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章
儿童发展理论概述

最近,雪莉和亚当有了他们的第三个孩子,他们的生活也因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他们有更多时间照顾到每一个孩子,但现在他们发现自己很难既满足新生儿的基本需要,又兼顾另外两个孩子的活动。他们的大儿子叫马克斯,今年9岁,聪明好学,热衷于电子游戏,在同龄人中堪称滑雪高手。他很有自己的想法,喜欢表现出独立性。他们的大女儿叫伊莎贝拉,今年6岁,热衷于体操、舞蹈、表演和音乐。虽然伊莎贝拉才上一年级,但她争强好胜,希望在所有活动中都有出色的表现。伊莎贝拉富有同情心,关心他人。她抱着刚出生的妹妹佐薇时,样子非常可爱。新出生的小佐薇与她的哥哥、姐姐完全不同,她比他们小时候更放松、悠闲。小佐薇还不会翻身,也不能像其他婴儿那样动动手脚、拉伸肌肉,但她更擅长“交际”——有人走近时,她就会冲他们微笑,还喜欢发出咕咕的声音。另外,佐薇与其他两个孩子长得也不一样,她头发和眼睛的颜色较浅,皮肤更加娇嫩。

雪莉很想知道孩子们长大后会变成什么样子。她并非有意要比较他们,但她为他们之间的差异性感到惊讶。雪莉认为自己和亚当对孩子们一视同仁,但孩子们的兴趣和性格各不相同。差异是如何产生的呢?她尽量让自己不要去担心这个问题。与大多数父母一样,她希望孩子们幸福快乐,做最好的自己。虽然抚养孩子很有挑战性,但当雪莉和亚当展望未来,想象着孩子们长大后会变成什么样时,两个人都感到十分兴奋。他们思考着怎么做才能最大限度地帮助孩子们,并希望把每一个孩子当作独一无二、特别的个体来欣赏。

发展领域

发展维度

研究主题

儿童发展理论

理论的作用

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认知理论、生物学理论、环境理论和系统理论

儿童发展研究

描述性研究方法

相关性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方法

发展评价方法

儿童研究伦理

理论应用与相关职业

儿童发展研究的实际应用

相关职业

你可以从父母的思考角度阅读本章节。雪莉和亚当想以最好的方式关心孩子,对此你会给出什么建议?研究人员对儿童发展了解多少?为什么出自同一个家庭的孩子看起来却大不相同?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哪些发展阶段?促进孩子们成长的因素是什么?学完本章,你便能基于有关孩子发展的十几种观点,向雪莉和亚当解释这些问题了。

没有多少事情能像看着孩子成长和发展这么令人称奇了。婴儿出生时弱小无助,但短短几个月后他们便可以爬来爬去,自己吃饭,探索眼前的一切了。不久之后,他们开始上幼儿园,之后,开始第一次约会,学习开车,最后开始工作,过年轻人的生活。从童年到青春期,他们的进步非常显著。

你有没有近距离地观察过一个孩子的成长呢?如果没有,可以回想一下自己的成长经历。显然,你现在比小时候长得更高,变得更强壮,身体也更协调,还积累了更多客观知识,掌握了更有效、更高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你的社交圈也会发生很大变化,尤其当你远离家人或组建了自己的家庭以后。然而,在其他方面你还保留着最初的特点,比如,也许你小时候很害羞,现在依然会缄默沉思、不爱讲话,或者你小时候非常活泼,现在还是精神饱满、活力四射。

本书探索了孩子从出生到童年再到青春期整个过程的诸多变化和相似之处。前三章为介绍章节,接下来的部分为:

● 婴儿和学步儿:初期(从出生到2岁),在此阶段,婴儿和学步儿的生命刚刚开始;

● 童年早期:玩耍期(3岁到6岁),在此阶段,儿童开始玩耍、结交朋友、探索周围的世界;

● 童年中期:学龄期(7岁到11岁),在此阶段,儿童开始专注于学校和学习;

● 青春期:向成年过渡期(12岁及以上),儿童步入青春期,青少年步入成年期。

每一部分包括三个章节,即身体发育、认知发展、社会心理发展。把所有章节整合起来,便可以呈现出每一个年龄阶段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取得的进步。

第1章将介绍儿童发展领域。首先,我们会界定儿童发展领域,明确该领域研究的基本问题。接着,我们会简单概述部分重要的理论和在该领域中用到的研究方法,并展示这些理论如何体现在孩子的现实生活中。

发展领域

在儿童发展领域,汇集了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人类学、社会工作学、生物学、医药学、经济学和其他领域的专家,其研究目的是描述、理解儿童在婴儿—童年—青少年阶段发生的重要变化。儿童每天都在变化——长身体,学知识,获得技能。但也有一些方面不会发生变化,例如,快乐开朗的性格可能会贯穿孩子的童年时期。

如果想与儿童打交道或助其成长,理解儿童的发展过程至关重要。父母自然有责任为孩子提供最好的成长环境。其他需要与孩子打交道的人,如老师、辅导员、社会工作者、心理学家、医护人员,也要明白孩子发展的基本原理,以及阻碍和影响孩子发展的因素。同时,通过理解孩子的发展,成年人也可以理解自己的发展历程——了解过去可以更好地珍惜现在、预测未来。

发展维度

孩子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其中身体发育最明显。孩子们会长个儿,肌肉的力量和协调性也会逐步增强。刚出生时孩子甚至无法抬头,但随后几个月,他们肌肉的力量和协调性都会迅速增强。之后,孩子开始学爬行,学走路,最后学骑自行车,学做运动。很多孩子都会经历一个身体“瘦长”的阶段,这段时间里他们长个儿的速度超过了体重和肌肉体积的增长速度。在青少年阶段,孩子逐步走向性成熟,此时,他们看起来更像成年人了。随着儿童的大脑和神经系统的逐步发展和成熟,协调性和技能方面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认知发展指的是孩子看待世界、处理信息、存储和调取记忆、解决问题、语言沟通方面发生的变化。婴幼儿会在探索周围的世界、学习日常物品和事件名称的同时,开始学说话。之后,儿童和青少年认知能力提升体现最明显的地方就是他们增长了不同学科的知识,包括阅读、写作、数学、社会学、科学、艺术等,而潜在的变化则是他们洞察力、信息处理、记忆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此外,儿童的社会情绪能力发展很快。在婴幼儿时期,由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给他们提供食物、安全的环境和娱乐方式。逐渐长大后,他们开始去找同龄人互动,在此过程中,提高了沟通和情感表达的能力。蹒跚学步的小孩不管和同性别还是异性别的孩子都很容易打成一片。但等到童年中期他们开始建立真正的友谊时,此时的玩伴多数都是自己的同性。随后,大多数青少年都会面临约会、性别认同、建立亲密关系等问题。

当然,这三方面的发展是相互依赖的。生物心理社会学模型认为,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有时会以复杂的方式互相作用,从而影响发展。虽然最初提出该模型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疾病和健康,但对更好地理解发展也有重要作用。例如,研究员可能会通过采访、检查答对率、观察切入角度等方式了解孩子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但是,要是孩子有数学焦虑症,看错数字(比如把“6”看成了“9”),或者这个孩子本来就不喜欢数学呢?如果研究人员仅仅关注认知发展,其他影响孩子学习数学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因素就可能被忽略。

研究主题

儿童的生活相对复杂,其成长和发展会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通过阅读本书,你会逐步了解研究人员在儿童发展领域已经取得的具体成果。对于部分内容,我们会追溯到该研究的起源。因为通过了解某个研究的起源,我们可以更深刻地了解该研究的现状。但是,多数情况下,我们只关注最近的研究。我们建议通过4个主题来帮助你更好地认识儿童发展的研究领域。尽管这些主题并非近来才有,但它们对定义儿童发展学现代研究方法的重要作用已日益凸显。

天性和教养 首先,儿童的成长和发育会受到天性和教养的共同影响。天性是指影响儿童发展的生物因素。打个比方,基因因素决定了一棵幼苗最终会开出美丽的花朵。同理,儿童身体细胞里有很多基因信息,这些基因信息控制着身体的成长和发育,并且影响着许多重要的人类特征。目前,你可能知道基因会影响到眼睛的颜色,但你是否知道,它们还会影响到你的身高、体重、智商,甚至性格?

教养指的是影响孩子发展的生活环境。儿童只有得到来自对自己重要的人(如父母、兄弟姐妹、其他亲人、老师和朋友)的关爱和支持,才能健康发展。同时,周围的文化和社会经济环境也会影响到孩子的发展。贫穷、营养不良、医疗卫生服务短缺等问题都会对儿童的成长和发育带来不良影响。文化遗产和文化多样性会丰富他们的生活。儿童生活的社区会决定他们接受教育的学校和交往的朋友圈。所有这些影响因素都是非生物的,都被认为是教养的一部分。教养也包括孩子的经历和他们从所处环境中学到的东西。

长期以来,哲学家、科学家一直在讨论天性与教养之间的关系。20世纪早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约翰·华生是教养至上理论的代表人物。他曾经写道:

给我一打健康而又没有缺陷的婴儿,把他们放在我所设计的特殊环境里培养,我可以担保,我能够把他们中间的任何一个人训练成我所选择的任何一类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首领,甚至是乞丐或窃贼,而无论他的才能、爱好、倾向、能力,或他祖先的职业和种族是什么。

华生认为经验与学习,亦即教养,可以决定儿童的未来。但是,其他专家有不同意见,他们认为智力与性格受基因(天性)的影响大于教养。例如,研究人员对比,同卵和异卵双胞胎的智商和衡量一般认知能力的其他指标的相似度,结果显示前者比后者相似度更高。同卵双胞胎基因相同,而异卵双胞胎只有一半基因相同,因此研究人员认为,双胞胎基因越相似,其智力水平也会越接近。而一项针对出生不久就被收养的儿童的调查,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被收养的儿童到了18岁,智商更加接近于其亲生父母而不是养父母。另一方面,分开抚养的同卵双胞胎,智商差距较大,而一起成长的同卵双胞胎,智商更加接近。这一发现表明影响智商的因素不仅包括基因,也包括后天教养。

在心理学、哲学等领域,关于天性与教养的争论由来已久。而如今,科学家应用科学技术,获得了关于基因和基因遗传的运作机制的新发现。因此,天性与教养之争再次成为该领域最热话题之一。到了现代,研究人员认为天性与教养缺一不可,区分这两种影响因素也成为不可能的事。研究人员不再争论二者孰轻孰重,而是转而研究两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神经科学领域 在神经科学领域,心理学家、生物学家以及其他科学家都在研究大脑与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这一领域正迅速发展。目前,科学家正倾力研究大脑哪些部分控制人类说话、阅读、解决问题、协调肌肉等各项能力。现有结果表明,随着脑内通路的成熟,儿童的反应速度与协调性会有所提升。对于激素、基因和其他生理特征如何影响儿童行为、认知过程,甚至情绪,也有更多新的认知。

近来,技术人员致力于绘制出大脑内部神经元之间的完整通路,这种研究名为连接组学。连接组学用颜色区分不同的神经元,并区分神经元之间的通路,追踪其变化。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将会更了解生理变化与儿童成长之间的相互作用。

多元性与文化多样性 本书强调的第三个主题,是研究人员投入大量时间研究的一个课题:多元化环境如何丰富儿童的生活。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来自少数族裔家庭、移民家庭、双语或多语家庭的儿童,关注同性恋父母、离婚父母、单亲父母、养父母面临的问题。在更高的层面,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其他研究人员正在研究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如何影响社会,以及社会又如何反过来影响家庭生活和儿童。美国文化日益多元化,随之而来的是多元化的邻里社区、学校和家庭。毫无疑问,这将带来许多挑战,但同时也会丰富我们的生活。

积极发展与适应性 最后,我们必须强调的是,大多数儿童经历的是积极的成长与发展,拥有快乐、健康的童年。青少年也往往对他们与父母的关系感到满意,其中大多数的青少年在之后的学业、事业和生活中都获得了成功。本书会涉及关于儿童发展负面因素的研究,包括先天缺陷、精神疾病、家庭问题、各种形式的虐待等。只有对这些重要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我们才能更好地帮助儿童乃至整个家庭。不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研究积极心理学,研究儿童何时以何种方式实现积极发展。即使面对再大的困难(重大疾病或贫困),许多儿童也具有较高的适应性——战胜困难,脱离困境。本书将会讨论儿童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但同时也会着重讨论大多数孩子所经历的积极发展过程。

以上四大主题可谓代表了儿童发展领域最前沿的研究。全书采用这类研究的相关案例。

儿童发展理论

我们已经概述了儿童发展领域常见的研究问题,下面让我们来看看用于解释儿童发展的主要理论。这些年来,研究人员从各个方面收集了大量关于儿童发展的观察发现和资料。这些数据涵盖面广泛,包括儿童的平均身高、体重、智商、交友情况、活动模式,以及惩罚和离婚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等。这一系列的数据相当庞大,如果不合理组织,将会变得难以理解。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解释研究人员为什么要通过创建理论来组织这些资料。我们也将讨论对儿童发展领域影响最深远的理论。

理论的作用

理论用于解释事实的关联性。理论提供组织和关联事实的框架,这些框架可以起到多种作用。

理论可用于总结已知事实。通过了解当代理论,你可以知晓研究人员对儿童发展已有的认知。通过追溯重要理论的历史发展,你可以了解专家之前的想法,了解知识和观念是如何随着时间变化的。

理论可用于预测未来的行为和事件。理论会告诉我们,在一般情况下,一组事实或事件会有什么样的联系。当我们得知其中一个事件已经发生时,就可以预测相关事件也会随即发生。例如,通过正确的惩罚理论,我们会了解到儿童对严厉惩罚和轻度惩罚的反应,如果某个孩子正在接受严厉惩罚,我们就能预测出这个孩子可能的反应(随后或近期内的反应)。

理论有预测作用。它可用于指导父母、老师、咨询师、治疗专家、社会工作者,以及其他与儿童打交道的人。

理论也可以激发新的研究和发现。根据定义,理论是无法直接证实的,所以研究人员通过从一般理论中抽取具体的推论或假设,然后收集观察数据以证明假设是否合理,从而检验理论。在检验假设的过程中,研究人员进行观察,收集资料,然后可能会有新的发现。这一过程通常会导致研究人员修改起初的理论,有时会发展出新的理论。

最后,理论可以充当过滤器,用于相关信息、观察发现和相互关系的识别。理论影响我们对儿童及其发展的看法,也会影响研究人员的研究问题。因此,理论可充当过滤器,过滤掉与该理论不相关的问题和观察发现,留下可进一步考虑的相关信息。以孩子帮助父亲这一简单举动为例,从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理论或者生态学理论角度进行观察的研究人员会有不同的看法。

表1.1概述了儿童发展的主要理论。精神分析理论是儿童发展理论领域最早的理论之一,它极大地影响了我们对儿童发展的早期认知。然而,由于新理论更加准确实用,儿童发展领域在很大程度上抛弃了精神分析论。行为主义理论与社会学习理论在20世纪中期占主导地位。虽然此后又出现了新理论,但和孩子打交道的专业人士仍然以上述两种理论为依据设计项目,从而改善儿童的行为。认知理论在20世纪后期崛起。环境理论和系统理论(如动态理论)相对较新,其潜力仍在探索中。

在阅读这些理论时,我们要记住,每一个理论都总结了当时研究人员对儿童发展的认知和猜想。理论会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化。此外,不要期望同一个理论能够解释儿童发展的所有问题。大部分理论只针对儿童发展的某些方面——例如,儿童怎样学习,怎样思考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或者他们怎样和周围的人交流沟通。没有一个理论可以独自解释儿童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过程和改变。如今,许多心理学家和研究人员都会采取一种折中的态度,将多个理论的主要概念结合起来。了解这些之后,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些发展理论。我们按照理论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开始,先探索最早的理论,最后探索最新的理论。

表1.1

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主要关注人格构建以及自我意识和无意识对行为和发展的影响。最著名的两个精神分析理论是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和爱利克·埃里克森提出的。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专攻神经学,治疗多种疾病。在他治疗的病人中,有些人的症状(例如,瘫痪)似乎是由神经系统异常引起的,但是当弗洛伊德仔细检查这些病人时,他没有查出任何实际问题。困惑了一段时间之后,弗洛伊德得出结论:这些症状是由病人无意识的心理冲突引起。它们与我们今天说的心身类疾病类似。

弗洛伊德认为,精神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 本我完全停留在潜意识层面,包括长期进化遗传下来的原始性冲动和侵略本能。

● 自我是人格中的理性部分,试图通过现实方法满足本我的冲动。

● 超我则代表人格中的道德层面,包括道德原则、道德理想和良心。

弗洛伊德认为这三种组成部分永远处于相互冲突的状态。例如,当你与人吵架时,你会产生推倒对方的冲动(来自本我)。同时,(由于超我的制约)你又想到攻击别人是不礼貌的。这样一来,你只能采取折中的办法(自我的协调),辱骂对方并对他避而不见。只有实现超我道德原则与本我原始本能的平衡,我们才能发展出健康的人格。同时,自我必须足够强大,综合考虑现实因素,并能迅速有效地协调本我、超我、现实要求之间的关系。

少儿时期这三大部分是如何发展的呢?弗洛伊德认为,自我与生俱来,是长期进化的结果。接着,他提出性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并解释了自我和超我如何驯服本我。图1.1分别介绍了五个阶段。口唇期和肛门期的婴幼儿通过父母的反馈,学会控制口欲与排泄欲。儿童的性欲发生区(敏感区)需要适度刺激,刺激过多或过少都将导致儿童发展受阻,心理能量郁积。少儿学会延迟满足后,如正确使用厕所、规定时间进餐等,自我逐渐开始形成,并控制本我。

弗洛伊德关于性器期的观点争议最大。他提出了一种现象,名为“俄狄浦斯情结”,取自古希腊戏剧人物——弑父娶母的俄狄浦斯。根据该理论,性器期儿童对异性家长产生了无意识性欲。最终他们会意识到他们不可能与异性家长结合,部分原因在于同性家长过于强大。为消解俄狄浦斯情结,儿童只能妥协——认同同性家长。男孩开始模仿父亲,女孩则模仿母亲。这样,他们避免与同性家长对抗(一旦对抗注定失败),而选择“加入同性家长的行列”(同性家长与异性家长可发生关系——此为儿童的真实欲望)。通过对同性家长的认同,儿童发展出同性家长的超我。换言之,儿童模仿家长的道德观、理想和价值观,从而形成自己的世界观。

随着道德观的形成,儿童开始对曾经的乱伦情感产生羞耻和内疚。因此性器期之后就是潜伏期,或称休眠期。这一阶段,性欲遭到压抑,儿童倾向于与同性伙伴玩耍,热衷于与性无关的活动。到了生殖期,儿童成长为青少年,性欲复苏,开始探索性别身份。

弗洛伊德的理论旨在解决病人的问题,这些问题大多关于性焦虑或儿童时期的性阴影。批评家指责弗洛伊德过分强调无意识和性冲动,很多专家也认为弗氏理论不足以解释儿童的正常发展。然而,弗洛伊德毕竟是最早一批提出完整的儿童发展理论体系的思想家。许多弗氏概念成为大众文化的常用词——本我、自我、超我和俄狄浦斯情结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弗氏理论无疑对当今儿童发展理论和心理学都有巨大的影响。

图1.1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的五个阶段

爱利克·埃里克森(1902—1994)继承并发展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埃里克森更加关注儿童健康发展,特别是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他认为,人类在经历一系列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出同一性。他提出,心理社会发展分为8个阶段,分别代表八大冲突(见表1.2)。当儿童在与自身社会环境中重要的他人发生互动时,他会通过认同危机积极或消极的一面,解决当前阶段所面临的冲突。例如,在第一阶段,婴儿必须面对信任与不信任的心理冲突。如果与父母或看护进行积极互动,婴儿会觉得世界可以依靠,人们基本可以信任。而如果遭到父母忽视或虐待,婴儿则会产生不信任感,几乎对所有人失去信任。埃里克森还认为,较早阶段的经历会影响后期阶段的选择。例如,儿童如果在第一阶段建立了信任感,到第二阶段,则更有可能发展自主或独立意识,在后续阶段也是如此。与弗洛伊德不同,埃里克森认为,青春期过后,人格发展仍在继续,并按照成年的三个时期划分成不同的发展阶段。

行为主义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面临的一大问题是,相关概念很难用科学方法测试。例如,我们如何才能观察、衡量本我,甚至证明其存在呢?行为主义心理学起源于美国,旨在建立一种更加客观、科学的心理学。约翰·华生(1878—1958)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之父。华生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环境中可观察的条件及其与外显行为之间的关系。

华生首先从伊万·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研究着手。俄国心理学家巴甫洛夫,以狗的消化系统为对象进行了心理实验。当狗闻到或尝到肉粉的味道时,会自动分泌唾液。巴甫洛夫将前者称为非条件刺激,后者称为非条件反应。如果研究人员重复将音叉声(一种中性刺激)与肉粉联系起来,那么即使没有肉粉,音叉声仍会刺激狗分泌唾液。这时,音叉声变成了条件刺激,唾液分泌变成了条件反应。

表1.2

华生研究儿童如何通过经典条件反射学习刺激与反应的关系。华生做过最著名的实验,是让11个月大的阿尔伯特对一只白鼠产生恐惧。一开始,阿尔伯特完全不害怕,反而准备伸手触摸白鼠。然而,当阿尔伯特伸出手准备摸白鼠时,华生在他脑后用锤子大声敲打钢条吓他。这样重复多次,阿尔伯特不仅不摸白鼠了,反而见到白鼠就哭。阿尔伯特的恐惧是刺激反应。后来,阿尔伯特的恐惧对象延伸到兔子、皮大衣、狗,甚至圣诞老人面具!华生总结出儿童会通过经典条件反射形成多种恐惧。他认为父母和其他人都应该利用这一方法引导儿童积极发展。如果环境得到合理的控制,儿童就会产生无限的潜力。正如前文所述,华生认为婴儿可以被训练成任何一种人,其思想可见一斑。

华生关注儿童面对刺激的反应,而B.F.斯金纳(1904—1990)则指出,儿童也可以通过自身行为的后果进行学习。他将这一过程称为操作性条件反射。假设一个小女孩刚好在打扫自己房间,被她的父亲看到,父亲大力拥抱她并说:“你太棒了,谢谢你帮忙做家务!”受到这样的表扬后,这个小孩很有可能以后还会打扫自己的房间。如果是这样,按斯金纳的话说,儿童的行为被拥抱和表扬“强化”了。在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框架下,强化可以是任何因素,只要这一因素可以提高行为重复的可能性。相对地,惩罚则会降低行为重复的可能性。假设一个17岁男孩回家太晚,过了宵禁时间,他的父母可能会罚他关禁闭,或者暂停他的驾驶特权。如果惩罚有效,这个男孩以后不太可能再犯类似错误。斯金纳认为,儿童会对形势进行“操作”(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术语名称从这里而来),调整自身行为,以期获得更多强化,避免惩罚。

社会学习理论 除了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之外,阿尔伯特·班杜拉(1925—)证明儿童也会进行社会学习——观察模仿其他人的行为来学习。例如:塔米卡的父亲向来客微笑,塔米卡也会随之微笑;杰米看到电视上超级英雄大战邪恶反派,第二天也用暴力解决学校里的问题;萨拉看见一个女孩往募捐箱投硬币,便向母亲索要一枚硬币募捐。班杜拉指出,儿童常常不需要强化或惩罚来规范行为,有时他们会模仿身边观察到的行为。

近些年来,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逐渐演化为一种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强调儿童如何看待所观察到的行为和互动。从这一角度来看,强化与惩罚帮助儿童分辨哪些行为应该模仿、哪些不应该模仿——如果儿童目睹他人因某种行为得到强化反馈,以后就更可能模仿这一行为。对于儿童看法的强调,反映了儿童发展领域从行为主义理论转向认知理论的大趋势。

认知理论、生物学理论、环境理论和系统理论

认知理论 让·皮亚杰(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创立了认知发展理论。该理论关注儿童如何在了解世界的过程中积极地调整自身的认知。皮亚杰提出,儿童通过一种他称之为“心理图式”的认知结构来呈现自身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例如,图1.2中的婴儿知道如何握球——他有一种握物图式。但是,随着婴儿经历的增多,他的握物图式可能遭遇挑战。假如他想握住大一点儿的球,结果会怎么样呢?很有可能他还是像以前握小球一样,单手握大球。这时单手握物的图式就失效了。要想成功握住大球,婴儿必须不断实践试错,才能学会双手握球。

图1.2 同化和顺应

这个婴儿似乎很高兴,因为他可以握住小球了。那他怎么调整握物图式才能握住大球呢?

皮亚杰利用这个故事说明婴儿试图通过同化和顺应,将大球纳入他的握物图式。

● 同化是将新事物或新信息纳入现有心理图式的过程。如果同化失败(如上述案例中,婴儿没能握住大球),就必须调整图式。

● 顺应是调整或改变图式使其更好地容纳新经历的过程。通过顺应,婴儿可以了解到,握这个动作有时需要双手完成。这样一来,婴儿的握物图式变得更加有效、灵活。他学会单手握较小物体,双手握较大物体。

随着儿童继续积累经历,他们可以通过不断同化和顺应来调整认知结构或图式。皮亚杰还认为,儿童的认知结构发展会经历四个主要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我们会在第5章更加详细地了解这四大阶段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在第8章中,我们还会讨论另一种认知理论,即列夫·维果茨基提出的社会文化理论。维果茨基(1896—1934),苏联心理学家,与皮亚杰同时代。维果茨基的理论强调儿童如何学习周围语言文化呈现出来的思想结构。文化创造出心理工具,帮助人们解决问题、处理信息,而这些工具也通过文化语言反映出来。儿童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也在学习其中的心理工具。例如,美国儿童常常听到“自由”和“民主”这两个词,经过学习内化之后,他们可能变得十分乐观,相信自己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对儿童发展理论影响深远,特别是皮亚杰,他在儿童认知发展领域撰写了数百篇文章和多部书籍,深深启发了其他研究人员。自皮亚杰起,研究人员沿用信息加工方法来研究认知发展。信息加工方法利用计算机来了解人类思想,得益于计算机的出现与普及。这种研究方法关注儿童如何理解世界上的各种信息,如何存储检索记忆系统里的信息,以及如何学习使用策略解决复杂问题。信息加工心理学家常常强调基本加工效率(或儿童认知过程中的速度与准确度)和知识库变化(儿童知识的变化)的重要性。研究人员还研究过儿童如何处理学习信息,包括拼写、科学、数学等。虽然近期研究成果与皮亚杰的理论有所出入(见第5章中《对皮亚杰理论的评价》),但皮亚杰作为认知发展理论之父,对该领域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生物学理论 前文提到的神经科学,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理论,而是研究大脑和神经系统成长发育的研究领域。它为儿童发展领域提供了一种生物学的角度。

动物行为学是一种经典的生物学理论,主要研究动物行为的适应性或生存值。动物行为学来源于查尔斯·达尔文(1809—1882)的进化论和自然选择学说(“适者生存”)。动物行为学家研究自然生存环境中的动物,仔细观察动物的行为模式和本能,以及动物如何竞争、如何生存。康拉德·洛伦茨(1903—1989),欧洲动物学家,奠定了动物行为学的理论基础。洛伦茨关于印刻的研究成果最负盛名。他证明了雏鹅会对孵化出来之后见到的第一个人或动物产生情感。洛伦茨在实验中监护刚出生的雏鹅,雏鹅对他产生印刻,追在他身后到处跑。动物行为学家认为,印刻在父母与子女之间建立起联系,使得子女更可能追随父母、得到保护。研究人员将这一动物行为学理论扩展至对人类婴儿与母亲之间的联系的研究。有人推测,婴儿出生后数小时是建立健康联系的关键时机。其他研究人员则认为人类的亲密联系建立得更加缓慢,可能一直延续到婴儿一岁左右。第6章还会有更多关于亲密联系的内容。

动物行为学家试图厘清除了联系和情感之外,人类其他行为模式是否也会形成适应性。他们研究范围广泛,包括侵略行为、恋爱行为、情绪反应等。生物社会学是动物行为学的一个分支领域,主要研究人类及动物社会互动的演化与发展。行为遗传学也是动物行为学相关的研究领域,研究特殊行为到底是天生(遗传)的还是后天习得的。以上各个研究领域都有助于我们理解重要性状和行为的生物学根源与历史,丰富知识。

环境理论和系统理论 儿童慢慢长大,其行为也变得非常复杂。最新理论关注儿童内部及周围的复杂系统网络,试图对儿童发展进行解码。这类理论强调儿童所在的家庭、社会和文化环境,认为必须先了解这些环境的运作方式才能理解儿童发展。

尤里·布朗芬布伦纳(1917—2005)提出的生态系统理论就是这类理论的杰出代表。布朗芬布伦纳强调儿童周围的系统及其相互关系对儿童发展各个方面产生的影响。

图1.3显示的是布朗芬布伦纳理论中的嵌套结构与系统。

● 微系统,即最里层,指的是儿童与直接环境中的人之间的关系与互动,包括父母、兄弟姐妹、朋友、老师等。父母是温暖呵护,还是冷漠疏远,会对儿童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关系都是相互的,因为儿童的自身性状也会影响他人对他的反应。例如,一个温顺的小孩可能会让父母更加温情怜爱。

图1.3 生态系统理论

尤里·布朗芬布伦纳提出影响儿童发展的嵌套结构系统。

● 中系统是指家庭、邻里、学校、日托机构和较大社会环境中其他因素之间的联系。父母参与学校事务,家庭与学校加强沟通,都有利于儿童在学校有更好的表现。

● 外系统指的是更大的社会环境和网络。大家庭网络、社交圈、政策规章、社会服务项目,甚至父母工作单位关于休假与弹性工时的规定,都是可能影响儿童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

● 宏系统范围最大,包括整个文化的价值观、习俗、规则、资源。个体主义文化(如美国文化)更加看重个人的目标而非集体目标,强调儿童要尽早独立,鼓励同伴竞争。而集体主义文化(如中国和日本文化)则强调群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重视集体和合作。在贫穷国家,营养不良、落后的医疗卫生条件等问题会影响儿童的发展。

历时系统呈现的是上述四种系统产生的影响和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随时间的变化。新生命的降生可以极大地改变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如果搬家,孩子就必须面对新学校、陌生的邻里和伙伴。经济形势起起落落,就业率时升时降……所有这些变化都会影响儿童发展。布朗芬布伦纳的理论提醒我们,各种不同因素都会对儿童发展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动态系统理论同样关注嵌套系统如何相互作用及其随着时间发展而产生的变化。这类理论基于数学和物理学中用来解释复杂动态系统的模型。动态系统理论近年来备受关注,而且可能有助于研究人员整合其他理论与研究成果,因此留到最后介绍。

众所周知,人类行为类型丰富,十分复杂。我们几乎不可能预测每个儿童会如何应对某个具体情境,也很难用单一原因解释某一特定行为。例如,关于儿童对父母离异的反应,我们可以总结出大多数儿童感到悲伤或抑郁,其中不少学习成绩下降,但是这些结论终究无法涵盖所有儿童。有些儿童丝毫不为所动,甚至在父母离异之后更加开心,并且取得更大成就。(关于父母离异的后果,详见第12章。)

结果出现之后,我们能找到具体原因吗?一般不能。假如一个男孩在父母离异之后攻击性增强(在学校打架或与朋友争吵),其原因可能在于他失去父亲的教导、母亲抑郁、家庭收入缩减、邻里关系紧张、转学等一连串改变。实际上,男孩攻击性增强可能是多种变量与情况的共同作用,而非由单一因素造成。

动态系统理论认为,男孩内部及周围多层因素之间十分复杂的相互作用决定了男孩如何应对父母离异。儿童内部因素包括自尊、处理复杂情绪的能力、与同伴互动的能力。儿童周围的因素可能包括大家庭网络、同伴的侵略性、在学校与人交流的情况、与父母的交流方式。另外,所处文化与社会对于离婚的普遍态度也很重要。生物学方面则需要考察侵略性基因倾向以及儿童情绪与大脑神经系统中生物化学变化的联系。以上各因素初看显得十分琐碎混乱,令我们无法得出结论。但最终我们会从混乱中找到秩序。例如,父母离异之后,儿童可能变得十分迷茫、行为古怪。然后,在不同层次各变量的综合作用下,儿童可能慢慢形成稳定的行为模式——如用侵略性行为消解沮丧。如果改变变量组合,那么儿童可能会形成不同模式,如逃避或抑郁。

动态系统理论在解决复杂儿童发展问题中的应用日益增多。近年来,研究人员应用该理论研究了婴儿如何学会行走、伸手拿物体、感知形式,以及儿童如何学习新词、理解情绪、与同伴互动、度过(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的各个阶段。我们可以把天性与教养放在一边,研究所有因素如何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影响儿童发展。

正如前文所述,心理学家提出了多种理论,用于解释儿童与青少年的发展问题。我们希望读者通过对本书的学习,能对儿童研究领域的不同理论有所了解。不同理论或多或少都对儿童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同时,提出值得研究的新变量、新因素,有助于未来的理论研究。学生在学习这些理论时,不要期望某种理论是绝对“正确”或“错误”的。每种理论都对儿童和青少年研究有所贡献,但没有哪一种理论可以完全解释复杂的人类发展问题。我们在研究进程中得到的新成果可能验证(或推翻)之前某些理论,同时新理论也会不断涌现。下节,我们会介绍研究儿童发展最重要的技巧。

儿童发展研究

研究人员如何发现儿童发展的模式?我们如何才能知道不同年龄儿童的典型行为特征?我们如何搜集信息,验证理论,并解决儿童与家庭面临的问题?儿童发展领域采取科学方法进行研究。科学方法要求研究人员系统观察儿童及其行为,搜集并利用相关数据验证研究假设。如果假设得到数据支持,研究人员就可以断定其理论是正确的。反之,研究人员则必须修改理论,甚至提出新的理论假设。本节将介绍儿童发展研究领域最常用的研究方法。

描述性研究方法

描述性研究方法试图对行为的特征进行描述,例如,行为发生的频次和条件。观察是描述行为的一种方法。自然观察中,研究人员观察自然环境(如家庭、学校、游戏场地等)中的儿童,记录儿童什么时间与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以及这一过程中的其他细节。假如你想了解学龄前儿童看书和学前准备的情况,可以去日托中心观察儿童。如果儿童完全没有这类行为怎么办?观察期间的活动不利于培养阅读能力(如午休或游戏时间)又怎么办?自然观察的最大优势是可以收集到真实行为的相关信息,但问题也很大,因为情况不可控,研究人员无法保证所要观察的行为一定发生。

另一种描述性方法为结构式观察,要求研究人员制造合适的情境,安排儿童入内(通常是实验室,或家里、学校里的特定地点),观察儿童的行为。例如,观察儿童的阅读兴趣与学前准备的情况,你可以在某个房间里放入各式玩具和趣味读本。你可以观察儿童是否选择阅读,阅读时间多长,如何阅读。因此,结构式观察的研究环境比自然观察更加可控。但是,以这种方式观察的不是生活中的真实情况与行为方式。不管使用哪种观察方式,信息收集者不能带着预期结果进行观察。否则,个人想法会影响观察过程和研究结果,即出现观察者偏差。

研究人员除了观察儿童的行为,还可以搜集儿童的自我报告,或儿童对于某个话题相关问题的直接回答。例如,你可以询问儿童是否喜欢阅读,阅读频率如何等等问题。调查既可以是面对面的访问,也可以是书面的调查问卷。自我报告法要求实验对象记忆准确、回答清楚。有些儿童这方面能力较强,有些较弱,实验对象能力的差别可能导致研究结论发生偏差,这也是自我报告法的最大缺陷。另外,儿童有时可能觉得真实的答案不太好,于是推测研究人员的喜好来回答问题。采访者还要避免引导儿童做出某种反应。采访者的问题类型、提问方式,或无意识的非语言信号,例如身体动作或面部表情,都有可能在无意间误导儿童。

此外,研究人员还可以进行个案研究,即对单个或少数儿童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个案研究意在对个人进行详细的描述,通常针对个人某些具体行为进行研究。个案研究通常关注特殊儿童,如发展迟缓或异常优秀的儿童。这类研究采取不同的研究方式,包括细致的重复观察(自然观察与结构式观察结合)、标准测试与非正式评估、自我报告、生理测试(测量如大脑活动、心率等),以及具体活动期间的呼吸方式。例如,你可以通过研究阅读能力较强的儿童,了解阅读能力发展的原因与方式,或通过研究阅读障碍儿童,找出阅读障碍的原因。

描述性研究方法能够提供某一行为的相关信息,因此常常为发展研究提供基础支撑。但这些方法并非万能,我们还需要其他方法来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

相关性研究方法

假设我们要回答下面这个问题: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与父母为学龄前儿童阅读的时间有关系吗?我们需要做些什么样的观察呢?其中一种方式就是要求学龄前儿童的父母详细记录下每次为孩子阅读的时间,即写阅读日志。六周之后,收集阅读日志,并计算父母为儿童阅读的平均时间。等到儿童上了二年级,将儿童在标准阅读测试中的分数与学龄前阅读平均时间进行比较。假设我们做了这个研究,图1.4为可能搜集到的相关数据。表格数据表明,学龄前阅读时间越长,儿童在二年级阅读测试中越可能得高分,相反则越可能得低分。使用相关性方法,研究者需衡量两个或多个变量的相关性。

相关系数用来表明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相关的方向和程度。在上述例子中,我们可以计算出一个相关系数,表示学龄前阅读平均时间与二年级阅读分数之间的相关性。相关系数(用r表示)的取值范围为-1.0≤r≤+1.0。正系数(0.0≤r≤+1.0)表明两个变量的关系为正相关。换言之,一变量数值变高,另一变量数值也随之变高,反之亦然。图1.4显示的是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1。系数的大小表示相关的程度。图1.4显示强正相关(+0.81),即学龄前阅读时间越长,二年级阅读分数就越高,且二者相关性强。

接下来是负相关的例子。如果要求刚刚生产的妈妈估测怀孕期间平均每周所喝的含酒精饮品量,结果会如何呢?酒精消耗量与婴儿出生体重之间有关系吗?图1.5为假想数据,相关系数为-0.84。负系数(-1.0≤r≤0.0)表明两个变量之间呈负相关:一变量值越大,另一变量值越小,反之亦然。图表中清楚显示,酒精摄入量越多,婴儿出生的体重就越轻,且二者相关性强。

以上例子充分显示了相关性研究的重要作用。如果以上研究确实存在,我们就可以了解,父母为学龄前儿童阅读时间越长,儿童二年级的阅读分数就会越高;酒精摄入量越多,婴儿出生时体重就越轻。两个结论都为父母提供了宝贵的建议。但我们也必须清楚相关性研究的一大缺点:相关性不等于因果性。相关性研究可以证明两个变量彼此相关,但我们不能据此断定何为因、何为果。例如,饮酒较多的女性比不饮酒女性更容易抽烟、缺乏营养。到底是酒精导致出生体重下降,还是抽烟情况、营养不足等未统计的其他因素呢?阅读研究中,学龄前阅读时间长,导致儿童阅读能力更强,似乎听起来很合理,但真正的因果顺序可能刚好相反。例如,儿童有可能继承了“阅读能力”,导致有些儿童天生就有较强的阅读能力,有些则阅读能力较差。为“阅读能力”较高的儿童阅读更加有趣,因为他们更加专心,提出的问题也比较有趣,而且其行为方式也鼓励父母花更多时间为他们阅读。这样一来,结论就成了儿童因“阅读能力”较高(以二年级标准测试结果为参照)而促使父母花更多时间为他们阅读,而非相反。

图1.4 正相关

假设二年级阅读分数与父母为学龄前儿童阅读时间相关,相关系数为+0.81。蓝线为拟合线。

图1.5 负相关

假设婴儿出生时体重与母亲妊娠期摄入酒精量相关,相关系数为-0.84。蓝线为拟合线。

研究人员认识到,两个变量可能形成十分复杂的相互联系,影响着儿童的行为和发展。在系统理论的讨论中,我们提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试图通过衡量多个变量来描述这种复杂关系。有时研究人员会计算路径分析系数——显示不同变量相互关系的多组相关性。在发展研究中,研究人员往往利用路径分析,预测儿童发展的结果。例如,萨拉·佩德森与同事有意研究儿童的孤独感,因其可能与抑郁、行为问题、整体健康有重要联系。研究人员针对12~13岁的儿童进行了孤独感调查,提出了多个变量。儿童在6~7岁时,由母亲与老师对其破坏性、焦虑和孤僻程度做出评价。研究人员还调查儿童有没有被同伴拒绝或讨厌,如果有,则进一步调查这一状态持续了多长时间、其间儿童有多少朋友等问题。这些调查分别在儿童8~9岁和10~11岁时各进行一次。图1.6显示了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例如,6~7岁儿童的破坏性与8~9岁的同伴拒斥呈正相关(r=0.36),与8~9岁的朋友数量呈负相关(r=-0.16)。相关性最强的是8~9岁的同伴拒斥与10~11岁的同伴拒斥(r=0.40)。图表右侧显示同伴拒斥严重、朋友少的儿童,更加感到孤独。图表还表明,孤独感的原因可以追溯到儿童更早时期的破坏性、焦虑、孤僻。像这样的路径分析可以显示多个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

图1.6 路径分析举例

该图表显示的是12~13岁儿童孤独感的多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即使是研究一组复杂关系,我们仍无法确定何为因、何为果。儿童是因为遭受同伴拒斥而感到孤独,还是因为孤独伤心而独处,进而招致同伴拒斥呢?同一组相关性,可以有多种解读方法。因此,相关性不等同于因果性。最终研究人员采用实验方法,以期可以判断因果。

实验研究方法

我们如何才能证明某种阅读指导有助于儿童阅读能力的提升呢?思考一下图1.7所示的假设实验。研究人员随意挑选50名阅读能力低于年级平均水平两年的二年级学生,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每组25人。实验组25人接受阅读指导,注重语言基本发音(音素),通过发音学习新词。控制组25人则接受全校统一的阅读指导。除了阅读指导不同以外,研究人员尽可能保证其他因素相同,如等量的阅读指导、同样的指导老师、相同的指导时间等。目的在于确保两个组别之间只有一个变量——阅读指导的类型。这一变量称为自变量,即研究人员在实验中所操控的变量。研究人员操控自变量,必须保证可能影响阅读能力提升的其他因素不变,包括阅读能力落后程度、老师、时间等。阅读指导结束后,我们可以评估每个儿童的水平,比较两组儿童正确发音的单词数量与阅读指定文章的速度。正确发音的单词数量与阅读速度是因变量,即测试结果,它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

通过实验,研究人员可以系统控制自变量,考察其变化是否引起因变量的变化。如果实验操作得当,两组之间的唯一区别是阅读指导类型不同:实验组接受以音素为基础的阅读指导,而控制组接受全校统一的阅读指导。如果观察得出两组儿童阅读准确度与速度存在差距,例如,实验组准确度与速度远高于控制组,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认定以音素为基础的阅读指导是导致两组差距的原因。原因还可能是什么呢?两组儿童在相同的时间,接受同样老师的等量阅读指导,只有阅读指导类型不同。

当然,研究人员也无法完全控制实验中的每个因素。每个孩子在阅读指导期间注意力集中程度、练习的阅读量等都有差异。孩子的家庭环境也大不相同,家庭阅读环境和具体的阅读指导或多或少也有不同。这些因素对阅读准确度与速度有所影响,因此我们分组时会采取随机分配的方式,避免以上因素产生明显影响。在随机分配的情况下,每名参与者分配到各个组别的概率相同。这样就不太可能出现某些极端情况,如注意力不集中的儿童全部分到控制组,或家庭阅读环境好的儿童全部分到实验组。

图1.7 假设实验

该假设实验旨在研究以音素为基础的阅读指导对阅读准确度与速度有何影响。实验中,研究人员系统控制自变量(IV),考察其对于因变量(DV)的影响。如果确保阅读指导类型是唯一自变量,那么一旦实验组与对照组的阅读准确度与速度出现差异,原因就只能是阅读指导类型不同。只有实验才能判定因果关系。这次实验中,你能想到哪些与阅读能力相关但操控比较困难的因素?

如果实验结果显示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就可以确定二者为因果关系。上例中,我们可以证明以音素为基础的阅读指导可以帮助阅读能力较差的儿童提升阅读准确度与速度。但是要研究阅读障碍背后的因果规律,如产前酒精摄入量与阅读障碍的关系,怎么实验呢?显而易见,为了观察妇女产前酒精摄入量对儿童阅读能力的影响而要求妇女妊娠期饮酒是不道德的行为。

由此可见,实验方法的一大缺点是:研究人员必须时刻考虑对自变量的操控是否符合道德。还是回到关于学龄前阅读与二年级阅读成绩的讨论上,二者存在相关性,但并非因果关系。这种情况下进行实验符合道德吗?我们能否要求某些父母多为学龄前子女阅读,某些父母少读,甚至不读呢?能否将父母与子女随机分配到两个组别?一旦实验过程的任何条件对儿童发展产生负面影响,那么实验就很难符合道德。

在人类实验不道德的情况下,我们有时需要借助动物研究。例如,我们在研究饮酒量对怀孕的影响时,就利用了老鼠和其他动物(动物权利保护者认为这种实验也不道德,现在动物研究也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但是,动物研究有时也不适用,例如,我们不可能利用猴子或老鼠进行学龄前阅读实验。如果人类实验涉及道德问题或者可行性问题而无法开展,我们就只能选择相关性研究方法。

总而言之,相关性方法的优点是不必对变量进行实验操作,就可以证明不同变量之间的联系。其主要缺点在于只能得出变量相关性,而非因果性。实验方法的一大优点是,如实验操作得当,就可以证明因果关系,缺点是儿童发展理论的研究领域有些实验不符道德,无法开展。

发展评价方法

儿童发展理论的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研究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如何发展变化。不管是利用描述性方法、相关性方法,还是实验方法,研究人员都需要比较不同时间或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观察结果。这就需要用到横向研究方法或纵向研究方法。

横向研究方法要求研究人员在同一时间点对不同年龄组别的儿童进行比较。例如,利用横向研究方法研究个位数字短时记忆的发展变化。受试者分为一年级组、四年级组和青少年组。每人会听到一组个位数字录音(例如,3、7、5、9),随后研究人员要求受试者准确复述所听到的数字。受试者听录音的同时,还要在电脑上玩游戏,这一设置是为了分散受试者的注意力,阻止他们复述或练习。该实验旨在研究受试者在无法练习的情况下对数字的记忆情况。实验结果显示,一年级学生平均复述3.6个数字,四年级学生平均复述4.5个数字,而青少年平均复述5.4个数字。研究人员通过横向研究的方法证明:年龄越大,短时记忆越强。

另一种方法是纵向研究方法,即在不同时间对同一组受试者做相同测试,从而比较受试者在不同年龄的表现。研究人员可以比较观察结果,得出受试者成长过程中的变化。以南希·艾森伯格及其同事的纵向研究为例,研究人员利用多项指标评估儿童进行亲社会行为或助人行为的频率。研究人员对一组32名儿童进行跟踪调查,从4岁到24岁,每两年调查一次。结果表明,儿童发展过程中亲社会行为方面的个人差异相对来说较为稳定一致。学龄前(4岁)最愿意帮助别人的儿童,到了童年中期、青春期,甚至青年时期,都表现出比别人更强的亲社会倾向与行为。

横向和纵向研究方法各有千秋。纵向研究方法对发展的研究更为直观。通过跟踪调查,研究人员可以观察到同一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行为、态度、性格等是否改变、如何改变。纵向研究方法的缺点在于,研究历时过长,难以保证受试者的持续参与。例如,艾森伯格与同事进行实验之初,实验对象共有37名儿童。实验过程中,有些儿童搬家,失去联系;一名受试者前期配合研究,成年之后却拒绝参与调查。可以想见,受试者退出研究,其原因五花八门:单纯觉得无聊、失去兴趣、时间不够、罹患疾病,甚至死亡。

纵向研究方法的一大严重问题在于差异退出。如果受试者由于研究本身的性质而退出,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将受到影响。例如,亲社会倾向最弱的受试者退出以上研究,研究结果将会高估大多数人的亲社会倾向。而且,有些受试者研究之初(儿童时期)乐于配合,但后来却越来越不配合,甚至退出研究。如果发生类似情况,研究人员得出的结论往往会过高估计亲社会行为的稳定性,因为亲社会行为最不稳定的受试者已经退出研究。显而易见,纵向研究方法时间跨度越长,越有可能出现受试者退出的情况。另外,此类研究的时间跨度过大,显得不切实际。大多数研究人员真的愿意花20年时间完成一个研究吗?20年之后,他们及其所在的研究领域真的还有兴趣研究同样的问题吗?

横向研究方法的主要优点在于耗时相对较短。研究人员不必苦苦等待受试者发育成长,而是利用横向研究方法截取某一个时间点不同年龄的相关数据。这种方法的缺点则是不同组别的受试者年龄、智力、体力等都不一样,而这些区别有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上文提及的短时记忆研究中,一年级、四年级学生与成人分别是三组不同的人。这样一来,当我们比较三组的记忆能力时,如何能保证造成记忆能力差别的原因是年龄差距,而非个人之间的区别呢?

正如短时记忆研究中的情况一样,假使不同年龄组别之间差距过大,可能会产生世代效应。世代效应是指不同成长时期的独特经验导致人们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或其他特性。由于几十年间教育、技术、医药、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巨大变化,这个时代的儿童与几十年之前的儿童有着迥异的成长经历。例如,现在一年级学生的成长经历,必然不同于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或越战时期的孩子。

为了充分利用两种研究方法的长处,研究人员采用了横向、纵向研究方法混合的设计。图1.8即为一例。研究之初(2002年)采用横向研究方法,研究人员同时研究4岁、8岁、12岁、16岁四组儿童。然后,研究人员利用纵向研究方法对儿童的发展进行跟踪调查,每四年对同一批儿童进行调查研究。注意,2002年4岁的孩子到2006年时变成8岁,以此类推。这种研究方法有时也称交叉滞后设计或序贯设计。

图1.8 混合设计

利用混合设计方法研究发展问题,研究人员同时研究不同年龄的儿童(横向研究方法),然后重复调查同一批儿童,跟踪调查儿童的发展情况(纵向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操作复杂,耗时长,较少见于发展研究领域。

不管使用相关性方法、实验方法,还是横向研究方法、纵向研究方法、混合设计方法,研究人员都必须认真保护每位研究受试者的个人权利。下面就介绍一下儿童研究的伦理讨论。

儿童研究伦理

儿童领域的研究人员必须遵循美国心理协会(APA)和儿童发展研究协会(SRCD)规定的伦理准则。以下为伦理准则的重点概括:

● 风险与益处。只有当潜在益处大于任何已知风险时,研究人员才能开展研究,并完善研究设计与流程,保证研究结果价值超过研究过程中受试者可能遭受的损失、压力与不便。

● 安全操作流程。研究人员须确保研究流程不会对儿童身心造成伤害,将压力减到最低。一旦可能对儿童造成伤害,研究人员必须与相关负责人或共事人员商讨对策。

● 知情同意。研究人员须向受试者详细解释研究目的、流程、研究相关的已知风险与益处。实验对象为未成年人时,须获其本人父母或监护人的知情同意。

● 不可预见的后果。一旦研究流程对儿童产生负面影响,研究人员须尽力补救。另外,如研究过程中所需收集的信息可能影响儿童健康,研究人员须与儿童父母、监护人,或相关专家进行商讨,尽力帮助儿童。

● 保密性。研究人员须保证对受试者个人信息进行保密,绝不向任何人泄露受试者姓名及其他身份信息。除非征得受试者事先同意,研究人员不得将此类信息录入任何书面研究报告。大多数研究报告只需多名受试者的平均或累计数值。如须给出受试者的个人数据,必须匿名。

为保证研究人员遵循以上伦理准则,所有研究项目须首先获伦理审查委员会(IRB)的批准。大多数大学都设有专业人士组成的伦理审查委员会,主要审查研究提案。委员会主要审查研究的潜在益处是否超过潜在风险,研究人员是否获得受试者的知情同意,保护受试者隐私,并符合所有其他伦理准则。动物研究也必须遵循一定的伦理准则。

理论应用与相关职业

科学研究的目的,一是为了科学本身的进步,二是为了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而最重要的实际挑战莫过于抚养教育儿童了。你可能已经有非常明确的职业目标,如老师、咨询师、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研究人员等。但如果热爱儿童工作的你还没有决定未来的事业,以下内容将为你提供一些有趣的想法。还有什么工作比得上与儿童相关的工作呢?儿童工作者可以帮助下一代人过上健康美满的生活!

儿童发展研究的实际应用

儿童发展研究可能应用于家庭与教养、社会政策、教育和其他多个领域。所有与儿童打交道的人都可以从中获益。

家庭与教养 特定情况下,父母如何做出对儿童最好的选择?父母如何在处罚儿童的同时表现出怜爱?父母如何帮助儿童交友,学习社交技巧,并受到伙伴喜爱?父母离异会对儿童产生哪些影响?重组家庭和单亲家庭对儿童又有哪些影响?围绕家庭与教养,我们可以提出无数问题。抚养儿童是大多数人一生中最重大的责任,大多数家长渴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本书中几乎所有的话题都对父母教养子女有借鉴意义。随着内容的深入,我们会陆续谈到这些话题。而且,每章都附有个人视角板块,采访介绍人们在实际生活中与儿童打交道的经验。这些采访提供一些真实事例,说明人们对于儿童发展的看法,以及人们如何应用儿童发展理论理解儿童,进行儿童工作。本章个人视角板块为《第一次做父母》。

社会政策 为了推动儿童健康成长、保障儿童福利,社会应该担负起哪些责任?贫穷对于儿童发展有哪些影响,我们又可以通过哪些措施减少负面影响?婴儿刚出生,父母是否应该带薪休假?在测评与监控儿童在校情况时,联邦政府应该担任何种角色?如果儿童受到虐待或忽视,政府部门是否应该干预,并将儿童与原有环境隔离?以上问题反映了儿童发展与政府政策之间的复杂关系。在社会政策领域,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工作人员利用儿童发展研究成果,改善儿童及其家庭的生活。20世纪60年代,总统林登·B.约翰逊提出“向贫穷开战”,启用联邦基金对抗贫困,扩大政府在教育与医疗方面的作用;乔治·W.布什提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改革基本技能的教育与评估,政府部门也积极干预,改善儿童的生活。民间组织和个人也可以影响社会政策。慈善机构、服务组织以及一些个人则为困难儿童捐款,提供其他帮助。

儿童发展理论的研究对社会政策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研究成果可以促进社会政策的修改与完善。例如,研究表明家庭不健全的儿童在学校表现较差,于是催生“先行计划”,以帮助这些儿童训练学习技能。另一方面,社会政策与项目出台之后,儿童发展研究人员负责评估其效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咨询与其他应用 儿童发展研究还应用于教育、治疗等其他方面。普通班级教师与特殊教育教师要充分了解发展理论,才能帮助学生发挥最大的学习潜能。教师应该了解儿童对新信息的学习情况、独立学习和团队合作的情况、与朋友伙伴交流的情况,这点非常重要。同时,教师还应了解如何应对特殊儿童。儿科专家与咨询师须深刻理解儿童发展的典型(与非典型)路径,必须针对每个儿童的发展情况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与治疗方法。儿科医师、护士、物理治疗师等医疗专家每天与儿童打交道,熟知儿童发展各方面知识有利于提高其工作效率。日托负责人、运动指导、营地辅导员等儿童相关领域从业人员,如果学习儿童及其发展相关研究成果,将获益良多。

个人视角

第一次做父母

卡罗琳·兰德斯和鲍勃·兰德斯

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市

两人刚迎来第一个孩子——康纳

关于孩子的未来和发展,你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我们认真考虑过每天要做些什么来保证我们的儿子健康成长。我们希望为他提供种种新鲜的体验,而不是要求他必须做什么。现在的小孩子一出生就有各种约束,很小就要做很多事情。我们不像其他父母那样让孩子学这学那,但是也担心康纳长大以后不如别人。我们最担心的还是关系到孩子未来的一些事情。

你对孩子有哪些希望和担忧呢?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儿子的健康。健康是一切的基础。我们还希望让他从小热爱学习,让他懂得良好的教育才能带来满意的事业。希望他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路(即使不符合我们的预想),获得真正的幸福,诚实地面对自己。希望他能有快乐的童年、美好的回忆,知道我们一直爱着他、珍视他。希望这能让他拥有自我价值感与自信心,帮助他做出决定,结交真诚的朋友。我们一个朋友的祝福,总结得非常好:“愿康纳的生活由爱开始,在爱中结束。生死之间漫长的一生中,慢慢发现爱的多种面貌。”

我们最担心的是儿子的安全和健康。比起我们小时候,现在的环境危险得多。我们那时候不必(太)担心拐卖、骚扰、校园武器等问题。我希望让他了解安全知识,既能保护自己,又不失掉童真,不对他人充满戒心。

抚养孩子遇到问题时,你会怎么解决呢?

主要是问问有孩子的家庭和朋友,也会查阅相关资料。但是毕竟不是所有事都有先例可循。所以我们也常常凭直觉行事。

问题

如果你马上要迎来第一个孩子,你会有哪些问题、希望和担忧?你会如何获取抚养孩子的相关信息?你会怎么安抚第一次做父母的卡罗琳和鲍勃,消除他们的疑虑?

相关职业

读者还会看到,本书每章均设有从业人员视角板块,通过采访从业人员介绍与儿童相关的职业。本章从业人员视角板块以《儿童社会工作者》为题。和儿童打交道或为儿童谋福利的职业,种类繁多。学校里,普通教育教师、特殊教育教师、辅导员、负责人、课堂助教每天都和儿童打交道;治疗方面,精神病医师、临床心理医师、学校心理学家、咨询师、临床社会工作者帮助患有心理疾病、遭受虐待或压力过大的儿童;社会服务机构下属家庭暴力庇护所、男孩女孩俱乐部、重返社会训练所、刑事审判与青少年犯罪项目也需要儿童相关从业人员;幼托服务机构帮助家庭处理好工作与照顾儿童之间关系;不少公司也聘用儿童服务工作者和儿童信息咨询专家,因为一些商业公司会涉及儿童产品的营销、广告与开发;政府部门也需要儿童发展专业人才,指导、运营、监督儿童与家庭的相关项目。科学家、研究人员不停进行新研究,开发并测试儿童发展新理论,保持该领域与时俱进。科学家还提供数据库,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以便更好地帮助儿童。

本章介绍了儿童发展领域,不仅阐述了该领域的基本问题与理论,说明了研究人员如何利用科学方法研究儿童发展,还讨论了儿童发展研究的应用与儿童相关职业。接下来的章节中,读者将了解这一领域的重要发展趋势与研究成果。在本书的学习过程中,读者不仅可以收获与儿童打交道的宝贵经验,还可以更加了解自身的发展。

从业人员视角

儿童社会工作者

帕梅拉·塔尔博特

密歇根州弗拉特罗克市

社会工作者,负责评估密歇根州寄养家庭资格

你的工作内容是什么?如何帮助儿童和家庭?

我负责审查寄养家庭经济水平是否稳定,是否能保障寄养儿童安全,是否适合寄养儿童。具体来说,我要了解评估对象的社会历史、犯罪记录、病历等,再就对象是否可以获得寄养许可提出意见。我还为想要寄养儿童的家长提供训练,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与孩子及其亲生父母相处,遵守相关法律并与寄养管理机构进行有效沟通。我还调查虐待、忽视儿童,违规等指控。如果指控成立,我会给出建议。

你在工作中会运用到哪些与儿童发展相关的知识?

培训即将寄养孩子的父母,我会用到关于家庭结构、管教、虐待与忽视、分离与依恋、滥用药物与嗜酒影响的知识,尤其是管教。我们也会说明家庭内部各种因素如何影响儿童发展,帮助养父母更好地理解儿童的行为,满足儿童的需求。大多数寄养儿童因环境、教育、情感忽视、身体虐待等等因素,发展稍有迟滞。许多父母希望寄养儿童能顺利适应新的家庭,马上就能像他们自己的孩子一样。他们并不了解寄养儿童曾经的生活经历。

在你看来,儿童与家庭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滥用药物、酗酒、身体虐待和忽视。我们照顾的孩子被送到机构的原因各不相同,往往不是某个单一问题导致。吸毒成瘾的父母有可能虐待子女,把子女单独留在家里。教育与环境缺失也是较大的问题,孩子不去学校,家里也不安全(例如,蟑螂太多、断电、停暖、没有家具等等)。性侵也是常见问题,但不如以上几种问题常见。

对于有志于本领域的学生,你有什么建议吗?

首先,你个人的问题要解决好。很多人因为个人偏见无法有效应对多方参与的工作,有些人甚至要接受治疗。另外,工作时不能带入个人情绪,也别奢望拯救世界。但是,工作有点成效的时候,也会觉得很值得。帮助别人打破怪圈,为几代人创造更加美好生活的感觉非常好。当然,做到这一点,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从事相关工作需要什么教育背景和训练?

至少要求相关领域(社会工作、心理学、儿童发展等)的学士学位。必须参加各州规定的培训(密歇根州要求24小时社会工作培训和16小时社会工作执照培训),以及每年的定期培训。入职单位也会有相关培训。

问题

如果要从事帕梅拉这样的工作,你需要儿童发展的哪些知识?你认为如今儿童与家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有哪些措施能有效帮助家庭解决问题? eeR2KcHikHe+XkrTqfl3pVQxNdMJ5SsslIJmDJZrVF7XGAnEYvIrEW3rnYmfZO6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