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案例6

女性,39岁鼻堵 2个月

病例介绍

患者女性,39岁。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鼻堵,为间断性,夜晚为著,无流涕、头痛、嗅觉减退。鼻内镜检查:鼻咽部可见一大小约3.0cm×2.2cm×2.8cm肿物,呈条索结节状。实验室检查无异常。

影像学检查

图1-6-1 鼻窦CT检查

A.CT轴位骨窗;B.CT矢状位骨窗;C.CT冠状位骨窗;D.CT轴位软组织窗

图1-6-2 鼻窦MRI检查

A.T 1 WI轴位平扫;B.T 2 WI轴位平扫;C.T 1 WI轴位增强;D.T 1 WI矢状位增强

诊断

术后病理为高分化软骨肉瘤(Ⅰ级)。CK(-),Vimentin(+),EMA(-),Ki-67(<1%),S-100(+)。

诊断要点

本例为中年女性患者,慢性病程。病变呈分叶状,内见多发颗粒状、结节状、片絮状钙化,周边见欠完整的骨性包壳,病变与斜坡及鼻中隔后部分界不清,斜坡骨质不完整,局部骨质破坏;T 1 WI呈不均匀低信号,T 2 WI呈高低混杂信号,增强扫描见周边及内部分隔的轻中度强化。根据病变内大量钙化及典型MR信号特点,首先应考虑软骨源性肿瘤;尽管病变边界相对较清,内部钙化较多,但局部骨质有破坏,提示病变为低度恶性软骨肉瘤。

鉴别诊断

1.脊索瘤

该病变发生于中线区,需要与脊索瘤进行鉴别。颅底脊索瘤大多数起源于中线区残存的脊索,累及枕骨斜坡为主,表现为溶骨性的骨质破坏,其内可见散在的斑片状钙化,但脊索瘤的钙化率明显低于软骨肉瘤,有研究认为脊索瘤动态增强扫描以缓慢持续强化为其特征性改变。但仍有部分脊索瘤(软骨样脊索瘤)与颅底软骨肉瘤通过影像学进行鉴别较为困难,最终需要通过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加以区别。

2.骨化性纤维瘤

该病变周围存在骨性包壳,需要与骨化性纤维瘤进行鉴别。但骨化性纤维瘤好发于下颌骨及鼻窦,骨壳下方常见环形低密度影,内部多呈磨玻璃密度,与本病例不符。

3.骨肉瘤

好发年龄为11~30岁,常位于长骨干骺端,颅底罕见,特征性表现为骨质破坏及软组织肿块,并伴有肿瘤骨形成及骨膜反应,与本病例不符。

4.转移瘤

常为中老年,有明确肿瘤病史,可有身体其他部位的转移灶,可表现为溶骨型、成骨型和混合型骨质破坏,需结合临床病史除外。

专家点评

颅底软骨肉瘤是一种起源于不成熟软骨细胞的恶性肿瘤,平均年龄为39岁,发病率无明显性别差异。颅底软骨肉瘤较少见,多起源于颅底骨缝连接处的软骨,如蝶岩、岩枕和蝶枕软骨结合处,尤其是鞍旁-蝶岩软骨结合处,有累及斜坡侧面,偏离中线生长的倾向。

颅底软骨肉瘤在光镜下按细胞形态学特征分为3种亚型:①高分化软骨肉瘤:又分为Ⅰ~Ⅲ级;②黏液样软骨肉瘤;③间叶性软骨肉瘤。其中高分化软骨肉瘤Ⅰ、Ⅱ级分化较好,恶性度低;高分化型Ⅲ级、黏液样及间叶性软骨肉瘤分化差,恶性度较高。临床上以高分化软骨肉瘤最为常见。

钙化是软骨源性肿瘤重要的影像学征象,形态不一,包括颗粒状、结节状及片絮状等。骨质破坏是颅底软骨肉瘤另一个重要征象,骨质破坏边界与病理类型密切相关,分化好者生长缓慢,边界清晰。软骨源性肿瘤也具有特征性MRI表现,T 1 WI多呈不均匀低信号,T 2 WI以高信号为主,增强扫描表现为周边及内部分隔强化,外观呈花环状或蜂窝状改变。

颅底软骨肉瘤主要与脊索瘤进行鉴别,后者好发于中线区,而前者多位于旁中线区,但有时二者影像学表现相近,特别是软骨瘤样脊索瘤与低度恶性的软骨肉瘤,鉴别诊断困难,需要通过免疫组化加以区别,脊索细胞具有某些软骨和上皮细胞的特性,对S-100蛋白、细胞角质蛋白(cytokeratin,CK)和上皮细胞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ce antigen,EMA)反应呈强阳性。

本例的主要影像学特点为内部多发形态不一的钙化成分,并且伴有骨质破坏,应考虑软骨源性肿瘤,又因病变边界较清,具有骨性包壳,提示分化程度较高。

(案例提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王潇)
(点评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杨本涛)

参考文献

[1]Murphey MD,Walker EA,Wilson AJ,et al.From the archives of the AFIP:imaging of primary chondrosarcoma:Radiologic-pathologic correlation.Radiographics,2003(5):1245-1278.

[2]朱嘉兴,王纾宜,王德辉.头颈部非典型软骨肿瘤Ⅰ级的临床和病理分析25例.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5(15):280-284.

[3]刘松龄.脊索瘤的病理和影像学表现.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01(24):224-227.

[4]Almefty K,Pravdenkova S,CoW BO,et al.Chordoma and chondrosarcoma:similar,but quite different,skull base tumors.Cancer,2007(110):2457-2467.

[5]曾莎莎,郭建东,张水兴.CT与MRI在颅底软骨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24):183-186. +seQ7THKGtPARJ4XP8g5TgmLAGl3WYI/MiGf6JOl0rMtr/qUqAcAn9qJmAwVwieV



案例7

男性,28岁,左眼视力下降8月余

病例介绍

患者,男,28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左眼视力下降8月余,近期感症状加重。查体示左眼视力下降,视野未受限;实验室检查无异常。

影像学检查

图1-7-1 眼眶CT检查

A.CT轴位软组织窗;B.CT轴位骨窗;C.CT矢状位骨窗

图1-7-2 头颅MRI检查

A.T 2 WI轴位平扫;B.T 1 WI轴位平扫;C.T 1 WI矢状位增强扫描;D.T 1 WI横断位增强扫描;E.T 1 WI冠状位增强扫描

诊断

手术病理为软骨肉瘤。大体所见:送检灰白灰褐碎组织,5.5cm×4cm×1cm,部分组织半透明、黏液样。光镜所见:镜检黏膜内见病变呈多灶状分布,未见明显境界,大部分区域为黏液样的背景,其间见星芒状细胞散在分布,细胞核圆形或不规则,核分裂不易见,部分区域为软骨组织,软骨细胞核稍大、红染,并可见双核细胞。免疫组化:CK(-)、EMA(-)、Vim(3+)、S100(3+)、MBP(-)、CD56(-)、CD99(-)、SMA(-)、Des(-)、Ki-67(+1%)、MoyD1(-)。

诊断要点

本病例的特点为年轻男性患者,以眼科症状为主。CT上表现为边缘清晰的分叶状膨胀性生长软组织肿块影,其内见点条状高密度影;MRI表现为明显长T 1 长T 2 信号影,边界尚可,增强扫描可见肿瘤以明显不均匀蜂房状强化为主。尽管鼻窦占位病种繁多,但本病例术前还是首先考虑为软骨来源肿瘤性占位,诊断为“软骨来源占位可能性大”。

鉴别诊断

1.慢性鼻窦炎

以上颌窦多见。影像学表现为窦壁黏膜增厚并软组织肿块形成,窦腔内可见液气平面形成,部分伴有沙粒状、斑片状、线状等钙化影,还可伴有骨质吸收、破坏及硬化,增强扫描可见肿块明显强化。

2.骨化性纤维瘤

颅底骨化性纤维瘤好发于青年,颌面骨多发,发生于骨髓腔,具有向骨及纤维组织双向发展的特点;CT上呈边缘清楚的骨质破坏,边缘有硬化,轻度膨胀,其内有骨化程度不一的不均匀高密度影、致密骨性间隔及低密度囊变区,可呈磨玻璃样高密度,蝶窦、筛窦可闭塞。

3.脊索瘤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发生于颅底者多在30~60岁。好发于中线区域,颅底脊索瘤好发于蝶骨、枕骨连接处,呈慢性侵袭性生长;MR表现为圆形或分叶状骨质破坏,T 1 WI呈不均匀低信号改变,T 2 WI类脑脊液样高信号改变,ADC值相对较低,增强扫描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CT表现为混杂密度或高密度,其内可见斑点状钙化影,周围骨质破坏。

4.内生软骨瘤

罕见于颅底,主要表现为球状或分叶状混杂软组织肿块,其内可见条状、结节状高密度钙化、骨化影,其内分隔呈明显高密度改变且边界清晰,MR表现为明显长T 1 长T 2 信号影,边界清晰,增强扫描可见瘤体呈边缘轻中度延迟强化。

专家点评

该病例最终病理诊断为“软骨肉瘤”。回顾本例临床与影像学表现,还是具备一定的提示软骨肉瘤诊断的要点,如病灶呈分叶状,骨质膨胀性改变,其内点条状钙化骨化影,MRI信号欠均匀,特别是T 2 WI高信号为黏液基质信号,增强后呈中度不均匀边缘强化,均为软骨肉瘤特点。但本病例的难点是容易判断组织来源,但定性难度较大,文献报道也十分少见,仅见个案报道。

软骨肉瘤是一种常见的恶性骨肿瘤,发病率仅次于多发性骨髓瘤和骨肉瘤,占原发性骨肿瘤的20%~27%,主要发生于30岁上下,常发生于髋关节或肩关节附近,但发生于颅底的软骨肉瘤罕见。颅底软骨肉瘤多起源于颅底骨缝连接处的软骨,如颅底蝶岩、岩枕和蝶枕软骨结合处,尤其是鞍区-蝶岩软骨移行处,有累及斜坡侧面、偏离中线生长的倾向。

颅底软骨肉瘤的典型CT表现平扫呈等或略低密度软组织肿块影,伴不同程度高密度钙化,增强扫描后可见非钙化区呈轻度或中度不均匀强化;相对CT而言,MRI对骨髓的信号改变更为敏感,对颅底骨质信号改变及毗邻解剖结构显示更为清晰,能更早并更清晰地显示病变的范围、瘤内信号特点,尤其是病变周围骨髓水肿及瘤内软骨基质的显示更具优势。

像本例这样发生于颅底的软骨肉瘤十分少见,需不断积累临床经验和鉴别诊断知识,才能提高对该类罕少见疾病的诊断水平。本例最终通过镜下病理证实为软骨肉瘤。

(案例提供: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李志)
(点评专家: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曾献军)

参考文献

[1]孟粹达,李琳,安立峰,等.蝶窦颅底软骨肉瘤二例.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2(47):155-156.

[2]赵江民,戴建平,尚京伟,等.颅底软骨瘤的CT与MRI表现.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2(13):200-203.

[3]曾莎莎,郭建东,张水兴.CT与MRI在颅底软骨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24):183-186.

[4]汪秀玲,胡春峰.颅底肿瘤的影像学诊断.医学影像学杂志,2004(14):799-802. ZGiHxiRHQicyrcpuaTjBr8dv91CuRcy5j2gxlZM2tNI+oXgpTVp7kvKBi8oSoBN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