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中共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选取广东作为考察的第一站,2012年12月31日,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主题聚焦改革,明确宣示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定决心,对为什么要继续改革开放和怎样改革开放进行系统论述,为改革开放再出发作了重要理论准备。

一、习近平广东考察

面对艰巨的使命和人民的重托,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地深化改革。中共十八大闭幕不久,2012年12月7日至11日,习近平在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后第一次离开北京调研,目的地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

2012年12月8日,习近平在深圳莲花山公园,特地向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铜像敬献花篮,并发表讲话。他说:之所以到广东来,就是要到在我国改革开放中得风气之先的地方,现场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宣示将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的坚定决心。

在广东考察时,习近平提出的“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意味深长。

坚定信心,就是要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在推进改革矛盾多、难度大的关键时期,必须拿出勇气,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凝聚共识,就是要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合力。人心齐,泰山移。没有广泛共识,改革难以顺利推进,推进了也难以取得全面成功。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凝聚改革共识难度加大、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任务艰巨而繁重的情况下,更需要下功夫去凝聚共识,寻找最大公约数。

统筹谋划,就是要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必须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提出改革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提出改革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

协同推进,就是要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重大改革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需要全面考量、协调推进。既不能畸轻畸重,也不能单刀突进。

按照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视察路线,习近平完成广东考察,引起国内外高度关注。

习近平广东考察,既有象征性,又有实质性,其所传达出的信息表明,中共十八届中央领导集体将继续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二、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成为新时期最鲜明的时代特点,带来了中国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繁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一)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一个超过十亿人口的大国,持续30多年以年均接近10%的速度高速发展,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前所未有。按不变价格计算,如以1978年为100,到2011年,国民总收入增为2 246.7、国内生产总值增为2 250.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为1 600.95。

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也增强了国家综合国力。2012年,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世界第2位,外汇储备高居世界首位,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51.9万亿元,财政收入11.7万亿元, 年末外汇储备33 116亿美元。中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全世界大约500种工业产品中,220多种产品产量的世界第一属于中国。中国依靠自己力量稳定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社会和谐稳定,充满生机和活力,是改革开放以来显著的变化和进步。邓小平在1987年5月曾说:“中国真正活跃起来,真正集中力量做人民所希望做的事情,还是在一九七八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他把中国的活跃,看作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大变化和进步。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现,高等教育总规模显著扩大,办学质量不断提高。科技事业成果丰硕,文化建设成绩斐然。全社会创业活力明显增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全国。2012年年末,2 566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8.1%。 社会管理不断改进,社会保持稳定。

通过改革开放30多年持续快速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状况快速改善,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居民收入、贫困人口、恩格尔系数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的三大主要指标。据统计: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元增长到2012年的24 56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3元增长到7 917元。居民财产普遍增加,2011年年底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由1978年的210.6亿元增加到34.4万亿元。2012年年底,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大幅增加,分别达到32.9平方米和37.1平方米 。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大幅度增长。2012年年底,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12 089万辆(包括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1 145万辆),其中私人汽车9 309万辆。民用轿车保有量5 989万辆,其中私人轿车5 308万辆。全国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39 031万户,比上年末增加11 896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103.2部/百人。互联网上网人数5.64亿人,其中宽带上网人数5. 30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2.1%。

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1978年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2.5亿人,约占全部人口的1/4。到2010年年末,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已经快速减少到2 688万人,占全国人口13.41亿的2%,占农村居民2.8%。2011年,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 300元(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比2009年提高92%,按照新标准,年末农村扶贫对象为12 238万人。2012年,按照农村扶贫标准年人均纯收入2 300元(2010年不变价),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为9 899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 339万人。联合国和世界银行认为,近25年来,在全人类取得的扶贫事业成就中,2/3的成就应归功于中国。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典范。

反映居民家庭富裕程度的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迅速下降。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57.5%下降到2012年的36.2%;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67.7%下降到39.3%。

改革开放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成就,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最壮丽、最华彩的篇章。

(二)改革开放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通过改革开放,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高,国际影响与日俱增。中国的改革开放,为推进世界经济共同繁荣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综合国力日益增强。1990年中国的综合国力居世界第10位,2012年起升至第5位。中国经济实力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明显提高。科学技术事业突飞猛进,一些科技成果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军事实力不断增强。中国可以独立生产各种新型常规武器和各种战略武器,是世界少数核大国之一。

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主要表现为政治影响力、文化吸引力和经济作用力。

一个国家的政治影响力取决于该国的政治制度、社会模式以及对外部世界的吸引力。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中国成功地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在一起,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创造,为世人提供了另一种可供选择的社会模式。中国重视对国际政治的长期发展发挥影响力,对重大国际问题作出自己的理论回答,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中国对国内外突发事件的反应与处理能力逐渐增强。

中国对世界文化影响力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正确地对待西方文化,另一方面努力弘扬中华文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宽容的、开放的态度对待西方文化,积极吸收其先进的、有益的文化成果,同时,努力弘扬以儒学为基础的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影响力、吸引力日益提升。

中国的经济规模、经济发展水平、人民币的货币力量,以及在资本、技术、商品、劳务与人员的交流方面,在世界经济中举足轻重,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加入WTO后,中国打开了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新天地,大大增强了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能力。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作用力不断加强。

中国成为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中国作为核大国和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在世界政治中的武器出口和核不扩散问题上发挥积极作用,对大国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起到有效的制约作用。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始终支持发展中国家的正义斗争,支持发展中国家振兴民族经济的努力,促进发展中国家间的合作,推动矛盾和冲突的合理解决。中国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建立了广泛合作的友好关系,中国关于国际事务的一系列主张对发展中国家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中国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通过深化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全面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既创造了一个有利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型的国际环境,又为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改革开放加强和改善了党的领导,提高了党的执政能力

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是党依靠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党同群众的密切联系,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实现的,是党在改革开放的不同阶段,根据所处的客观环境及所面临的直接任务的变化,适时完善领导体制,改进领导方式,增强执政能力取得的。

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恢复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经受住了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四)改革开放的根本成就是开辟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抓住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给我国发展带来的历史机遇,战胜了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等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进步,实现了中国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大转变——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转变,从崇尚“个人崇拜”到弘扬民主法制的转变,等等。在这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大转变中,最大转变就是中国人民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改变了僵化的社会主义观念,成功开创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的核心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根据国情、世情、党情的客观要求,形成和发展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这个理论体系已经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经受了检验并将根据实践的要求不断丰富和发展,继续指导新的伟大实践。

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将改革开放中实行的经实践检验过的正确的方针政策提升为各项制度,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党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单一的所有制结构进行改革,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形成了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决定性作用的经济管理制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公有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紧密相连的,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形态有根本的不同。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满活力,符合中国国情。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体制改革向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当代中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同时,它也随着时代的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

改革开放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最壮丽、最华彩的篇章的历史证明,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也只有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

三、改革开放永远在路上

改革开放是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发展的根本选择,也是一个需要继续深化的伟大事业。

习近平指出:“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这是因为,通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从实现总体小康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是客观事实。与此同时,中国虽然是经济大国,但还不是经济强国;虽然进入了总体小康,但人们的生活还不宽裕。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产业结构不合理和经济效益较差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扭转,还有相当多的地区仍是不发达和贫困地区,发展不平衡,科学技术的水平还不高。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还不健全。发展仍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也是客观事实。

上述两个客观事实,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我们推进改革发展、制定方针政策,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都要充分体现这个基本国情的必然要求,坚持一切从这个基本国情出发。任何超越现实、超越阶段而急于求成的倾向都要努力避免,任何落后于实际、无视深刻变化着的客观事实而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观念和做法都要坚决纠正。”

改革发展的成就令人振奋,改革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也无需回避,必须解决。比如: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的承载已近上限、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存在、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大、反腐败任务艰巨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制约和影响前进的步伐。

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2013年9月,习近平在征求党外人士意见和建议的座谈会上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中国改革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更为复杂,遇到的阻力越来越大,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如影随形。

如何应对国际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如何在各种矛盾叠加、风险隐患集聚中,更好把握发展机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如何经受“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克服和战胜这些前进中的困难和发展中的问题,关键在于深化改革。

习近平指出:“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阶段,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继续进行全方位和深层次的改革。必须在不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保持社会主义强大的生命力。 cjpAL82E0kZfWkUEWv6uoA6hd8j24iiJC3fMpHHfouQDImhQqvklkKdMtqqRhZp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