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35岁,患者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侧臀部及腰骶部麻木,当时无腰痛、腿痛症状,未行任何检查及治疗。随后出现麻木症状加重,外院行MRI检查发现腰5椎体后部信号改变。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图1-33-1 腰椎CT检查
A.CT轴位平扫软窗;B.CT轴位平扫骨窗;C.CT矢状位重建软窗;D.CT矢状位重建骨窗
图1-33-2 腰椎MRI检查
A.T 2 WI 矢状位;B.T 1 WI矢状位;C.矢状位脂肪抑制增强扫描;D.轴位脂肪抑制增强扫描
行腰椎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肿瘤切除内固定术,病理: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镜下可见单一形态的大淋巴细胞弥漫性浸润,瘤细胞核呈圆形、有清楚的核仁,分裂象多见。
患者为中年男性,病程较长,症状相对较轻;病变主体位于L 5 椎体及附件,以椎体破坏为主,呈溶骨性骨质破坏,椎体后缘骨皮质破壳,椎管内可见软组织侵犯,软组织肿块密度较均匀;病变在T 1 WI呈均匀稍低信号,在T 2 WI呈欠均匀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实性成分均匀中等度强化;该例虽然发生于不典型部位,仍有较多征象符合典型淋巴瘤的生长特点。
神经鞘瘤58%位于髓外硬膜下,27%完全在硬膜外,15%同时位于硬膜外和硬膜下,表现为椎管内肿瘤通过椎间孔延伸至脊柱旁哑铃状肿物,椎体、附件骨质破坏,椎间孔增宽,增强扫描均匀明显强化或周边强化为特点。
脊柱孤立性浆细胞瘤罕见,好发年龄为40岁以上,以胸椎多见;多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伴轻度膨胀,周围可见少许增生、硬化,骨质破坏穿破骨皮质时呈断续状,类“花边征”;易侵及椎管沿脊膜生长压迫脊髓,形成“袖套征”,MRI增强扫描可有脊膜强化,类似“脊膜尾征”。
骨巨细胞瘤多发生在20~40岁中青年,多呈膨胀性改变,骨质破坏区内可见残存骨嵴样结构,椎旁可伴软组织肿块。但是骨巨细胞瘤易于出血囊变,故在MR图像上信号多不均匀,且实性成分在T 2 WI多呈等信号,实性成分增强扫描多为明显强化。从MR上的信号特点来看,本病例与骨巨细胞瘤不太相符。
多见于老年人,单发少见,多有原发肿瘤病史,影像学表现类似原发肿瘤。在CT上呈现侵蚀性骨质破坏,边界不清,周围多无硬化边,破坏区内罕见骨嵴影,多伴有椎旁软组织肿块;在MR上T 2 WI多为高信号。结合该患者的年龄及影像学表现,因此本例病变不太符合转移瘤的诊断。
发生于骨的恶性淋巴瘤较少,有原发与继发之分,原发骨的恶性淋巴瘤占原发恶性肿瘤3%~6%。淋巴瘤可以发生于全身任何骨骼,以股骨和骨盆最多(约占50%),发生于脊柱的少见。任何年龄均可发病,成年人多见,30岁以上占70%。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为(2~3)∶1。该例为年轻男性,符合淋巴瘤的发病特点,但单发于脊椎骨的溶骨性病变很多,增加了鉴别诊断的难度。
影像学上原发骨的淋巴瘤具有以下特征:弥漫性溶骨性破坏为主,具有沿髓腔蔓延生长的趋势,容易合并病理骨折;软组织肿块大而骨质破坏小,肿块常超出骨质破坏的范围;MRI呈中高T 2 信号,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缘于瘤细胞成分多而密集,细胞外水分少,对比剂扩散受限)也具有一定特征性。影像表现严重(破坏+肿块+骨折)而一般状况良好是该病的临床特征。92%原发骨的淋巴瘤是大B细胞性的非霍金淋巴瘤,切面出血坏死少,免疫组化LCA、L26和CD79a阳性。
该例虽然发生于不典型部位,仍有较多征象符合典型淋巴瘤的生长特点,如椎体弥漫性溶骨并蔓延至附件、病理骨折、超出骨范围的软组织肿块及MRI的强化征象等,有助于与其他单发脊柱的溶骨性病变的鉴别。
(案例提供:解放军第413医院 牛富业)
(点评专家:河南省人民医院 葛英辉)
[1]牛富业,马燕青,邹薇薇,等.脊柱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层瘤CT、MRI及病理表现.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5,21(2):154-158.
[2]郑红伟,杨瑞,刘继伟,等.骨原发性淋巴瘤的 CT、MRI表现及病理分析.中国 CT 和 MRI杂志,2015,13(9):13-16.
[3]Kwon J W,Chung H W,Cho E Y,etal.MRI fi ndings of giant celltumors of the spine.AJR,2007,189(1):246-250.
[4]贾宁阳,王俭,王晨光,等.脊柱孤立性浆细胞骨髓瘤的影像诊断.中华放射学杂志,2010,44(7):776-777.
[5]梁碧玲.骨与关节疾病影像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