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人格面具的种类

为了便于研究,有必要对人格面具进行分类。人格面具可以按适用场合的不同而分为公开面具和隐私面具;按人格面具本身的复杂程度而分为人物面具、角色面具、原型面具;按人格面具是否正常而分为正常面具和病态面具;按年龄不同可分为儿童面具和成人面具;按性别不同可分为男人面具和女人面具;按人格面具的形成方式和作用的不同可分为主体面具和客体面具;按面具是否常用可分为主导面具和非主导面具。

1.公开面具和隐私面具

人格面具可以按适用场合的不同而分为公开面具和隐私面具。具体地,公开或隐私面具又分为外交面具、职业面具、社交面具、朋友面具、家庭面具、夫妻面具和独处面具。

外交面具适用于非常正式的外交场合和外事活动,以及谈判、调解等。它有非常严格的行为规范,不能马虎,不能感情用事。

职业面具是工作情境中的人格面具。如果一个人的职业是国家干部、军人、警察、外交官、谈判专家或间谍,那他的外交面具和职业面具就没有区别了;而对于其他人来说,外交面具和职业面具是有明显区别的。外交面具比职业面具更正式、更隆重、更庄严、更刻板、更仪式化。当然,职业面具本身也存在着正式程度的差别。例如,公务员面具相对正式一些,服务员面具随意一些,社区工作人员面具就更随意了。

社交面具是指人在社交场合和社会活动中所使用的人格面具。如果一个人的职业是“社会工作者”,那他的社交面具就是职业面具;对于其他人来说,社交面具比职业面具要随意一些,但仍需要注意自我形象。

朋友面具就是和朋友在一起时所使用的人格面具,比社交面具更加随意。有的人认为,和朋友一起是最轻松的,比在家人面前更加放得开。有些话不能跟家人和配偶说,却可以在朋友面前畅所欲言。

家庭面具就是和家人,尤其是父母、兄弟姐妹以及子女在一起时所使用的人格面具。夫妻面具是家庭面具的组成部分,但与其他家庭面具有明显的区别。因为涉及性,所以更加隐秘,更加亲密。

独处面具就是一个人独处时所使用的人格面具,因为没有别人,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有些孩子气的行为都会表现出来。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最放得开,所以许多人把独处面具理解为“真我”,或者“真面目”。其实,独处面具顶多只能算是一个人的“儿童我”,绝非成年期的真我。儒家讲“慎独”,说明独处的时候仍然要遵守某些社会规范。需要注意的是,有的人没有独处面具,因为他无法独处。一旦独处就会浑身不自在,必须随时都有别人陪伴。这也说明,独处面具不等于真我。

2.人物面具、角色面具和原型面具

按人格面具本身的复杂程度可分为人物面具、角色面具和原型面具。

人物面具对应于某个具体的人,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如父母、兄弟姐妹。也可以是从没见过面的人,如秦始皇、韩信。甚至可以是根本不存在的人,如贾宝玉、李云龙,或者是“卡通人物”,如机器猫、喜羊羊。这些人物本身就有许多人格面具,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表现,所以人物面具是不纯净的,属于复合面具或组合面具,可以再分为更单纯的角色面具或原型面具。换句话说,人物面具是角色面具和原型面具的组合。

相对来说,角色面具要纯粹一些,它与角色相对应,只适用于特定的场合。角色面具一般分为职业面具、家庭面具和社会面具。职业面具就是与职业或工作相对应的人格面具,适用于工作场合,例如教师面具、医生面具、警察面具等。家庭面具就是在家里使用的人格面具,例如父亲面具、母亲面具、儿子面具、女儿面具、丈夫面具、妻子面具等。社会面具是指除职业面具和家庭面具之外的角色面具,例如顾客面具、朋友面具、英雄面具、小偷面具等。

原型面具是更纯粹的人格面具。一个原型面具只有一种功能,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功能。不同的原型面具互相组合而产生角色面具和人物面具。

弗洛伊德认为,父亲、母亲、孩子是最基本的社会角色。三者构成最基本的社会结构(即核心家庭),其他社会结构和组织都是它的翻版。例如一个单位里有正副领导和一群员工,最小的组织也有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和普通成员。所以,可以把父亲面具、母亲面具和孩子面具列为原型面具。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父亲、母亲与现实生活中的父亲、母亲有很大的区别,它们是抽象的。父亲面具的特点是疏离、独立、放任、信任、责任,母亲面具的特点是亲密、依赖、管束、干涉、控制。在行为塑造方面,父亲面具倾向于惩罚和止恶,母亲面具倾向于奖励和扬善。父亲面具内化而形成良心,母亲面具内化而形成自我理想,两者共同构成超我。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梅兰妮·克莱因(Melanie Klein)认为,最基本的社会角色不是父亲、母亲、孩子,而是好父母、坏父母、好孩子、坏孩子。好父母分两种:爱心大使和明君。爱心大使会给孩子无条件的爱,也就是说爱心大使既鼓励善,也鼓励恶,所以孩子不管做什么,他都会支持。在别人看来,爱心大使扬善扬恶。爱心大使和明君都是好父母,区别在于,前者是无条件的、扬善扬恶的;后者是有原则的、惩恶扬善。坏父母也分两种:恶魔和昏君。恶魔是不管孩子做什么,或者什么也不做,他都予以打击。也就是说恶魔既打击善,也打击恶,惩善惩恶。恶魔和昏君都是坏父母,区别在于,前者全部打击、惩善惩恶;后者是非颠倒、惩善扬恶。

相应地,好孩子也有两种:幸运儿和讨好者。幸运儿趋善又趋恶,讨好者趋善避恶。幸运儿自我感觉好,讨好者希望别人说他好。坏孩子也有两种:苦命人和叛逆者。苦命人避善避恶,叛逆者趋恶避善。苦命人自我感觉不好,叛逆者希望别人说他不好。具体地,苦命人又可分成两种:一种叫“弃婴”,主要是缺爱;一种叫“受害者”,主要是受到“虐待”。两者都有办法自保,例如讨好,或者反抗。一般说来,弃婴比较倾向于讨好,受害者比较倾向于反抗,这样就派生出“讨好者面具”和“叛逆者面具”。如果讨好和反抗成功了,则会进一步派生出“幸运儿面具”。

3.正常面具和病态面具

从临床角度考虑,可以把具有精神病或神经症等病理特征的人格面具列为病态面具。病态面具分为类精神病面具、类神经症面具、类人格障碍面具、类性变态面具等。

类精神病面具包括单纯型面具、青春型面具、偏执型面具、紧张型面具、躁狂面具、抑郁面具等。

类神经症面具包括焦虑面具、恐惧面具、强迫面具、躯体化面具、神经衰弱面具等。

类人格障碍面具包括分裂面具、偏执面具、回避面具、依赖面具、强迫面具、自恋面具、表演面具、反社会面具、边缘面具、被动攻击面具等。

类性变态面具包括易性癖面具、同性恋面具、恋物癖面具、施虐狂面具、受虐狂面具、窥视癖面具、暴露癖面具等。

4.儿童面具和成人面具

按年龄的不同,可以把人格面具分为儿童面具和成人面具。还可以把儿童面具进一步分为婴儿面具、幼儿面具、儿童面具(学龄期)、青少年面具;成人面具也可以进一步分为青年面具、中年面具、老年面具。

儿童面具的特点是天真无邪、童言无忌、自我中心、情绪化、人际界限不清、“黑白分明”(把人分为好人和坏人,也就是理想化和妖魔化)。成人面具的特点是节制、理智、客观、中立、人际界线清楚。因此,成人面具适合在公开场合使用,儿童面具不适合在公开场合使用。

按精神分析的观点,儿童面具就是病态面具,儿童面具和病态面具之间具有对应关系。例如,婴儿面具对应类精神病面具,刚出生的婴儿都是精神病;幼儿面具对应于人格障碍面具,学龄期都变成了人格障碍;青少年面具对应于类神经症面具,青春期变成了神经症;到了成年期才都变成正常人。这意味着,心理障碍是儿童面具跑到前台控制了整个人格的结果。

5.男人面具和女人面具

按性别的不同,可以把人格面具分为男人面具和女人面具。每个男人都有女人面具(荣格称之为“阿尼玛”),每个女人都有男人面具(荣格称之为“阿尼姆斯”)。男人面具和女人面具通常由父亲面具和母亲面具演变而来。一个人的“性度”是由男人面具和女人面具的比例决定的,男人面具越多越“男性化”,女人面具越多越“女性化”,两者一样多就是“中性化”。

对于男人来说,男人面具是外显面具, 女人面具是内隐面具。女人面具除了平衡性度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就是“择偶标准”。他会以内在的女人(女人面具)为标准选择对象。 对于女人来说,女人面具是外显面具,男人面具是内隐面具和择偶标准。

6.主体面具和客体面具

按人格面具的形成方式和作用的不同,可以分为主体面具和客体面具。

主体面具是通过实践或身体力行而形成的,是个体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自己的言谈举止和思想感情的内化。例如,一名服务员,在学习和工作中渐渐形成服务员面具。这个服务员面具就是他的职业面具,到了上班时间就会自动戴上这个人格面具。

客体面具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言谈举止而获得的,是互动对象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内化,是用在别人身上以便识别、评估和预测别人的行为。例如,某人的上司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有非常突出的心理特征和生活习惯。在与上司的接触中,当事人形成了“上司面具”。有了这个人格面具,就能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轻而易举地把上司识别出来,并且能够预测上司在什么情况下会有什么表现。

7.主导面具与非主导面具

每个人都有许多面具,有些经常用,有些很少用,经常用的就是主导面具。一个人的人格主要是由主导面具所决定的,所谓“真我”,也就是主导面具。主导面具可以只有一个,也可以有好几个。

从某种意义上讲,主导面具等于面具错用。因为成为主导面具,就意味着这个面具已经超出了适用范围,侵入了其他面具的领地,在本来应该选用其他面具的场合依然使用了这个面具。但是,如果别人不在意,不伤害别人,没有导致人际冲突,错用一下也无妨。 ntr8OTJAr3yMzFTZU+fo2GikR/iUD/ty5F7PL7mRXHuxTFDrWZDghch08DdwDpy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