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六、著名战例

在我国古代的军事史上,“关”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符号,它能代表很多含义。据守关,代表着可以以逸待劳,掌握战争的主动优势;攻下关,意味取得巨大胜利。

自春秋战国以来的两千多年中,函谷关历经了七雄争霸、楚汉相争与黄巢、李自成农民起义,以及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狼烟烽火。无论是逐鹿中原,抑或进取关中,函谷关历来都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

因此,要了解函谷关,就必须了解在函谷关发生的著名战役,因为战役是这个曾经的军事要塞能够蜚声中外的根源所在。

(一)虢公败戎

春秋时期,函谷关一带地区属于虢国 。虢国当时的国都在上阳。虢国丑是虢国的最后一个国君,他依仗优越的地域条件、雄厚的军事实力、发达的经济文化,骄横好战,多次侵扰北部的晋国。

到了晋献公时代,晋国开始强大起来,晋献公就起兵报复虢国。公元前658年,晋国从虞国借道,攻占了虢国的下阳,并准备继续进攻虢国的都城上阳。

上阳和下阳,虽然都属于虢国,但相隔一条黄河。唯一的渡口茅津渡两岸高峰耸立,易守难攻,晋国损失了不少人马船只,也没能攻过黄河,只好暂时退兵。

晋献公见难以攻克上阳,就派人贿赂游说犬戎 从西面攻打虢国。犬戎,古时以犬为图腾的部族,因居住在西方又称为西戎,是游牧于今甘肃一带少数民族的总称。犬戎对富饶的中原早已垂涎三尺,此时有了晋国的唆使,更加狂妄,很快集中兵力浩浩荡荡地向虢国开来。

虢公丑听说犬戎西犯,便调集所有精锐,在函谷关镇稠桑村的旧址桑田布置重兵,全力拒敌。

函谷故道,两边山高林密,殆不见日。虢公丑让士兵在两面山坡上的树林中埋伏,又派一队精兵快骑出桑田袭击犬戎的营地,斩杀了很多犬戎兵,点燃了多处帐篷。

犬戎主慌忙吹起号角,率兵围歼。虢兵也不恋战,边打边退。犬戎主不知是计,紧追不舍。进入函谷故道,忽听一声呐喊,两边山上弓弩齐发,乱箭如雨点般地射来。

犬戎主大惊,知道中了埋伏,急忙率队后撤。虢国兵从山上扑杀下来,犬戎兵乱作一团,争相逃命。不多时,被马踩死的、被箭射死的、被刀砍死的不计其数,桑田血流成河,横尸遍野。犬戎主左肩中了一箭,被亲兵护驾着逃回营地。

通过此次战役看出看出,函谷关之险,不仅仅是关险,主要还是路险。当时,关的概念还不很明确,从东往西通过很难,从西往东通过同样不易。

(二)合纵 攻秦

战国时期,秦国任用法家深入改革,对内建立法规制度,奖励农耕,修造军事;对外实行连横扩张,“远交近攻 ”,不断强大起来。

公元前325年,秦国已完全据有关中,并在河东占有汾阴、皮氏等前进基地;在河南占有函谷关及陕城等重要关塞。

凭借黄河和函谷关天险,秦国进可攻、退可守,形成了并吞天下之势。此时的齐、楚、燕、韩、赵、魏等国感到严重不安,不断策划“合纵”联合抗秦。

公元前318年至公元前241年,接连发生了五次著名的“合纵攻秦”战役,而函谷关就是这合纵攻秦战役的主战场。

公元前318年,在魏相公孙衍的推动下,魏、赵、韩、燕、楚五国共推楚怀王为纵长,组织联军进攻秦国,发起历史上的第一次合纵攻秦之战。此次战争也被称为“修鱼之战”或者“函谷关之战”。

此后,秦进一步“富国”“广地”“强兵”,不断向魏、韩、楚、赵等国进攻,将领域逐步扩展至中原。公元前298年,秦攻楚,战于析,歼楚军五万,并占城邑十余座。

当时,齐、韩、魏恐秦继续扩张,对己更为不利,乘秦军久战疲惫,于当年联合攻秦。

经三年苦战,联军终于击败秦军,攻入函谷关,迫使秦归还韩之武遂及魏之封陵等地。第二次合纵攻秦之战取得胜利。

公元前287年,齐、赵、魏、韩、燕五国联军攻秦。由于五国目的不同,各有打算,进至荥阳、成皋,即互相观望,不肯首攻。

秦为破坏五国联盟,主动将之前占领的一些地方分别归还给了魏国和赵国。联军遂撤走。第三次合纵攻秦,未交战即告瓦解。

公元前269年,范睢入秦,建议秦昭王实行“远交近攻”战略,以利于巩固占领之土地。秦遂将打击重点指向最近的韩、魏、赵。秦国大将白起在鄢郢之战中,歼楚军数十万。

在华阳之战中歼魏、赵联军15万;在长平之战中,歼赵军45万;还攻灭西周、东周及义渠,蚕食了大片土地。这促使各国再度联合。

公元前247年,魏、赵、韩、楚、燕五国组成联军,由信陵君指挥西向攻秦。秦将蒙骜因腹背受敌,被迫西退。

信陵君亲冒矢石,率先冲锋,联军士气大振,紧随追赶,追至河外,即后来的河南西部函谷关东黄河以南地区,包围了秦军,双方展开激烈战斗。

后来,秦军败退进入函谷关,紧闭关门,坚守不出。相持逾月,联军撤回。第四次合纵攻秦之战获得了胜利。

联军的胜利,并未削弱秦军实力,亦未能遏止秦之扩张势头。秦始皇继位后的五年间,占领了魏、韩、赵许多军事要地。切断了燕、赵与魏、韩间联系,并在战略上造成对赵、魏、韩三国侧翼包围态势。

中原各国为打破不利局面,以图生存,于秦王政六年再一次组成赵、魏、韩、燕、楚五国联军,由赵将庞煖指挥攻秦。

此次五国联军分路出蒲阪,进展顺利,一度深入至函谷关内,距秦都咸阳仅三四十公里。当秦集中兵力进行反击时,联军不支迅即大败而退。第五次合纵攻秦之战失败。

不久,秦始皇亲政,用李斯“灭诸侯,成帝业”“数年之中尽兼天下”的建议,加快了各个击破的步伐,不给各国再次联合行动的机会,合纵战略至此破灭。

合纵历时时间长,战役次数多,伤亡人数也多,而且这些战役又大都发生在函谷关附近。这些战役虽然随着历史的车轮已经远去,但它们却在古老的函谷关留下了深深的历史痕迹。

(三)修鱼之战

修鱼之战,又被称为“函谷关之战”,它是合纵之战五大战役中的第一场。它是指公元前318年,在合纵攻秦之战中魏、赵、韩、燕、楚五国联军在函谷关,发动的进攻秦军的那次战役。

周慎靓王二年,当时秦国的扩张和张仪的连横策略,严重威胁到东方各国。在齐、楚、燕、赵、韩等国支持下,魏王驱逐张仪,改用公孙衍为相,行“合纵”之策。

次年,在公孙衍的推动下,魏、赵、韩、燕、楚五国共推楚怀王为纵长,组织联军进攻秦国。

公孙衍还联络义渠国,由侧背进攻秦国,配合联军。当时,秦国送“文绣千匹,好女百人”给义渠国,以缓其威胁,然后发兵于函谷关迎战。

联军因各有所图,步调不一。楚、燕两国暂时受秦国威胁不大,态度消极。只有魏、赵、韩三国军队与秦军交战。

在战争中,秦国开关迎击,获得大胜,结果使联军“伏尸百尤,流血漂橹。”

败退后,联军向东退至修鱼,就是现在的河南原阳西南。

同年,义渠国君认为秦国送厚礼实是暂时策略,秦国强大对己不利,便乘五国攻秦之机,出兵袭击秦国李帛。秦军一支仓促迎战,结果大败于此。

然而,这一战并未影响全局。周慎靓王四年,秦遣庶长樗里疾率军出函谷关反击韩、赵、魏三国联军,于修鱼大败联军,斩杀其主力韩军8.2万人。

联军再败退观泽,即今河南清丰南。秦军追至观泽再败韩军,俘虏韩将鲮申差。

修鱼之战影响巨大,它使关东诸国大为惊恐,这为秦国以后实现统一霸业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回顾这场战役,秦人的作战能力故当称道,但函谷关的险要,也给秦国帮了不少忙。

(四)庞煖征秦

公元前241年,魏国在秦国连续进攻之下,丧失大片土地。

此时,魏景湣王感到单凭魏国的力量,难以抵挡秦军。于是,他接受大臣建议,遣人出使赵国,与其结盟,并提出再次合纵,以抗击秦国。

通过外交活动,魏国的提议得到了各国响应。当时,除齐国依附秦国外,赵、韩、魏、楚、燕五国组成联军,共推赵将庞煖为帅。

庞煖认为,攻秦之师屡次向西进攻,均在函谷关被阻。函谷关雄关非常难攻,不如绕道蒲阪,南渡河水,迂回至函谷关后,可以出其不意。这里的“蒲阪”就是今山西永济西南;“河水”指现在的黄河。

五国联军分路出蒲阪,进展顺利,到了蕞这个地方时,与吕不韦所率的秦军相遇。

此次战役,秦国又取得了胜利。

庞煖征秦,也称为蕞之战,这是战国时期最后一次合纵攻秦行动。尽管庞煖富智谋,善纵横,但联军同床异梦,协同不力,终于无功而返。

从此,六国更无法抵御秦国的兼并战略,这对秦国的统一扩张来说,无疑是一件大好事。

在这场战役中,从庞煖绕开函谷关之举,可以清楚地看出函谷关在当时的坚固险要。

(五)刘邦绕关与黥布破关

公元前207年,刘邦按照楚王的提议,率部前去攻打大秦。

刘邦深知函谷关天险,一时难于突破。于是,在洛阳东作战不利的情况下,刘邦果断决定,避开函谷关,出轩辕关 ,绕道商洛,由武关攻入关中。

就这样,刘邦绕关后,进展非常顺利,很快就灭掉了曾经非常强大的秦军。

按照当时楚王项羽的约定,先入关中者可以称王,因此,刘邦的入关使项羽大为恼怒。

公元前206年,项羽率军40万,西进函谷关。得知刘邦已定关中并派兵扼守函谷关,项羽大怒,命黥布强行攻关。

黥布攻不下来,一把火烧毁了关城,千古雄关就这样淹没在历史风云当中。

黥布破关后,进军新中,接着就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

在与项羽的交锋交锋中,刘邦的绕关入城,给自己先入关中赢得人心起到了重要作用。

(六)函谷关西原大战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安禄山起兵叛唐后,多次从函谷关进攻潼关,被唐军统帅哥舒翰 击退。

当时,唐玄宗听信杨国忠谗言,迫使哥舒翰放弃守关拒敌计划,率兵出战,与安禄山军在函谷关西原展开会战。

为了制胜唐军,安禄山命令部将崔乾佑乘机设阱,在北靠黄河、南依高山的隘道上,据险以待唐军。

六月初七那天,唐将哥舒翰与崔乾佑部相遇于灵宝。灵宝南面靠山,北临黄河,中间是一条70里长的狭窄山道。

崔乾佑预先把精兵埋伏在南面山上,于初八日领兵与唐军决战。

哥舒翰与田良丘乘船在黄河中观察军情,看见崔乾佑兵少,就命令王思礼等率精兵五万在前,庞忠等率十万大军继后,大军协同前进,另派三万人在黄河北岸高处击鼓助攻。

崔乾佑出兵不到一万,三五成群,稀稀拉拉,队伍有疏有密,士兵有前有后,唐军官兵看见后,都大笑叛军不会用兵。其实,崔乾佑把精兵摆在了阵后。

两军一交战,叛军偃旗息鼓假装败逃,唐军斗志松懈,毫无准备,便长驱直进,结果被诱进隘路。

待唐军全部进入隘口,叛军伏兵突起,居高临下,从山上投下滚木檑石。唐军士卒拥挤于隘道,兵力难以展开,死伤甚众。

哥舒翰急令毡车在前面冲击,企图打开一条通路。此时正值午后,东风劲吹,叛军用纵火焚烧的草车堵塞通道,使唐军无法前进。

唐军被烟焰迷目,看不清目标,以为叛军在浓烟中,便乱发弩箭,直到日落,弩箭射完了,才知中计。

这时,崔乾佑命精骑从南面山谷迂回到唐军背后杀出。唐军腹背受敌,乱作一团,有的弃甲逃入山谷,有的被挤入黄河淹死,绝望的号叫声惊天骇地,一片惨状。

唐后军见前军大败,不战自溃。黄河北岸的唐军见势不利,也纷纷溃散。

哥舒翰只带数百骑得以逃脱,从首阳山西面渡过黄河,进入潼关。潼关城外有三条堑壕,均宽六米,深三米,逃回的人马坠落沟中,很快就将沟填满,后面的人踏着他们得以通过。起初出关唐军将近二十万军队,逃回潼关的只有八千余人。

同时,这场战役还使唐军主帅哥舒翰被迫投降,潼关、长安相继失守。杜甫在《潼关吏》中对这段历史悲剧发出慨叹:“衰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关于大唐的此次之败,唐军主帅哥舒翰指挥失误固然是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唐玄宗命令放弃据守险关,使险峻的关隘没能发挥作用,无疑是最大的失策。

(七)解放军奇袭函谷关

1947年8月22日,陈赓兵团突破黄河天险,开始了战略大反攻。陈赓出奇兵,主力绕过陕县,直逼灵宝,攻打函谷关。

陈赓的部队在崤山与敌人不期而遇。陈赓一面组织部队全力出击,消灭当面之敌,一面派出第十一旅、第十三旅利用北面的黄河,从东、南方向,围三阙一,攻打灵宝。他特别规定一条:灵宝战役由十一旅旅长李成芳全权指挥,各参战部队,包括我陈赓在内,任何人不准干预李成芳的决心,只管保证他的战斗需要!

这就是陈赓的用人之道。正因为如此,陈赓手下的将领几乎每个人都有一部绝妙的传奇故事。

李成芳带着营、团长们在函谷关下的南李庄察看地形。他的神情是淡漠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仿佛这不是在做大战前的准备,而是到了一处要么太熟悉要么太陌生的地方,熟悉与陌生的两极才会使人产生这种感官上的同一种反应,即木然。

敌人在关上的工事占据地形之利,正面仰攻必然遭到重大伤亡。关于如何攻打,指挥员们意见不一,方案提了一大堆,又被推翻了一大堆。

李成芳裹在烟海里。看地形时有人冒了一句:“从西面打函谷关。”当时他没说什么,但内心里却很重视这个意见。

李成芳知道,历代战争打函谷关都是从南面进攻。现在敌人也把南面作为防守的重点,构筑了完整的防御体系。或许它的脊背由于地势险要,敌人会疏于戒备?但若从西面打,会不会有悖于陈赓司令的“围三阙一”的方针?围三阙一的基本意图是逼迫敌人出城向西溃逃,而后在运动中歼灭之。但如果不打痛敌人,它会乖乖弃城西窜吗?攻南山,表面上执行了上级的计划,但不给敌人以足够的震慑,便实现不了战役目的。从西面打函谷关呢?能不能撼动敌人?

李成芳决定去函谷关西面看看地形。

“为什么函谷关在历史上很有名气?你们谁知道,给我讲一讲。”路上,李成芳问随行的参谋们。

一个参谋说:“我知道一点。灵宝古代叫虢州。函谷关在秦汉时代是八关之首。有关它的传说最有名的要数孟尝君的故事。据说孟尝君夜逃函谷关,危在旦夕,而函谷关的关法规定:公鸡叫才开关放行。要是等到鸡叫,秦国的追兵就到了。幸好孟尝君门下其中一人会学鸡叫,他一声口技引得所有的公鸡都叫起来,于是孟尝君就逃出了函谷关。”

李成芳想,孟尝君出关具有偷袭性质,所以在看过地形后,他下决心从西面打函谷关,以一部兵力从正面吸引敌人,主力迂回到敌人脊背,实施偷袭与强攻并举的作战方案。

在夜色中,李成芳指挥部队发起进攻,天不亮就占领了函谷关。占领了函谷关,灵宝城就暴露在炮火控制之内,第十一旅、第十三旅趁势发起总攻。

就这样,不到四个小时,全歼守敌,生俘敌新编第一旅旅长以下五千六百余人。

函谷关高地被我军占领,从而使灵宝守敌防线瓦解,敌军全部被我军歼灭,取得了解放灵宝战役的胜利。

奇袭函谷关的胜利,使函谷关回到人民政府手中。

此后,函谷关作为军事要塞的作用开始退出了舞台,告别了战争,转而作为一个古迹、一个古战场,成为和平年代的一个著名景点。

如今,在函谷关风景区,经常还会举行一些模拟古代战争的文艺节目,以吸引旅客。毕竟函谷关是以战争而闻名,因此以后,它还要以这种特殊的模拟战争形式,来吸引中外游客。 EumkWAncGG+7+RAeGqW5obglvw+mR+NKFR+9Ss2jXBTrxpxea7Tfep6RhlrVcc+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