大的需2~3个月。胶布如有脱落应及时重新剪膏片粘贴,不能中断。有些家长用钱币压在脐孔中包扎,这样效果不好。有些大脐疝经粘贴后仍不消失,就要去诊治了。

预防疝气的措施

小儿疝气男孩多见。它属于先天性腹股沟斜疝,是由于腹股沟管内腹膜鞘状突未闭所造成,表现为腹股沟区出现隆起,可延伸至阴囊内,往往平卧后消失,站立、活动或哭闹时出现,如发生嵌顿,可在腹股沟区扪及肿块,并有压痛。6个月以内的婴儿出现疝气,部分病儿可自愈,但超过1岁未愈或1岁以后出现者,一般需要手术治疗。目前医学上对小儿斜疝的治疗态度是年龄超过1岁者就应及早手术。由于小儿疝气手术简便、快捷、有效,且手术创伤较小,术后痛苦也很轻,目前已不主张采用非手术疗法。

小儿疝气的手术方法不同于成年人,只要将疝囊高位结扎就能达到治疗目的。手术时皮肤切口只有1.5~2.0厘米,不必剪开腹股沟管,只要将疝囊外牵作高位结扎就可。一般约20分钟左右完成手术,住院时间2~3天即可,伤口可不用缝线缝合。目前有许多医师,对小儿疝气仍采用成人剪开腹沟管的方法治疗,这是不太科学的。因为破坏了腹股沟管,则加大了手术创伤,术后恢复时间也延长。因此,当决定给患儿做手术时,家长应向做手术的医师作相关咨询。另外,提请病家在择医时注意一点,由于目前的医疗市场尚欠规范,最好选择比较正规医院的小儿外科进行治疗,以使疗效得到保障。

不要相信所谓的“胎毒”

在一些科学文化落后和人的素质低下的地方,还存在一种传统的习俗,认为宝宝出生时身上带有胎毒,要给刚出生的宝宝吃些清热解毒的排毒药,如黄连、黄柏之类的中药,以去掉宝宝身上的“胎毒”。其实胎毒是不存在的,硬给刚出生的宝宝灌什么“开口连”、“四磨汤”,实在作贱小宝宝。宝宝在母亲子宫内的生活是舒适、安详、无菌的,一切营养都是由母亲的血液通过胎盘提供的,分娩过程也是无菌操作,所以,根本不存在什么胎毒。主要是有人看到刚出生不久的新生儿有些特殊表现的缘故,而实际上这些表现在新生儿身上是正常现象,不是什么“胎毒”,纯粹是误会。

胎儿出生后,由于光、空气、衣服、包布、尿布以及温度等刺激,在皮肤上会出现鲜红色斑块,以脸部、躯干、肢体上多见,这叫做“新生儿红斑”,一般3~4天会逐渐消退。在红斑消退时伴有皮肤少量脱屑或脱皮,这不是胎毒,是新生儿的正常现象,不需要任何处理。

新生儿皮肤易脱屑,是因为在宫内时,胎儿是浸在羊水中的,出生后,胎儿生活环境由湿润一下子变成干燥,湿润的皮肤也就会变得较干燥,薄薄的一层表皮就很容易脱落了。婴儿一般在出生后2~3天开始出现脱屑,以躯干、四肢末端多见,而脸部一般没有脱屑。对干燥的皮肤可适当用消毒的食用植物油敷擦。新生儿脱屑也不是胎毒。

在新生儿出生后2~3天,皮肤开始出现黄疸,一般持续7~10天,再慢慢消退。这个过程叫生理性黄疸。大多数新生儿均会出现,属正常现象。生理性黄疸的出现,是由于胎儿在宫内时,身体需较多的红细胞去携带氧气,出生后新生儿自己开始呼吸,吸入大量氧气,那么就不需要如此多的红细胞携带氧气了,所以一部分的红细胞被破坏,分解成胆红素,加上新生儿肝脏功能发育差,不能很快分解胆红素,血液中胆红素高于正常,就出现了一时性的黄疸。

新生儿身上出现的这些情况,是正常的,不是胎毒,不需要服任何药物和做任何治疗,这些现象都会自行好转的,用不着担心。

新生儿头上包块的处理方法

刚刚出生的宝宝被接回家后,有时父母会发现其头上有包块,这是怎么回事?该怎么办呢?

新生儿头部包块一般由2种情况引起,即产瘤和头颅血肿。产瘤又称为先锋头,是由于孩子在娩出过程中,头部受阴道挤压而发生头皮下局部水肿所致。多在刚出生时最明显,以后逐渐变小,36小时内可完全消失。而头颅血肿则为颅骨骨膜下血管破裂,出血被骨膜局限在局部所致。这是由于孩子在娩出时颅部和母亲骨盆间相互摩擦、挤压或因生产困难而采用了产钳或胎吸助产所致。孩子在刚出生时往往头部包块不明显,数小时后或1~2天后头部包块逐渐增大,以后缓慢地缩小。一般在生后2周至3个月自然吸收。大多数孩子在上述2种情况下均无明显的不适之感,亦不会出现发热、呕吐、抽搐等异常情况。

孩子出现头部包块后,不论是哪一种情况,均不必特殊处理。产瘤最迟在5天内自行消退。头部血肿自然吸收时间较长,在此期间只须注意保护皮肤,不使其受感染即可。在给孩子洗澡时动作要轻柔,不要用手使劲地搓揉,还应避免碰撞。更应注意的是不要穿刺抽血。因头颅血肿内的血液处于半凝固状态,既不易抽出,又极易引起细菌在其内繁殖而造成感染,而头部细菌感染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如在此期间孩子伴有只睡觉不吃奶、少哭、反应差、面色苍白、尖叫等情况,则应警惕颅内出血的可能,及时带孩子去医院进行头颅B超或头颅CT等检查。如确实存在颅内出血,则医生将酌情给予手术等治疗。此外,如头颅血肿较大,孩子可有贫血、黄疸加深等继发现象,亦应去医院由医生进行诊治。

加强新生儿眼睛的保健

初生婴儿视力很差。在外界环境,特别是光线的刺激作用下,到2岁时孩子的视力发育到0.5左右,3~5岁时发育到1.0。这个阶段的视力发育如何,对孩子一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一切孩子视力发育的环境条件、身体疾病、全身营养状况不良等,都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防止光线过强。初生婴儿的环境光线不能过强,而目前一般医院婴儿室的灯光都越来越强,其实只有在暗光下才有利于孩子视网膜发育。

出生后接生人员应该给婴儿滴一次眼药水,以预防眼部感染。同时要对婴儿进行一次较为全面的身体检查。如发现孩子眼部异常,应尽量早做矫正和治疗。

经常注意孩子眼睛及视力情况,如发现孩子眼斜、发红、单眼或双眼运动障碍、不对称、流泪或分泌物过多、眼角膜发霉、瞳孔变黄、发红、发白等,或视力发育水平明显低于同年龄其他孩子时,都应及时检查,以便确诊,及早采取措施。

买玩具要买色彩鲜艳的,但不能有尖角。这样,玩具不容易刺伤眼睛。

许多传染病,特别是引起急性高烧、惊厥的传染病,如中毒性痢疾、肺炎、麻疹等,很容易引起一些眼病,如引起夜盲、视皮质盲、视神经萎缩等,对此,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注意营养。不要养成孩子偏食、挑食的习惯;要补充充足的蛋白质和维生素,多吃些瘦肉、鱼、蛋、青菜和水果。

婴儿的抱法

婴儿在走路之前,很多时间是在父母的怀抱里度过的,父母也非常乐意搂抱孩子。那么,怎样抱婴儿才合适呢?抱婴儿的常用方法有以下2种:

手托法

用左手托住婴儿的背、脖子、头,用右手托住孩子的臀部和腰部。

腕抱法

轻轻地将婴儿的头放在左胳膊弯中,左小臂护住婴儿的头,左腕和左手护住婴儿的背和腰部,右手护住婴儿的臀部和腰部。由于新生儿脖子软,挺不起来,用这种方法抱,可使手和手腕牢牢地支撑住孩子的脑袋,使头不至于前倾后仰。

正确包裹婴儿

为了新生儿的保温,必须给婴儿进行包裹。包裹是非常讲究的。在北方普遍用棉被包裹婴儿,有时为防止孩子蹬脱被盖而受凉,父母还常常将包被捆上2~3道绳带,认为这样既保暖,孩子睡得又安稳,其实却没想到包裹过紧会妨碍婴儿四肢运动,孩子被捆绑后,手指不能碰触周围物体,不利于新生儿触觉发展。所以过紧包裹婴儿,不利新生儿生长发育。同时,由于捆得紧,不易透气,出汗容易使皱褶处皮肤糜烂,给孩子造成许多痛苦和束缚。

在民间有一个习俗:在孩子出生后,习惯用布或小被子将婴儿的腿包直,用带子把整个婴儿身体捆成一个结结实实的小包裹,俗称:“蜡烛包”,认为“蜡烛包”能预防小儿长大后变成“罗圈腿”。这种观念是缺乏科学道理的,“罗圈腿”就是医学上称的“O”型腿,一般见佝偻病及其后遗症。这种病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造成的。值得注意的是“蜡烛包”会给婴儿带来很多不利影响。新生儿离开母体后,四肢仍处于外展屈曲状态,“蜡烛包”强行将小儿下肢拉直,不仅妨碍婴儿的活动,而且包裹过紧也影响皮肤散热,汗液及粪便的污染易引起皮肤感染;严重时,造成髋关节脱位。因此,要提倡婴儿尽早穿上小衣裤,让四肢处于自然放松的体位,任其自由活动与发展,让婴儿轻轻松松地自由发育。

婴儿需要包裹,应以保暖、舒适、宽松、不松包为原则。用婴儿睡袋来替代包裹,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可以避免对婴儿造成束缚,影响婴儿生长发育。

婴儿穿衣的禁忌

服装样式应按小儿不同月龄、性别和季节特点来选择。由于婴儿生长发育迅速和好动,所穿服装不应束缚其活动;不得有碍自由呼吸、血液循环和消化;不应对皮肤有刺激和损害;不能使用腰带,以防约束胸腹部。因此新生儿服装样式要简单、宽松,且要易穿、易脱。上衣最好是无领小和服,掩襟略宽过中线,大襟在腹前线处系布带,以使腹部保暖好。后襟较前要短1/3,以免尿便污染和浸湿。这种上衣适于新生儿和2~3个月的婴儿。新生儿下身可穿连腿裤套,用松紧搭扣与上衣相联。一方面可防止松紧腰带对胸腹部的束缚,也便于更换尿布,还对下肢有较好的保暖作用,可避免换尿布时下肢受凉。

4~6个月的婴儿开始会翻身、爬行,活动量增大,这时可穿宽松带背心的连脚开裆裤,这种衣裤具有保暖好、便于运动、又不束缚胸腹呼吸活动等优点。这时婴儿正处于乳牙萌出期,唾液腺发育较好,常常流口水浸湿颈、胸部。为保持这些部位的清洁、干燥,可给婴儿戴上围嘴,最好用吸水性好的纯棉布、毛巾或多层棉纱布制作。

随着月龄的增长,10~12个月的婴儿活动能力大大增强,活动范围、活动量也随之增大,开始扶站、扶走。这时衣服的大小、长短特别要注意合体,以便于活动,上衣袖不宜过长,裤子长短也需合适,仍以背带裤或连衣裤最好。

这时父母抱婴儿去户外玩耍时,在婴儿裤子的裤脚上最好缝一松紧套,套在孩子袜底上或鞋底下,以防止家长抱婴儿时将裤腿拉起,使孩子小腿外露受凉。

婴儿衣服不要用洗衣粉洗

洗衣粉的主要成分是烷基苯磺酸钠。这种物质进入人体以后,对人体中的淀粉酶、胃蛋白酶的活性有着很强的抑制作用,容易引起人体中毒。如洗涤不净,衣物上残留的烷基苯磺酸钠会给婴儿造成危害。因此,婴儿衣服忌用洗衣粉洗。

注意给婴儿随时保暖

新生儿的体温调节机制还不健全,因而给婴儿保暖十分重要。如何观察是冷还是热呢?一般可以摸露着的部位,如面额、手等,以不凉无汗为合适。若四肢发凉,说明温度不够,要想办法加热水袋保暖(热水袋的温度应在50℃左右)。要将热水袋放在婴儿棉被下,不要直接接触皮肤,以免引起烫伤。

保护男婴生殖器的措施

男婴的生殖器官与成年男子是有所不同的,不仅外形不一样,其内部结构和生理功能也有所不同。因此不能忽视对男婴生殖器的保护。

男婴的生殖器官也有大小差异,个头儿小不一定是病态,更不能给以雄性激素治疗。因为男婴体内雄性激素水平很低,到青春期才会增高,无故给以雄性激素刺激,无疑是“拔苗助长”,严重的会造成畸形发育。

男婴睾丸内产生精子和雄性激素的组织结构尚未发育完全,抗病能力也较弱,一旦遭受损伤,会影响成年后的生育能力。所以父母不要抱孩子到有物理辐射、放射线及有害化学物质等污染的地区去,并应预防各种微生物(如细菌)感染。

男婴阴茎包皮长而且外口较狭小,包皮内层的分泌物和尿液容易存在包皮内,使细菌在此处繁殖,发生感染。父母应经常为孩子清洗,将男婴包皮上翻,用清水冲洗龟头,以保持外阴卫生。排尿后若残留尿液,应捺干或洗净,并用专门的洗具,如盆、毛巾等。

一旦发现孩子患有睾丸炎、包皮龟头炎等生殖器疾病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诊治。 Q44LQCTMUlnQGI1uBcgAPq0orrtCvUd14XF1OUSSqIv+vZzh+ioAwNSU/3xtXJI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