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和类型

免疫球蛋白可分为分泌型(secreted Ig,sIg)和膜型(membrane Ig,m Ig)。前者主要存在于血液及组织液中,具有抗体的各种功能;后者构成B细胞膜上的抗原受体(BCR,m IgM)。自然界中存在成千上万的抗原物质,相应地有成千上万的含有特异性BCR的B细胞克隆及其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来识别和结合这些抗原。

一、免疫球蛋白的结构

研究证明,所有Ig的单体结构均非常相似,由英语大写字母Y形状的四肽链组成,即由2条相同的分子量较小的肽链称为轻链(light chain,LC)和2条相同的分子量较大的肽链称为重链(heavy chain,HC)组成,重链之间和重、轻链之间是由二硫键连接(图4-1)。Ig单体中四条肽链两端游离的氨基或羧基的方向是一致的,分别命名为氨基端(N端)和羧基端(C端)。

图4-1 免疫球蛋白结构示意图

(一)基本结构

1.重链和轻链

Ig重链由450~57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量为50~70kD。重链因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二硫键的位置和数目、含糖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其抗原性也有差别,可将其分为μ链、γ链、α链、δ链、ε链五类,据此决定了免疫球蛋白的5种类别(class)或同种型(isotype),即IgM(μ)、IgG(γ)、IgA(α)、IgD(δ)和IgE(ε)。每类Ig根据其铰链区氨基酸残基的组成和二硫键数目、位置的不同,又可分为不同的亚类(subclass),如人γ链可分为γ1、γ2、γ3、和γ4;小鼠γ链可分为γ1、γ2α、γ2βb和γ3;人α链可分为α1和α2两种。因此人类Ig的类别和亚类共有9种,小鼠则有8种。

Ig轻链大约由21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量约为25kD。每条轻链含有两个由链内二硫键所组成的环肽。轻链共有两型:kappa(κ)型轻链与lambda(λ)型轻链,这两种轻链决定了Ig的型别(type)。同一个天然Ig分子上轻链的型别总是一样的,但在同一个体中可存在分别带有κ链或λ链的抗体分子。不同种属生物体内两型轻链的比例不尽相同,如人类血清中的κ链和λ链的Ig比例约为2∶1,而小鼠的比例为20∶1。关于引起不同物种具有不同κ链和λ链比例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在临床上,κ链和λ链比例异常可用于某些B细胞克隆异常增殖疾病的诊断。根据λ链恒定区个别氨基酸残基的差异,又可将λ分为λ1、λ2、λ3和λ4四个亚型(subtype)。虽然5种类型的Ig中都会出现这两种轻链,但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这两种轻链有任何功能上的差别。

Ig分子的两条重链和两条轻链都可折叠为数个环形结构域(domain),每个结构域约含110个氨基酸残基。轻链只有两个结构域。重链的结构域数目随Ig种类不同而异。IgA、IgD和IgG的重链有四个结构域,IgE与IgM的重链有五个结构域。

晶体结构分析显示,Ig各结构域是由多肽链折叠形成的球状结构,形成免疫球蛋白折叠(immunoglobulin fold)。每个结构域的大小约为4nm×2.5nm×2.5nm,形成两个反向平行的β片层(anti-parallelβsheet)。可变区结构域的β片层结构由9股(一层4股、另一层5股)组成,恒定区的结构域则由7股(一层3股、另一层4股)组成。两个β片层中心的两个半胱氨酸残基由一条链内二硫键连接,使结构域牢固稳定。总观起来,形成“β桶状”结构或“β三明治状”结构(图4-2)。

图4-2 免疫球蛋白结构域示意图

2.可变区和恒定区

比较不同Ig的轻、重链氨基酸序列时发现,不同Ig近N端轻链的1/2区段(含108~111个氨基酸残基)与重链的1/4或1/5区段(约含11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及排列顺序变化较大,而其他部位的氨基酸序列在同一类型的Ig相对比较恒定。因此,将近N端氨基酸序列变化较大的区域称为可变区(variable region,V区)。近C端轻链的1/2区段(约含105个氨基酸残基)与重链的3/4或4/5区段的序列相对比较恒定,称为恒定区(constant region,C区)。在Ig结构中相应的简称代号如下:①轻链的可变区:VL;②轻链的恒定区:CL;③重链的可变区:VH;④重链的恒定区:CH。重链的V区只含有一个结构域,而恒定区含有多个结构域,同类别Ig CH的长度也有差别,γ、α、δ链的C区各有三个结构域,分别称为CH1、CH2、CH3;μ和ε链的C区各有四个结构域,分别称为CH1、CH2、CH3和CH4;轻链的V区和C区各由一个结构域组成,分别为VL和CL。V区氨基酸的组成和排列随抗体结合抗原的特异性不同有较大的变异(图4-2)。由于V区中氨基酸的种类为排列顺序千变万化,故可形成数量巨大的、具有不同结合抗原特异性的抗体库,足以识别在自然界中存在的种类繁多的异物抗原。

进一步的分析显示,在VH和VL各有三个区域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高度变化。在VH,是位于30~36、49~65、95~103位置氨基酸,而在VL,是位于28~35、49~59、92~103位置氨基酸,人们把这3个区域称为高变区(hypervariable region,HVR)或称为互补决定区(complementarity determining region,CDR),分别为 HV1/CDR1、HV2/CDR2和HV3/CDR3,其中HV3/CDR3变化最大。在V区中CDR以外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变化相对较小的部分,被称为骨架区(framework region,FR),分别为FR1、FR2、FR3和FR4,骨架区在维持HVR的空间结构中具有重要作用。来自VH和VL的三个CDR共同(而非单独VH或VL的CDR)组成了Ig的抗原结合部位,识别、结合抗原并决定抗体识别的特异性,亦是独特型表位的组成部分(图4-2)。因而,不同VH和VL的CDR相互组合是机体能够产生数量巨大的、具有不同结合抗原特异性抗体的机制之一。

同一种属生物体内同一类别Ig的C区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比较恒定,其抗原性是相同的。C区不结合抗原,但与抗体相应功能相关,如激活补体、介导穿过胎盘和黏膜屏障;与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从而介导调理作用、ADCC作用和引起Ⅰ型超敏反应等。

3.铰链区

分析发现,Ig的Y形结构的两臂并非是僵硬不能活动的。在IgD、IgG、IgA分子CH1和CH2之间的区域含有大量脯氨酸和二硫键,富有弹性,使得Ig的两臂具有伸展与回缩的能力,这一区域称为铰链区(hinge region)。铰链区的存在有利于与不同距离的抗原表位结合。在五类免疫球蛋白中,IgD、IgG、IgA有绞链区,IgM和IgE无铰链区。各类抗体铰链区的长度及氨基酸的顺序也有不同;人IgD的可伸展的距离最大,IgG4和IgA的弯曲度则较小。除了铰链区,Ig的可变区和恒定区之间也可以发生一定程度的弯曲和旋转,这样Ig分子的两臂就能以最佳位置与抗原结合。

利用铰链区对木瓜蛋白酶(papain)和胃蛋白酶(pepsin)敏感的特点,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常常用木瓜蛋白酶和胃蛋白酶从铰链区将Ig切割成大小不同的片段以满足应用的需要。藉此,可以让Ig的某一部分发挥作用,而让另一部分不起作用。

(1)木瓜蛋白酶水解片段:

木瓜蛋白酶可以在铰链区的二硫键N端侧将IgG裂解成大小基本相等的三个片段(图4-3),即2个抗原结合片段(fragment of antigen-binding,Fab)和1个可结晶片段(fragment crystalizable,Fc)。Fab片段包括完整的轻链和部分重链(VH和CH1功能区),该片段具有单价抗体活性,即只能与一个相应的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但不能形成凝集或沉淀反应。Fc片段由Ig两条重链的CH2和CH3结构域组成,之间由二硫键相连。Fc段无抗原结合活性,是抗体分子与效应分子或细胞相互作用的部位。

图4-3 免疫球蛋白水解片段示意图

(2)胃蛋白酶的水解片段:

胃蛋白酶作用于IgG在铰链区连接重链的二硫键近C端一侧,可裂解产生1个F(ab') 2 片段和一些小片段pFc'。F(ab') 2 片段是由2个Fab及铰链区组成(图4-3),由于Ig分子的两个臂仍由二硫键连接,因此F(ab') 2 具有与完整的抗原结合活性,可同时结合两个抗原表位,故能发生凝集和沉淀反应。双价的F(ab') 2 与抗原结合的亲和力要大于单价的Fab。虽然F(ab') 2 与抗原结合特性方面同完整的Ig分子一样,但由于缺乏Ig中部分片段,因此不具备固定补体以及与细胞膜表面Fc受体结合的功能。由于应用F(ab') 2 时保持了结合相应抗原的生物学活性,又减少或避免了Fc段抗原性可能引起的副作用,因而在生物制品中有较大的实际应用价值。IgG的Fc段被胃蛋白酶裂解为若干小分子片段,被称为pFc',失去生物学活性。

(二)其他成分

1.J链

J链(joining chain)是一个富含半胱氨酸的多肽链,由浆细胞产生,分子量约为15kD,主要功能是将单体Ig分子连接为多聚体。J链主要存在于二聚体IgA和五聚体IgM中,其通过二硫键连接到α链或μ链的羧基端的半胱氨酸。在J链作用下,血浆中的IgM主要以五聚体形式存在(图4-4)。血液中的IgA主要以单体形式存在,在黏膜表面的IgA主要以二聚体形式存在。J链在Ig二聚体、五聚体或多聚体的组成以及在体内转运中具有一定的作用。IgG、IgD、IgE常为单体,无J链。

图4-4 J链(五聚体IgM)与分泌片(二聚体IgA)示意图

2.分泌成分

分泌成分(secretory component,SC)又称分泌片(secretory piece,SP),是多聚免疫球蛋白受体(poly Ig receptor,p IgR)的胞外段,由黏膜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分子量约为75kD的糖蛋白,是分泌型IgA和IgM上的一个辅助成分(图4-4)。IgA和IgM在合成后与黏膜上皮细胞表达的p IgR结合并转运到黏膜表面。此后pIgR裂解,被称作分泌片的pIgR膜外区部分仍然以共价形式结合在IgA和IgM,并一起被分泌到黏膜表面。只有带有J链的IgA和IgM多聚体才能和p IgR结合。SC的存在可以保护IgA和IgM铰链区不被蛋白水解酶的降解。

二、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异质性

机体针对不同抗原表位通常产生特异性不同的抗体,同时由于重链C区的类别转换,产生的抗体的型别可有1~5种之多,而抗体轻链的型别也有2种。而且即使是一种抗原表位也可诱生不同类型的抗体;因此,抗原免疫机体产生的各种类型的免疫球蛋白(抗体)呈现结构和功能的异质性。免疫球蛋白具有双重特性,既可作为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同时又可作为蛋白质抗原,在特定条件下激发免疫应答。根据Ig分子抗原决定簇的不同部位以及在异种、同种异体或自体中产生免疫反应的差别,可把Ig的抗原性分别称为同种型、同种异型和独特型(图4-5),均可诱导特异性抗体(抗抗体),从而表现为不同的血清型。

(一)同种型

同种型(isotype)指同一种属所有Ig分子共有的抗原特异性标志,需在异种体内才能诱生相应的抗体,换句话说,同种型抗原特异性因种属(species)而异。其抗原表位存在于IgC区,同种型主要包括Ig的类、亚类、型、亚型。按类划分,Ig可分为IgG、IgA、IgM、IgD、IgE五类,IgG又可分为IgG1、IgG2、IgG3、IgG4四个亚类,IgA又可分为IgA1和IgA2两个亚类。

图4-5 免疫球蛋白血清型示意图

(二)同种异型

同种异型(allotype)是同一种属但不同个体间的Ig分子所具有的不同抗原特异性标志。在同种异体间用免疫球蛋白进行免疫而产生的抗体,是针对该同种异型,该抗原表位主要存在于IgC区,少量在V区。

(三)独特型

独特型(idiotype)是指同一个体不同B细胞克隆产生的Ig分子所特有的抗原标志,其表位又称为独特位(idiotope),主要存在于V区。当B细胞发生克隆扩增时,其独特型在异种、同种异体甚至同一个体内均可刺激产生相应抗体,即抗独特型抗体(图4-6)。由抗独特型抗体组成的独特型网络在免疫调节中发挥作用。

图4-6 免疫球蛋白的独特型示意图

三、免疫球蛋白Fc段受体

机体内许多细胞表面具有不同类别的Ig Fc受体,通过与Ig Fc段的结合,参与Ig介导的生理功能或病理损伤过程。目前已明确的Fc受体有FcγR、FcαR、FcεR和FcδR。FcγR有三种类型,分别为FcγRⅠ、FcγRⅡ和FcγRⅢ;FcεR分为FcεRⅠ和FcεRⅡ两种类型(图4-7)。

图4-7 免疫球蛋白Fc段受体

(一)FcγR

1.FcγRⅠ

即CD64,为70kD穿膜糖蛋白,属Ig超家族成员,胞膜外区有3个C2结构(图4-7)。FcγRⅠ组成性表达于单核细胞、Mφ以及DC,IFN-γ可明显上调单核细胞FcγRⅠ的表达,并可诱导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FcγRⅠ的表达。FcγRⅠ是高亲和力IgG Fc受体,与人体IgG1、IgG3结合力最强,与IgG4结合的亲和力降低,与IgG2无结合能力。FcγRⅠ可介导ADCC,通过IgG的调理促进对颗粒性抗原的吞噬作用,增加吞噬细胞IL-1、IL-6和TNF-α等细胞因子的释放。

2.FcγRⅡ

即CD32,分子量为40kD,为一种跨膜糖蛋白,属Ig超家族,有A、B1、B2、B3和C几种类型(图4-7)。FcγRⅡ分布广泛,包括单核细胞、Mφ、朗格汉斯细胞、粒细胞、B细胞和血小板。FcγRⅡ为低亲和力Fc受体,只能结合多聚或凝聚的IgG,对人 IgG的亲和力大小依次为IgG3>IgG1>IgG2=IgG4。IgG结合FcγRⅡ可介导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吞噬作用和氧化性爆发,GM-CSF可明显上调FcγRⅡ表达,促进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杀伤。B1和 B2型的FcγRⅡ对膜表面Ig介导的信号转导则具有抑制作用。

3.FcγRⅢ

即CD16,属Ig超家族,为一种跨膜糖蛋白,因跨膜区的不同,存在跨膜型(FcγRⅢA)和GPI连接(FcγRⅢB)型两种形式,胞膜外区均有2个C2样结构域(图4-7)。FcγRⅢ在结构上与FcγRⅠ和FcγRⅡ有相似性。人跨膜型FcγRⅢ表达于NK细胞、Mφ和肥大细胞,而GPI连接的FcγRⅢ表达于中性粒细胞。血液中可溶型FcγRⅢ主要来自GPI形式的FcγRⅢ,FcγRⅢ是IgG Fc段低亲和力受体,主要结合人IgG1、IgG3。

(二)FcαR

FcαR即CD89,为分子量60kD跨膜糖蛋白,属Ig超家族成员,胞膜外有2个C2结构域,为中亲和力受体(图4-7),主要表达于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中性粒细胞表面FcαR可结合血清型和分泌型IgA1和IgA2。FcαR介导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超氧产生、释放炎症介质以及发挥ADCC,上述作用需要FcRγ链参与。

(三)FcεR

1.FcεRⅠ

FcεRⅠ无CD编号,由一条α链、一条β链和γγ二聚体所组成(αβγ2)。FcεRⅠα链属IgSF成员,胞膜外区有2个C2样结域,跨膜区与CD16跨膜区同源性很高,是IgE高亲和力受体。β链是CD20/FcεRⅠβ家族成员。γ链则与FcγRⅢγ亚单位完全相同,并与CD3ζ和η链结构相似(图4-7)。FcεRⅠ主要分布于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介导Ⅰ型超敏反应。

2.FcεRⅡ

即CD23,又称BLAST-2,Ⅱ型膜蛋白,胞膜外区C端含有1个C型凝集素样结构域,并形成三聚体(图4-7)。FcεRⅡ与FcεRⅠ无任何同源性。目前发现FcεRⅡ有 FcεRⅡa和FcεRⅡb两种类型。FcεRⅡa仅表达于B细胞,而FcεRⅡb可表达于其他多种细胞。FcεRⅡ分子通过蛋白酶水解可形成37kD可溶型FcεRⅡ,并可进一步水解为33kD、29kD、25kD和16kD片段,所有这些片段均保留了C端的外源凝集素“头”样结构域,并具有与IgE结合的能力。对于B细胞,FcεRⅡ只表达于m IgM + m IgD + 表型的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时消失。FcεRⅡ是IgE低亲和力受体。可溶型FcεRⅡ可促进IgE合成,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与膜型IgE或CD21结合发挥正调节作用。FcεRⅡ还可与CD21发生相互作用,这对B细胞之间相互黏附,避免生发中心B细胞发生凋亡起着重要作用。

(四)FcδR

FcδR是IgD Fc的受体,目前有关FcδR的信息较少。研究发现,FcδR主要表达于人的CD4和CD8 T细胞。有丝分裂原能够诱导T细胞FcδR表达上调。IgD与T细胞表面FcδR结合可作为一个“桥梁”,刺激表达IgD的B细胞或促进B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识别,但目前对这一结果仍存在争议。 1od9Y1g2E1nSRlWtttMUg/NV4GY/krJq/8k0fx4sCG9MZo0XWMhIyX7C60AfHSW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