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案例25

男性,36岁双下肢麻木无力1年余

病例介绍

患者,男,36岁。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麻木无力,以双侧小腿及双足明显,左侧为著,偶伴小腿后部活动后疼痛,疼痛间歇性发作,无明显放射痛,与劳累无明显关系,休息后不缓解。2个半月前患者出现行走不能,双下肢肌力明显减退,麻木无力进行性加重。双侧屈髋肌力2级,伸髋肌力1级,双侧伸膝、屈膝肌力1级,双侧足背伸跖屈及 趾背伸跖屈肌力0级,双侧膝腱反射及跟腱反射均未引出。

影像学检查

图1-25-1 腰椎X线检查

A.X线正位片;B.X线侧位片

图1-25-2 腰椎CT检查

A.CT轴位软组织窗;B.CT轴位骨窗;C.CT矢状位软组织窗;D.CT冠状位骨窗

图1-25-3 腰椎MRI检查

A.T 1 WI矢状位平扫;B.T 2 WI矢状位平扫;C.T 2 WI FS矢状位平扫;D.T 2 WI轴位平扫

诊断

手术病理为浆细胞肿瘤。CD79a(+),CD7(-),CD38(+),CD138(+),Kappa(小灶 +),Lambda(弥漫 +),Vim(+),CD56(+),CK(-),Ki-67 阳性率约 5%。

诊断要点

本病例临床特点为青年男性,慢性病程,逐渐加重。在腰椎X线和CT上以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为特点,表现为L 1 椎体及附件膨胀性骨质破坏,破坏区周围见硬化边和残留骨嵴,边缘局部骨壳不完整、连续性中断,但骨的轮廓基本存在。在MR上表现为L 1 椎体左侧部-椎弓根-横突、双侧椎板、棘突呈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破坏区左旁见软组织肿块,呈长T 1 略长T 2 压脂高信号,破坏区边缘不规则,破坏区肿块与邻近残留骨嵴交错呈“微脑征(mini brain sign)”。综合临床及影像特点,应考虑到孤立性浆细胞瘤。

鉴别诊断

1.脊柱结核

常累及邻近椎体及椎间盘,椎间隙变窄,并可见椎旁脓肿形成。与本例病变不符。

2.骨巨细胞瘤

脊柱骨巨细胞瘤CT表现多为溶骨性、膨胀性骨质破坏,边缘骨质无硬化,可见纤细骨嵴或皂泡状外观,易发生压缩;偏心生长,附件易受累。MR表现为膨胀性骨质破坏;因易出血坏死,信号较混杂;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化。

3.淋巴瘤

脊椎淋巴瘤骨皮质呈渗透性骨质破坏,多累及椎体,破坏区周围见软组织肿块,软组织肿块的范围往往大于骨质破坏范围。

专家点评

孤立性浆细胞瘤即单发骨髓瘤,仅占骨髓瘤总数的2%,为发生在骨组织的单一的浆细胞病灶。男∶女约为2∶1,发病年龄多为40~60岁左右。孤立性浆细胞瘤好发于含骨髓丰富的中轴骨,胸椎最多见,一般无特异性临床症状。X线及CT主要表现为椎体及附件松质骨内不同程度溶骨性骨质破坏,膨胀性生长,破坏区与邻近椎体正常骨质间见硬化边,骨的基本轮廓多较规则,具有“破而不烂”的特征。破坏区内常见残存骨嵴,可见不同程度的压缩性骨折。MR表现为T 1 WI呈稍低信号、等信号,T 2 WI呈等信号、稍高信号,STIR序列呈明显高信号。在MR上破坏区软组织肿块与周围残留骨嵴交错呈脑回样改变,呈孤立性浆细胞瘤特征性的“微脑征”。

本病例发生于青壮年男性,病情逐渐加重,出现脊髓受压症状。影像学表现为溶骨性、膨胀性骨质破坏,破坏区周围见骨质硬化边及软组织肿块,MRI上见“微脑征”。应高度怀疑孤立性浆细胞瘤。

(案例提供: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于俪媛 郝大鹏)
(点评专家: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徐文坚)

参考文献

[1]von der Hoeh,N.H.,et al.Total spondylectomy for solitary bone plasmacytoma of the lumbar spine in a young woman: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literature.Eur Spine J,2014,23(1):35-39

[2]Ferreira-Filho,L.A.,et al.Teaching neuroimages:“mini brain” sign:a radiologic marker for vertebral solitary plasmacytoma.Neurology,2014,82(23):e210-211

[3]J.S.Ross,K.R.Moore,L.M.Shah,et al.Diagnostic Imaging:Spine,2nd.AMIRSYS,2010. 6TU/G/JF8ZDTdFfb0q8J/3V9eL5jpb8WpwiaxP/NQhGmPJCUan5Z9tTT72uvCv6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