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心搏骤停与心肺复苏的护理

一、心搏骤停概述

(一)心搏骤停的定义

心搏骤停是指患者的心脏正常或无重大病变的情况下,受到严重的打击,致使心脏突然停搏,有效泵血功能消失,引起全身严重缺氧、缺血。心搏骤停发生后,由于脑血源的突然中断,10秒左右患者即可出现意识丧失,如能及时救治可存活,否则将发生生物学死亡。

(二)类型

心搏骤停按其心电图类型可分为心室颤动、心室停顿、心电-机械分离、无脉搏性室动过速。

1.心室颤动 是指心室肌发生不规则的快速而不协调的颤动,心电图表现为QRS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颤动波,最为常见(77%~84%),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心肌炎,其心脏应激性好,复苏成功率高。

2.心室停顿 也称心室静止。是指心肌完全失去电活动能力,此时,心电图往往呈一条直线或偶有P波,较常见(16%~26%),多见于麻醉、手术意外和过敏性休克其心脏应激性降低,复苏成功率低。

3.心电-机械分离 又称“无脉搏性电活动”、“缓慢而无效心室自主节律”,是指心肌仍有生物电活动,但无有效的机械功能,断续出现慢而极微弱且不完整的收缩情况,心电图有间断出现宽而畸形、振幅较低的QRS波群,频率多在每分钟20~30次以下。极少见(5%~8%),常为末期心脏病,心泵衰竭,心脏应激性极差,复苏十分困难。

4.除以上3种类型外,部分患者还可出现无脉搏性室动过速。其中由室颤引起的最多,达到60%~80%。

(三)心搏骤停的病因

各器官系统的病变严重时均可发生心搏骤停,可分为心源性心搏骤停和非心源性心搏骤停两大类型,前者占绝大多数。

1.心源性心搏骤停

(1)冠状动脉疾病:主要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如心肌梗死及梗死后的心力衰竭、心脏破裂和心脏压塞等。

(2)严重心肌病变:如暴发型心肌炎等。

(3)原发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预缴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和房室传导阻滞等。

(4)大血管病变:如主动瘤破裂、主动脉夹层及先天性主动脉病等。

(5)瓣膜性心脏病:如主动脉狭窄及关闭不全、二尖瓣脱垂等。

(6)与呼吸系统相关的心血管突发事件:肺心病、肺动脉高压、肺动脉栓塞和肺梗死等。

(7)其他突发心血管事件:高血压性心脏病(常合并急性左心衰)、先天性心脏病、心肌桥、心脏肿瘤及其他不明原因。

2.非心源性心搏骤停
(1)各种原因所致严重缺氧:

窒息及急性呼吸道梗阻(如气管异物和喉痉挛等)、支气管哮喘和严重呼吸衰竭(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

(2)神经系统病变:

急性脑血管病(脑实质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形成和脑梗死等)、颅脑外伤、癫痫持续状态、脑炎和脑膜炎引起的脑疝及脑水肿。

(3)严重的休克及创伤:

尤其是多发伤并有严重失血性休克者。

(4)各种代谢紊乱:

如严重的酸中毒、高钾血病、低钾血症、低血镁及血钙异常,严重的低血糖和甲亢危象等。

(5)急性中毒:

一氧化碳、安眠药、灭鼠药、农药(如有机磷类)、亚硝酸盐、氧化物、毒品及其他化学物质中毒,以及毒蛇咬伤和毒草中毒等。

(6)药物过敏或中毒:

如青霉素过敏、毒麻药中毒,以及抗心律失常药物等导致的药源性心律失常等。

(7)医源性意外事件:

麻醉和手术(如硬膜外麻醉和全脊髓麻醉等)、血管介入性操作及其他医疗操作意外。

(8)各种意外事件:

如雷击、电击伤、溺水、窒息、自缢、高温或低温等。

二、心搏骤停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一)临床表现

心搏骤停后,血流运行立即停止,由于脑组织对缺氧最敏感,临床上以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的症状最为明显,具体表现为:意识突然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呼吸断续、呈叹息样,很快呼吸停止;瞳孔散大(心脏停搏后30秒开始);皮肤苍白或发绀;出现痉挛性强直。住院患者心搏骤停的前期病情观察:心源性心搏骤停的许多患者在发生心搏骤停前有数天或数周,甚至数月的前驱症状,如心绞痛、气急或心悸的加重,易于疲劳及其他非特异性的主诉。这些前驱症状并非心源性猝死所特有,而常见于任何心脏病发作之前。电解质紊乱患者,如高血钾,心电图可显示T波高尖,因此对于这类重病患者尤其要做好病情观察,定时巡视病房,如发现患者意识不清就应立即通知医生,并实行心肺复苏术,对于其他危重患者、手术后,脑血管意外(脑梗)也同样可能发生心搏骤停的情况,因此也要做好病情观察。

(二)诊断

最可靠而出现较早的临床征象是意识丧失伴大动脉搏动消失,临床上以测颈动脉为常用。这两个征象存在,心搏骤停的诊断即可成立,并应该立即进行急救。

三、心肺脑复苏

(一)概念
1.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简称CPR)

为了恢复一些疾病所导致心搏骤停后人体的正常功能所采取的一切措施,包括胸外心脏按压、开放气道和口对口人工呼吸。C(circulate,circulation)胸外心脏按压;B(breathe,breathing)人工呼吸;A(airway)开放气道或保持气道通畅。操作的顺序由2005版心肺复苏指南的A-B-C改为2010版心肺复苏指南的C-A-B。

2.心肺脑复苏

是指对心搏骤停患者采取的使其恢复自主循环和自主呼吸,并尽早加强大脑保护措施的紧急医疗救治措施。

(二)具体方法
1.呼叫

拍打肩膀或摇动双肩呼叫患者,无反应者可判断为意识丧失。

2.检查大动脉搏动

触摸颈动脉搏动准确,右手食指及中指并拢,沿患者的气管纵向滑行至喉结处,在旁开2~3cm处停顿触摸搏动。

3.安置患者的体位

去枕,平卧于硬板床或地板上,手放于身体两侧,头、颈、躯干呈一直线,解松衣领及裤带。

4.循环支持方法

除常规的胸外心脏按压外,还可以采用间歇腹部加压、主动加压减压CPR、背部心CPR等,通常手应放在胸骨下半部,简便的方法为两乳头间,以左手掌根部紧贴按压区,右手掌根重叠放在左手背上,使全部手指脱离胸壁,双臂应伸直,双肩在患者胸部正上方,垂直向下用力按压。按压要平稳,有规则,不能间断,不能冲击猛压,按压比与放松比为1∶1。对中等体重的成人下压深度为5cm,按压主要是通过增加胸廓内的压力以及直接压迫心脏产生血流,通过按压,可以为心脏和大脑提供血流以及氧气和能量,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钟,保证每次按压后胸部回弹,尽可能地减少按压的中断,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为30∶2。

5.呼吸支持方法

取出活动义齿,如有液体或固体物阻塞患者气道,可用手指清除。开放气道应采取仰头提颏方法:抢救者将一手掌小鱼际(小拇指侧)置于患者前额,下压使其头部后仰,另一手的食指和中指置于靠近颏部的下颌骨下方,将颏部向前抬起,帮助头部后仰,气道开放。在气道通畅的情况下,用放在患者额部手的拇指和食指将鼻孔紧闭,防止吹入的气体从鼻孔漏出,深吸气后紧贴患者口唇,口对口将气吹入2次,并同时观察患者胸廓起伏。

6.心电除颤

用较强的脉冲电流通过心脏来消除心律失常,使之恢复窦性心律的方法,称为电击除颤或电复律术。电极板放置:心尖部,左锁骨中线第5肋间。心底部,胸骨右缘2、3肋间。尽早除颤是最有效的复苏术,院外和院内研究的数据表明,如果双相波形电击的能量设定120~200J,第2次及后续的剂量应相当或提高,单向波360J。人体研究证明与3次电击方案相比,1次电击后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技术能够提高存活率。

7.给氧

早期高浓度给氧,以后可根据血气分析结果逐步将氧浓度降至40%~60%,还可根据患者情况进行人工气道建立,如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

8.药物应用

迅速建立至少两条静脉通路,以维持有效循环和使用各类抢救药物。常用复苏药物如下:

(1)肾上腺素:

为救治心搏骤停首选药物。主要效力为增加全身循环阻力,升高收缩压和舒张压,增加冠状动脉灌注和心脏血流量。0.5~1mg静脉推注。注射时密切观察血压和脉搏变化,以免引起血压骤升和心动过速。

(2)利多卡因:

心肺复苏时除肾上腺素外,利多卡因是最有效的药物之一。能抑制室性心律失常。是治疗和预防心室颤动的首选药物。0.05~0.1g静脉推注。使用过程中严密观察血压及心电图,防止过量中毒。

(3)碳酸氢钠:

纠正酸碱失衡。浓度为5%的碳酸氢钠125~250ml静脉滴注。必须保证充分的通气,在血气监测下使用更安全。

(4)阿托品:

提高窦房结和房室结的自律性和传导性,可以抑制腺体分泌有助于改善通气。0.5mg静脉推注。静脉注射时速度要慢,过量可出现中枢神经兴奋症状,重则转为抑制、昏迷、呼吸麻痹。

9.复苏有效指征

意识恢复;有自主呼吸;发绀消退;上肢收缩压大于60mmHg。

10.心肺复苏常见并发症及防治

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可出现一些并发症。因此,在心肺复苏过程中护理人员要认真观察、及早发现、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

(1)骨折:

在胸外按压时,用力过猛,按压姿势不正确,患者骨质脆弱,常易引起患者肋骨骨折和胸骨骨折,临床表现为骨折音、胸壁部分塌陷,异常活动,出现骨折应立即停止胸外按压,防止内脏及血管、神经损伤。

(2)气胸或血胸:

胸外按压时骨折端移位易刺破胸膜引起气胸刺破胸壁及肺的血管可引起血胸和血气胸,可根据骨折情况、胸部积气体征及胸腔穿刺进行判断。一旦确诊,应立即作相应的急救治疗。

(3)肝脾破裂:

胸外按压时,用力过猛,或胸廓下部肋骨骨折时可刺伤肝脾引起内脏大出血。主要根据体征及腹腔穿刺进行判断,一旦确诊,应立即作相应的急救治疗。

(4)心脏压塞:

按压时由于钝力引起的心肌挫伤、心脏破裂、冠状动脉血管损伤等均可导致心包内积血。当压力升高到一定程度,便可引起心脏压塞,主要根据体征及心包穿刺进行判断,一旦确诊,应立即作相应的处理。

(5)充气性胃扩张:

在人工呼吸时气量过大或时间过长可引起,表现为CPR中发现腹部逐渐隆起。出现此情况应尽早行气管插管,也可放置胃管减轻压力。

(6)误吸:

常见于饱胃患者发生心搏骤停进行CPR时,胃内容物经食道反流而引起误吸。表现为动脉血氧分压降低,两肺呼吸音减低,并有湿啰音。证实误吸应加强呼吸道管理,并给予抗生素预防。

四、复苏后的进一步治疗与护理

(一)原则

1.复苏后的患者密切临床监测48~72小时,并针对引起心搏骤停的原发病因处理。

2.维持有效的循环和呼吸功能,预防心搏骤停的复发。

3.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预防脑水肿和急性肾衰竭。

4.预防及治疗继发性感染。

(二)治疗

防止脑缺氧和脑水肿。心搏骤停能否复苏成功,关键取决于中枢神经系统皮层功能是否恢复,因此脑复苏是心肺复苏最后成功的关键。具体措施如下:

(1)降温:

降低体温可预防脑水肿,宜尽早实施,以头部降温为主,一般应降至32℃为宜。可用冰帽、冰罩或加用冬眠药物。

(2)脱水:

应用渗透性利尿剂,减轻脑组织水肿和降低颅内压,有助于大脑功能恢复。可选用甘露醇、山梨醇或尿素。亦可联合应用呋塞米、25%白蛋白或地塞米松,脱水治疗时,应防止过度脱水,以免血容量不足导致血压不稳定。

(3)高压氧治疗,防止抽搐:

通过增加血氧含量,提高脑组织氧分压,改善脑缺氧,降低颅内压。

(4)促进早期脑血流灌注:

抗凝以疏通微循环,用钙拮抗剂解除脑血管痉挛。防治急性肾衰竭,心肺复苏后应注意维持有效的心脏和循环功能,避免使用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监测记录尿量,如心功能和血压正常,但每小时尿量少于30ml,除外血容量不足所致,可试用呋塞米40~100mg静脉注射。如注射后仍无尿或少尿,则提示急性肾衰竭,应按急性肾衰给予处理。

(三)护理要点

例如:一位支气管扩张伴咯血的男性患者,40岁,由于突然大咯血,一次咯血量超过300ml,引起呼吸道阻塞,出现窒息,继而心搏骤停,经过积极抢救后,患者恢复心跳及神志,针对此患者的主要护理如下。

1.物理环境

(1)患者置于抢救室或单人病房,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注意保暖。

(2)病室光线充足,但避免阳光直射眼睛。

(3)病室温湿度适宜:温度为18~22℃,病室相对湿度以50%~60%为宜。

(4)保持安静、整洁:白天病区较理想的声音强度应维持在35~40分贝。

2.抢救车、呼吸机、吸引器、除颤器等抢救器械及用品功能完好。呈备用状态,随时投入使用。

3.根据医嘱正确、及时给药,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该患者使用垂体后叶素进行止血治疗,注意用药后患者是否有头痛、腹痛、血压升高等副作用。

4.一般情况观察。每30~60分钟巡视一次,并做好记录。

(1)意识:神志已转清的患者突然出现意识不清,要引起重视,提示病情突变。

(2)皮肤:面色、口唇及甲床出现青紫提示缺氧及末梢循环差,皮肤湿冷多见休克。

(3)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灵敏,如有异常应立即通知医生。

5.使用心电监护仪,做好生命体征的观察。每30~60分钟观察一次,并做好记录。

(1)体温:每4小时测体温一次,体温突然升高提示患者发生急性感染;体温低于35℃提示患者出现休克;持续高热、超高热(体温≥40℃)提示病情严重。

(2)心率及心律:心率每分钟低于60次或高于140次;心律不齐均易再次出现心搏骤停或心功能不全,应立即通知医生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3)呼吸:插管拔除后应注意呼吸的频率、节律、深浅度、音响等的变化,如出现呼吸频率每分钟低于8次或高于40次,以及潮式呼吸、间停呼吸等均表示病情有变化。

(4)血压:应注意监测收缩压、舒张压、脉压的变化,血压维持在(80~90)/(50~60)mmHg,若测不到应立即告知医生。

(5)血氧饱和度:持续低于80%,提示缺氧应立即查动脉血气,并根据报告进行相关处理。

6.做好导管护理。保持清洁、畅通,观察记录好插入的深度,并妥善固定,松紧适宜,防止扭曲、受压、脱落。

(1)静脉输液管:保持静脉通路的通畅,必要时留置周围静脉管或深静脉管,定时观察输液局部皮肤的情况,如有肿胀、疼痛、外渗要及时更换。

(2)气管插管:做好气道湿化,定时吸痰,注意无菌操作。记录痰液色、质、量,如吸出大量鲜红色液体提示有活动性出血应立即通知医生。

(3)胃管:注入流质前应先检查是否在胃内,确定后再操作,操作后观察是否有腹痛腹胀等不适并做好记录。

(4)导尿管:为便于更精准的观察尿液的颜色和量而留置,要做好记录。

7.做好基础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1)口腔护理:清除口腔内的积血,保持患者口腔清洁,每日口腔护理2~3次,可预防口腔疾病,但注意勿将气管插管深浅度变更,护理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如有异常,立即停止并通知医生。

(2)会阴护理:保持患者会阴清洁,每日会阴护理2次,可预防尿路感染,注意无菌操作。

(3)皮肤护理:病情稳定,咯血止后可定时协助患者翻身、擦洗、按摩,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保持床单平整,避免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必要时给予气垫床,预防发生压疮。

8.正确记录好24小时出入量。

9.心理护理。定时巡视病房,关心、理解、同情、尊重患者,适当利用语言及非语言的功能,消除不良因素的影响,并鼓励家属陪伴,使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和护理,尽快恢复健康。

(葛吉徽)

参考文献

1.Field JM,Hazinski MF,Sayre MR,et al.Part 1:executive summary:2010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 Science.Circulation,2010,122(18 Suppl 3):S640-S656.

2.李春盛.急诊医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20-121.

3.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重症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45.

4.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88-89.

5.许健瑞,赵亚珍,蔡岳华.急诊护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23.

6.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指导编写专家委员会.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用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03-175. ErV3MD+An+6cFvRG/i7x5goluHu7NYL9NOqL25a34c9YDNy6tW9z95UbIA5bQQU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