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瑜伽经》综述

在这里,我将《瑜伽经》的195句经文分成35组,简单地加以叙述,列出经文涵盖的话题,便于读者从总体上进行把握。

第一篇 《三摩地篇》(专注):瑜伽及其目标

什么是瑜伽?(1.1-1.4)

这些经文将瑜伽描述为自我觉悟,即自我或灵魂安住于其真实本性——纯意识。这是通过永久止息心域(chitta) 的各种思想模式 达成的。在达成这种状态之前,灵魂认为并感到它自己无异于这些思想模式。

痛苦的和无痛苦的思想模式(1.5-1.11)

这些经文将五种思想模式描述为痛苦的和无痛苦的。它们是:正知(Pramāṇa)、谬误(Viparyaya)、想象/分别知(Vikalpa)、睡眠(Nidrā)和记忆(Smṛti)。

修习与不执(1.12-1.16)

这些经文将平定心意和止息思想模式描述为修习与不执。在此,帕坦伽利阐释了达到修习与不执的高级状态和更高状态的方法。

有想三摩地的类型(1.17-1.18)

在这些经文中,帕坦伽利首先描述三摩地的初级类型——有想三摩地,以及积极地做点什么的四种方法;接着,他解释另一种(三摩地),是通过停止念头之链达到的。

努力和委身(1.19-1.22)

在此,帕坦伽利描述了无须费力(归因于前世生活中的修习)就进入三摩地的瑜伽师。然后,他为其他人阐明了有助于达到三摩地状态的努力和因素——信(信仰)、力(能量)、念(记念三摩地)、定(专注)、慧(分辨智)。他进一步说明,渴望和手段(弱的、中等的或强的)加速三摩地的达成。

直线道路“Om̐ ”(1.23-1.29)

在这些经文中,帕坦伽利描述了另一种自我觉悟的方法——顺从神的意志。他描述了什么是神,神何以不同于凡人的灵魂,神显现为声音,如何顺从神。采用这种方法会得到什么,经文中也有所讨论。

他将神描述为一种特殊的意识(普鲁沙·维舍沙),即至上力量,他高高在上,永远不受痛苦、业、业报、潜在业力(karmāśaya,尚未产生结果的业)的影响(而这些网罗凡人的灵魂)。自在天(神)不受时间的束缚,是全知的,比所有的古鲁都更加伟大和古老。神显现为声音,他的言说方式(语言)是“Om̐ ”之音(Praṇava)。人应怀想他的特性,并念诵“Om̐ ”。这启动高级意识的能量之流,并移除自我觉悟之路上的障碍。

障碍及其消除(1.30-1.32)

在此,帕坦伽利描述了自我觉悟之路上的九种障碍,以及伴随着这些障碍的四大问题。随后,他指明了适切地记念神的道路——对神心注一处。

他将九种障碍描述为:疾病,精神怠惰或消沉,怀疑或不确定,对三摩地缺乏动机,身体懒散,没有成功地控制世俗欲望,对达到某种特定灵性状态的错误认识,没有成功地达到接下来的三摩地状态,不能稳定地保持达到过的层次(退转)。从这些障碍中出现四大问题:精神或身体的不适(dukkh),悲伤或痛苦(daurmanasya),不安或身体疼痛(aṅga-mejayatva),呼吸不匀。

稳定和净化心意(1.33-1.39)

在此,帕坦伽利指出了心注一处的初级目标:友爱、同情和愉悦的情感。他还说,应该避免负面情感,不应把负面情感作为心注一处的焦点。这造就一颗快乐的心(以及一个快乐的社会)。

快乐的心倾向于追求更高的目标,因而,他接着描述了六种前进方法,它们是:专注于呼气和屏息;专注于感官经验的过程;专注于内在之光;冥想摆脱了欲望的觉悟者;冥想由睡眠或梦而来的认识;那些做不到前五者的人,可冥想任何令人愉悦的东西。

稳定心意的结果(1.40-1.51)

这些经文描述上一部分讨论的修习之结果,并进一步表明达到自我觉悟、独存、解脱或涅槃的途径。

瑜伽师的心意完全得到控制,变得稳定,能够无碍地专注于各种对象——从原子到无限者。于是,思想过程得到进一步的控制,心意变得纯净,能够专注于目击者(自我)、目击过程或目击对象;无论专注于什么——自我、过程还是对象,修习者都能获得其能力。

接下来获得的是这样的能力:清晰地识别和专注于一个语词(一个名),它的关联对象,以及该对象的深层实相(这产生对该对象之潜能的真知)。

于是,记忆得到净化,瑜伽师甚至不再关注他自己的(身体上的)自我,他不再基于过去的经验想当然地看待事物,因而能够如其所是地理解事物。

同样,通过有寻三摩地和无寻三摩钵底,瑜伽师征服精微对象(直到征服未显的原质),达到无想三摩地状态,在此状态中,只有对象世界的种子留存。

那时,意识波动止息,灵性喜乐产生,终极智慧(ṛtambhara Prajña)状态达成,再也没有什么尚待认识。

这种智慧高于并异于通过世俗推论获得的知识,它穿透推论和见证无法抵达之处。这种智慧的印记阻断世俗推论形成的印记。

当弃绝一切,包括弃绝这种智慧,无种三摩地——瑜伽的状态显现。瑜伽师脱离世俗的束缚,认识自我,并与无尽的意识能量融合。

第二篇 《修习篇》(方法):瑜伽及其修习

帕坦伽利深知“利益”是众生的首要动因,所以,他以描述瑜伽修习的利益开始本篇,这些利益是:减少生活中的痛苦,超越生死轮回。

减少粗糙的痛苦(2.1-2.9)

在这些经文中,帕坦伽利将五种基本痛苦描述为:无明、我见、执着、厌恶、贪生怕死。其他所有痛苦皆来自这五苦。在这五苦中,其余四苦从第一苦——无明中产生。无明就是将自我与非我关联,我见、执着、厌恶和贪生怕死都源于无明。

处理精微的念头(2.10-2.11)

在这些经文中,帕坦伽利说明,这些痛苦可以减弱。他进一步说明了减弱痛苦的原因和方法。

打破业的联盟(2.12-2.25)

在这些经文中,帕坦伽利说,业是生活(可见的此世生活和通常无法看见的彼世生活)的各种悲伤背后的原因。业迫使存在者在不同的境遇和物种之中流转,并承受好的、坏的经历。智者明白,从长远来看,好的经历也终究会产生悲伤,因此,他劝告存在者,必须试图消除悲伤,这可以通过消除悲伤的根本原因——将纯意识(自我)混同为物质——来达到。

遵循八支的理由(2.26-2.29)

为了消除悲伤,在这些经文中,帕坦伽利告诉我们,应该消除悲伤的根本原因。这可以通过修习瑜伽八支来做到。瑜伽八支为:禁制、劝制、体式、调息、制感、专注、冥想和三摩地。

第一支和第二支:制戒、内制或制戒和内制(2.30-2.34)

在这些经文中,帕坦伽利描述了行为规范,即禁制和劝制,以及它们各自的五个分支。他说明了如何对付倾向于反对良善行为的念头——反向形成。

禁制和劝制的益处(2.35-2.45)

在这些经文中,帕坦伽利描述了追求者在生活中完全接受这些规则的益处。它们直接导向三摩地的状态。

第三支:体式(2.46-2.48)

在这些经文中,帕坦伽利描述了八支的第三支体式,应该如何练习体式,以及体式通往何处。

第四支:调息(2.49-2.53)

在这些经文中,帕坦伽利描述了八支的第四支调息,应该如何练习调息,以及调息带来什么——追求者能够进入三摩地,遮蔽自明之光的面纱被移除。

第五支:制感(2.54-2.55)

在这些经文中,帕坦伽利描述了八支的第五支制感,它的方法,以及它的结果——完全控制心意,并由此完全控制感官。

第三篇 《力量篇》(经验):超自然力

第六、第七和第八支:专注、冥想和三摩地(3.1-3.3)

在这些经文中,帕坦伽利描述瑜伽八支的第六支到第八支:专注、冥想和三摩地。

专念是更精巧的方法(3.4-3.6)

在这些经文中,帕坦伽利将最后三支合称为专念;他说明了专念会带来什么——终极知识的显现,以及怎样进行这种修习。

内在的被看作外在的(3.7-3.8)

在这些经文中,帕坦伽利说明,这三支或三种状态与前五支相比是精微的和内在的,但它们与无种三摩地相比仍是外在的。

目击精微的转变(3.9-3.16)

在这些经文中,帕坦伽利谈论追求者的内在领域中所发生的精微的转变。

专念带来的经验(3.17-3.37)

在这些经文中,帕坦伽利说明了将专念运用于各种内部和外部事物的结果。这些结果包括知晓身体的构成、知晓星星的位置、隐身、飘浮(对抗重力),以及化出另一个身体或心意。

这些经验能做什么(3.38)

在本节经文中,帕坦伽利说明,一个存在者甚至可以进入他者的身体。

专念带来的更多经验(3.39-3.49)

在这些经文中,帕坦伽利描述了将专念运用于宇宙的五大构成元素,以及由此带来的结果——控制特定的元素,而且不受其伤害。

弃绝带来解脱(3.50-3.52)

在这些经文中,帕坦伽利说,追求者应当弃绝修习所带来的这些力量的吸引或对宇宙的认识,而这种弃绝将会产生真知——自我知识。

通过专念达到独存(3.53-3.55)

在这些经文中,帕坦伽利说明了通过专念达到独存的最后几个阶段,但很简短。为了详述,他开始了下一篇。

第四篇 《独存篇》(绝对自由):解脱

获得超自然经验的方法(4.1-4.3)

在这些经文中,帕坦伽利说明,超常力量,即在人们中间很少见到或听闻的力量,可以通过出生、服药、念诵曼陀罗、苦行和三摩地获得。他进一步说明,通过从宇宙中吸引某个身体的分子,(对解脱的)追求者也可以变成其他物种。这样做是为了满足普遍的因果律的条件——承受宿业的结果。

对心意的高级使用(4.4-4.6)

在这些经文中,帕坦伽利描述了另一种心意的创造、目的和构成。

行动和潜意识印象(4.7-4.12)

在这些经文中,帕坦伽利说明了业及其结果的循环。

三德以及心意对客体的观察(4.13-4.17)

帕坦伽利在这些经文中描述了构成这个宇宙的三德,以及它们的形式和功能。

心意的觉悟(4.18-4.21)

在这些经文中,帕坦伽利说明,自我从本质上说始终是全知的;他告诉我们,为了达到那种认识状态,我们应该做什么。

心,觉和解脱(4.22-4.26)

在这些经文中,帕坦伽利描述了心域(心)的构成、功能和存在目的。他说,觉的过程是认识到心与自我并不同一。确知这一点,追求者的“我”便消失了。

断除无明和永远觉悟(4.27-4.30)

在这些经文中,帕坦伽利描述了摆脱精微印象的捆绑和业的束缚的过程。

可知的变得微不足道,解脱之后三德不复存在(4.31-4.34)

在这些经文中,帕坦伽利详细说明了解脱的最终过程,即通过消除物质的存在之因来达到自我觉悟。最终状态是安住于自我,而自我以意识——能量本身的形式独存。这便是圆满。 6FkjO2oCQr+BfsKVYndSeQQW0TvS/ebwNm3gnFI7bxWZg12flraydlelsiN4y6J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