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你真的能分清
爱情、亲情和友情吗

爱情和友情真的好分吗

大部分人认为自己可以轻易地区分爱情和友情—自己还能不知道自己所处的状态?真实状况还真不一定。

当爱情和友情状态很明显的时候,例如一个异性恋者面对着异性的恋人和同性的友人,几乎每个人都能区分出自己对对方是什么情感。如果一个异性恋者面对的是异性的友人呢?这时候就不那么容易了。

人类的感情很复杂,尤其当有机会同时并存多种感情的时候,就显得更为复杂。人的大脑并非时刻都保持客观理性,所以经常会被自己的某种目的驱使而对事物做出有偏向性的解释,且常常会将这种偏向合理化,这就容易造成不客观,而这种“不客观”或许自己都意识不到。

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有人问:男女之间有没有纯友谊?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特别简单,就看男女之间有没有产生荷尔蒙的土壤。如果没有,例如一个小男孩跟老婆婆之间建立了友谊,那就是纯友谊;如果有,两个人就有发生超友谊两性亲密关系的可能性,那么不管当事人如何辩解,都无法确定友情里有没有爱情的成分。

爱情和友情在感受上都表现为一种“想跟对方在一起”的感觉,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行为,爱情有属于爱情的想做的特定行为,友情有属于友情的想做的特定行为。

这里的重点是“想”,而不是“做”。例如,你想跟某个以“友情”模式相处着的异性朋友发生与爱情相关的两性亲密行为,哪怕只是想想,爱情的成分也在。之所以平时表现为友情,可能是担心表达了以后被拒绝,也可能是担心会有不好的结果,甚至可能是迫于社会压力等,但这种外在表现形式并不能用来区分感受的种类。

因此,当你判断对对方是什么感觉的时候,只要诚实地从“我想跟对方一起干些什么”来判断,就能清楚地知道你们之间到底是友情、爱情,还是两者皆有。

相处久了,爱情会变成亲情吗

友情和爱情是从“想”的内容上来区分的,爱情和亲情之间也是如此,重点是你想跟对方做什么。

有人说,相处久了,爱情就成了亲情。

如果你是一个爱独立思考的人,就会发现这完全没有道理。爱情和亲情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体验,之所以说“相处久了,爱情成了亲情”,通常是由于经历了长时间“对爱情不友好”的过程,导致爱情消失,而长时间固定配合的生活习性又导致彼此分开会感觉不舒适,从而产生了所谓的亲情感受。这是一个“你来我走”的过程,并不是转换。

大家喜欢接受“爱情久了就会成为亲情”的说法,是因为能长时间经营好爱情的人凤毛麟角,而做不好的人占绝大多数,于是这种“能够推卸做不好的责任”的说法就容易在大多数人那里流行起来。

而仅有极少数真正的思考者才会明白,爱情就是爱情,亲情就是亲情。我们通常说的配偶之间的亲情,指代的往往是“谁也离不开谁,但就像左手握右手一样,没有了心动的感觉”的状态,这恰恰是典型的搞砸了的爱情。

爱情是一系列特定企图引发的肾上腺素飙升的感觉,没了特定的企图自然就是没了爱情。长时间固定模式的习惯更容易产生类似亲情的感受,所以,是不是产生亲情也不错?不,配偶间的亲情在感受的“总刺激强度”上是比爱情要低一级的,它更多时候是一种对对方能保持固定友好的合作习惯的期待,产生的幸福感并不多。

爱情很脆弱,一不小心就会“丢”,而丢了之后,因为先前相处时不怎么愉快的、感觉平淡的记忆会一直跟着你,所以爱情也就不容易再找回来。想要让爱情属性尽量不消失或消失得慢一点,我可以给你4条小建议:

1.减少生理上的接触频率,尤其是特别亲密的动作的频率性吸引力是异性之间最重要的吸引力之一,所谓的一见钟情,很多时候都源于性吸引力,这也是“爱情企图”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但性吸引力会随着接触频率的提升而消退,所谓“左手握右手”,其实就是习惯,习惯本身不会产生幸福感,也不会让人产生期待感。很多人会在短时间内不断追求更亲密的接触来满足内心的期待,可这同时是一个提前耗尽长期性吸引力的过程,前面得到的满足越多,后面无感的日子就越长。

2.增加自身的社会吸引力

当我们谈到对某人有“企图”的时候,我们指的往往是一个“企图整体”,这里既包含了这个人的性吸引力,又包含了财富、地位方面的社会吸引力。如果说性吸引力在长期趋势上不可避免地会走向滑坡,因此只要稍稍控制一下滑坡速度的话,那么社会吸引力的上升和下降则完全掌握在每个人自己手里,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增强自身的社会吸引力来让对方继续对自己保有“企图”。

3.管理对方的期待值

我们提到过“习惯本身不会产生幸福感”,任何习惯都是如此。因为一旦你习惯了某事,那么无论在别人眼里这件事多么幸福,你自己都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只有当你拿它出去对比的时候,幸福感才有可能会闪现一下。

因此,若是双方都对彼此的行为表现期待过高,生活中就一定会充满失望,每个人都必须学会“管理对方期待”的艺术,这会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中详细展开讲解。

4.极度克制自己的“邀功”冲动

很多人都有一种倾向,当想获得对方回报的时候,你会把自己对对方的付出表现得特别明显,甚至用言语告知对方。

过度付出或让对方认为你过度付出,容易使你们的关系陷入第3点的陷阱—对方会习惯于你的付出且对你产生过高的期待值。这并不意味着你不应该对对方好,而是为了维护一段长远的关系,克制更为重要。 rnODsmB07FrxYYdtgock9eGzxwgg1NkHa9yPTRRIV9mZtBj7EXx4eIrFL8UH6Pt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