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经济处于深度调整期,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的国际背景下,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全方位的、开创性的成就,但是,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问题和挑战也十分突出,集中体现在: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对外开放水平不高;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
这些发展中的问题只有通过进一步改革发展来解决。
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建议》明确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并对如何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做出了具体的论述。《建议》指出:
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拓展发展新空间,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培育壮大若干重点经济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大定向调控力度,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干预,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
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新贡献。
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建议》指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相互贯通、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其中,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五大发展理念的核心和灵魂是以人民为中心。
习近平指出:“这五大发展理念不是凭空得来的,是我们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要务是发展。这就要回答和解决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探讨发展理念问题,并且也在不断地创新、丰富发展理念。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的新的发展理念,是党根据时代条件的变化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问题的新回答。
中国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成为制造业规模的世界第一、经济总量的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接近30%,居世界各国首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诸多矛盾、问题和挑战。特别是在经济从持续高速发展转入中高速发展新常态下,发展方位、发展环境、发展条件都发生重大变化,如何进一步激发经济发展的活力、动力、潜力、竞争力,如何处理好发展与生态的关系、如何将中国的发展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格局、如何将改革发展的成果为全体人民所共享?这些矛盾、问题和挑战,迫切需要以新的科学发展理念加以解决与应对。具体讲,这种迫切性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是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
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发展成就,一部分是在传统发展方式的基础上取得的。面对新的环境,如何实现发展动力的转型,逐渐成为中国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邓小平曾说,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解决一切矛盾和问题的根本出路在创新。从已经适应、习惯的发展方式中走出来,克服路径依赖的行为惯性,克服因循守旧的发展理念,需要创新;摒除不适应实践要求的旧体制、旧机制,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需要创新;激发发展活力、动力、潜力、竞争力,需要创新。中国要在发展动力转换过程中做到“换档”不失速,要在国际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处于不败之地,同样离不开创新。创新就是要通过创新观念解决活力问题,通过创新体制解决动力问题,通过创新结构解决潜力问题。只有从观念、体制、结构、科技方面进行全面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迫切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中国创造了连续30多年经济增长的奇迹,社会发展速度和经济发展速度得到快速提升,人民的收入逐年提高,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另一方面,快速的发展也带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地区发展不平衡,东部和西部地区发展差距较大,不同社会群体间收入差距较大,社会资源分配不平衡,等等。解决这一系列重大问题,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新理念协调好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调整好投资与消费结构,保持经济社会、城乡区域、软实力硬实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以及经济国防等各种重大关系协调推进,增强发展整体性。
第三,是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环境的迫切需要。
通过改革开放,中国人民告别了短缺经济阶段,解决了生存的最基本需要,但在发展过程中,部分地区环境被破坏,土壤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程度严重。部分地区资源面临枯竭,植被、地表遭到严重的破坏。要在发展过程中处理好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必须着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没水分、可持续的增长,在经济上台阶的同时,生态文明也要上台阶。坚持绿色发展,就是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第四,是融入世界经济大格局的迫切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坚持用开放带改革,用改革促发展,用发展惠民生。作为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开放发展是中国过去30多年的成功经验,也是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全球经济版图深刻变动的大背景下,开放是双向开放,市场是深度融合,模式是内外联动。积极主动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格局,就必须不断推出新的发展思路,做出新的谋篇布局。
第五,是处理好发展与公平关系的迫切需要。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正确处理好发展与公平的关系,做到发展过程人人能参与、人人都尽力,发展成果人人可享有,是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需要,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最高指向。因此,要以新的理念把共享式、包容式发展纳入经济发展思路中,在发展中注重分配公平,消除两极分化,注重消除贫困,特别要在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民生领域,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要通过共享满足人民期待,让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的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对经济发展的成果有认同感,对惠及民生有更多的幸福感。
五大发展理念,明确、具体地回答了发展目标及其实现路径的问题。
五大发展理念,不仅是实践的新要求,更是目标的新定位、规律的新把握和理论的新拓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习近平对五大发展理念的地位、作用做了深刻的论述和充分的肯定,他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中指出:“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一)目标的新定位
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但发展本身不能成为目的。习近平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把人民的期待变成我们的行动,把人民的希望变成生活的现实,让人民群众有幸福感,有获得感,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发展的价值取向和根本目的所在。创新发展是为了给人民群众创造更高水平、更有质量的生活,协调发展是为了让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民群众都能与整个国家的发展保持大体同步,绿色发展是通过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开放发展让人民群众在更大范围内、在更高水平上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巨大红利,共享发展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在发展领域的展开,让中国社会的发展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迈进。
创新发展居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发展要通过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于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形成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建议》在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产业新体系与发展新体制、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完善宏观调控方式等方面明确了发展方向和路径。
协调发展,就是要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四化” 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建议》在区域城乡协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经济建设国防建设整合等方面明确了发展方向和路径。
绿色发展,就是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建议》在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等方面明确了发展方向和路径。
开放发展,就是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就是要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在谈及开放发展时,明确表示要参与全球公共产品供给,提高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为实现这一目标,公报提出要“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一带一路”“亚投行”等都是中国构建广泛利益共同体的载体。《建议》在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等方面明确了发展方向和路径。
共享发展,就是要通过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就是要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建议》在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就业创业、缩小收入差距、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等方面明确了发展方向和路径。
(二)规律的新把握
五大发展理念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新把握。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多次强调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
2013年7月,习近平考察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时指出:“一个国家只是经济体量大,还不能代表强。我们是一个大国,在科技创新上要有自己的东西。”
2014年11月9日,在北京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指出:“如果说创新是中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点火器,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把创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
2015年3月,习近平明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习近平还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他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要突破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是要靠科技力量。”
习近平还深入阐述了创新与发展的关系,他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建议》把创新定位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明确提出要“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这不仅深化了关于创新对于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认识,更是对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规律的新把握。
中国经济实现连续30多年高速增长的奇迹,主要得益于改革之初所采用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但非均衡发展战略推动的增长必然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这也是中国面临的迫切需要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建议》指出,必须“增强发展协调性,必须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融合”。《建议》所强调的增强发展协调性,是在中国经济增长取得辉煌成就和走向成熟阶段的协调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阶段的协调性,是着力于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阶段的协调性。它要求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它要求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它要求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强调“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它要求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形成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建议》提出的协调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协调发展理论的创造性运用,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升华,为理顺发展关系、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效能提供了根本遵循。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既要讲速度,更要讲质量。如果片面强调经济增长速度,忽视经济增长质量,就会导致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习近平指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有快有慢是正常的,不能说只能加速、不能减速,这不符合经济规律。要始终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建议》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就是“再也不能简单以GDP增长率论英雄了”,就是“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将绿色发展作为关系中国发展全局的一个重要理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社会主义发展质量规律的新把握,是符合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重大理念。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建议》把开放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明确指出,坚持开放发展,就是要求必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建立开放型经济体制和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实现从全球治理的一般参与者向主动塑造者转变,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建议》强调的开放是在原有开放基础上的更高水平、更广领域的开放,深化了开放在社会主义发展中重要地位的认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外开放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为提高中国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提供了行动指南。开放发展理念是对社会主义发展策略规律的新把握。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目的,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共十八大以来,党更加重视共同富裕问题,并提出了共享发展理念。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它“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要“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建议》特别强调,“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并重申了《党章》的庄严承诺,即“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由人民共享”。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让更多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这里提出的共享,是在经济增长取得辉煌成就基础上的共享,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基础上的共享。《建议》提出的共享发展理念不仅深化了对共享与社会主义本质内在联系的理解,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的规律的新把握。
五大发展理念充分体现了对发展规律的科学遵循与正确运用。
创新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开放是世界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共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结果。
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创新发展,更注重的是发展的质量、效益,它对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具有极强的推动作用。协调发展,更注重的是发展的均衡、全面,注重生态保护、社会协调,坚持协调发展,对推进绿色发展和共享发展进程具有积极意义。绿色发展,更注重的是环保、和谐、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实现绿色发展,需要不断推进技术创新和理念创新。开放发展,注重的是发展的优化、融入,有利于增强我国经济的开放性和竞争性。开放发展,将使发展更加注重创新,更加重视生态文明的影响,更加有利于实现共享发展。共享发展,注重的是发展的公平、正义,它是坚持其他四种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理论的新拓展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不断用新的实践、新的创造丰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从50多年前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到30多年前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等精辟论断,再到后来党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强调坚持科学发展、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中国共产党人对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对发展的实践不断积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也随着实践、时代进步不断地与时俱进。
在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呈现重大转换、战略机遇期内涵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完成全面建成小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要求中国的发展要有新作为,发展观要有新突破。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深刻分析中国社会当前和未来发展大势,针对当前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自觉运用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鲜明提出五大发展理念,用发展理念统领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用发展理念彰显价值、重申立场、宣誓决心,再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时代创新,也开辟了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并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事关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问题,是中国共产党进入新世纪以来对发展认识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所取得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无论是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还是重申发展是第一要务,无论是突出问题导向还是着力体制机制,五大发展理念与科学发展观从价值指向、立场情怀到思维模式、策略选择等各个方面都是高度一致、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五大发展理念同样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发展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与根本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同样也是五大发展理念最突出的实践品格。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虽然强调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但关于发展理念的表述远远超出科学发展观的范畴,反映了中共中央在发展问题上的新思路。“协调发展”和“绿色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理论中已体现得相当充分,新一届中共中央更加侧重的是“创新”“开放”和“共享”。
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发展不再仅仅是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样一个单项指标,而是要“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协调发展也大大拓展了新内涵,要求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至于从生态文明高度推进的绿色发展,注重提高“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的开放发展,以及使全体人民“有更多获得感”的共享发展等,也都以新的内涵和要求使科学发展观焕发出新的光辉。
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和形成,立足中国国情,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解答时代课题,是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理论新的科学定义,是党领导发展的能力、党的执政能力提高的重要标志。
2015年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五大发展新理念、31类重大任务;据此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分20篇、80章,是历次五年规划最多的;更重要的是精心设计和科学论证了23类、165个重大项目,在新中国历史上也是数量最多、规模最大、覆盖领域最全、服务人口最多的项目,许多开工项目将成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奠基之作。
(一)“十三五”时期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期,又是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过渡期。
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也就是到建党一百周年时即2021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所处的历史时期即2016年至2020年,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决胜阶段。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时即2049年要建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十三五”时期又是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过渡期,是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时期。
(二)“十三五”时期既是重要战略机遇期,又面临严峻挑战。
为了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十三五规划明确了中国发展的指导思想。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形势下,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特别是引领新常态十分重要。
引领新常态就是要转向创新驱动的发展机制和发展方式。在发展速度上,从高速转向中高速,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在发展方式上,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在经济结构调整上,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在发展动力上,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这些,都要依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实现。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六大原则”。
第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这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为了谁、是依靠谁、是服务谁的问题。
第二,坚持科学发展。这就回答和解决了发展方式问题。
第三,坚持深化改革。这就回答和解决了发展的动力机制问题。
第四,坚持依法治国。这是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制度基础问题。
第五,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两个大局实际上就是解决发展所需要的战略思维问题。
第六,坚持党的领导。这是解决发展的领导核心问题。
(三)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十三五”规划在中共十八大提出的目标要求基础上充实了新的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一,强调保持中高速增长。根据推算,我国只要保持每年6.5%的经济增长速度,就可以达到2020年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这样一个发展目标。这是对发展速度明确提出来的要求。
第二,强调发展的包容性。发展不是单方面的发展,不是单个价值目标的发展,也不仅仅是某一类、某一个地区、某一类人的发展,各个地区、民族、群体都要被纳入国家的发展框架中,都要享受国家的发展成果。
第三,强调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投资、出口、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十三五”规划更加强调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第四,强调脱贫。摆脱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大问题,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社会问题,还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如果脱贫问题不解决,大面积的地区性贫困问题不解决,就很难说是全面小康。“十三五”规划对脱贫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重要性作了特别强调。
第五,强调国家治理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来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的重要内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是经济建设方面、社会经济方面、文化建设方面、生态建设方面的全面小康,而且也是政治建设方面的全面小康。如果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不能取得显著的进展和成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目标就很难实现。
第六,社会公平是“十三五”期间关键目标。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要“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强调要补上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在区域发展上,“十三五”末要消除贫困县。在分配机制上,要进一步提高劳动者待遇。在教育上,中专教育要免除学杂费,高中要免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杂费。在制定2020年目标时,“十三五”明确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十三五”期间人均GDP和人均收入要“双翻番”,意味着人均收入增速应大致和人均GDP增速持平甚至超过后者的增速。这反映出重大决策的民生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