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传说故事

在古代,函谷关不仅是一处军事重地,而且还是中原腹地与西北地区文化、经济交流的交叉点。这种独特的位置,使函谷关成了古代形形色色的社会名流的必经之地。因此,围绕着这座重关名城,流传着许多历史故事和传说。

(一)老子的预言

传说,老子西行客居函谷关时,有一天关令尹喜把他请到自己家里做客。

尹喜有两个不到3岁的孩子,一个叫老大,一个叫老二。老二长得聪明伶俐,老大呢,看着不但不伶俐,还一脸憨相。

尹喜手里拿着个元宝,一边摆弄,一边问老子:“先生,您看,这两个孩子,我以后能享到哪个孩子的福?”

老子一时没回答上来。坐在旁边的一位客人见老子没说话,就插嘴说:“当然是能享老二的福。你看这老二,聪明伶俐,以后会有很大的本领。”

老子从尹喜手里接过元宝,用一只手拿元宝向老大说:“好孩子,来,你打你爹一巴掌,我把元宝给你。你打我就给,你不打我就不给。”

但是,不管咋说,老大总是睁着两只大眼,不打也不接元宝。

老子又把元宝递向老二:“好孩子,来,你打你爹一巴掌,我把元宝给你。你打我就给,你不打我就不给。”

老二高兴地瞪着小眼,伸出小手,照他爹嘴上打一巴掌。老子把元宝递给了老二。老二得意地接过元宝,高兴高兴地走了。

尹喜高兴地说:“还是这孩子认识财宝!以后我要享他的福了。”

老子说:“喜弟,依我说,以后能让你享福的是老大,不是老二。”

尹喜笑了:“先生,您从哪里可以看出?”

老子说:“因为老大重义不重利,有真情;老二见利忘义,没有真情。”

坐在旁边的那位客人笑着说:“可以这样断定吗?”

老子说:“人都在变化,如若世道没有特别的变化而这样发展下去,会是这样的。”

事过以后,老子并没有在意。

几十年后,尹喜告老还家,卧病在床。这时,他的大儿子成了一个穷人,二儿在外经商,手里很有钱。

老大整天守在他爹尹喜的床头。家里东西因给爹爹治病卖光了,就靠要饭养活老人家。

而有钱的老二听说爹爹病了,理也不理。老大给这个在外做生意的弟弟捎信,说爹爹快要死了,要他回来看爹一眼,但是得到的回答是:“我做生意赚钱要紧,回家看他一眼少赚好些钱,谁包赔我?他要死叫他死,他死了我也没有时间回去!”

这时候,尹喜一下子想起了几十年前老子先生说过的那个预言了。他心想,看来忠厚老实的人重义不重利、有真情,是可以依赖的,而见利忘义、没有真情的人真是靠不住哇!

(二)老子散丹

有一年,函谷关一带突然发生了瘟疫,人一染上,轻的上吐下泻,重的很快身亡。

不久,当地就病死了很多人。新坟林立,哭声遍地,很是凄惨。周围的郎中也没法子。

老子听说后,急得坐立不安。正在这时,书童徐甲跑进来,手里拿着一团肉乎乎的东西,气喘吁吁地说:“先生,刚才我正在给青牛喂草,青牛不但不吃,反而来回走动,不大会儿从牛嘴里吐出这团肉乎乎的东西。”

说着,徐甲便将青牛吐出的肉团递给老子看。老子看过后,高兴地说:“有本书上说这肉团清热解毒,能医治瘟疫,咱们正好试试,若能医治好百姓的疾病,那真是福从天降呀!”

于是,老子又认真配了几味中药,有的用文火熬,有的用瓦片焙,有的精心研磨成粉。

一连几天,老子都没有合眼。一直到正月二十三这一天,药丸终于制出来了。

说来也巧,患病的人喝了老子炼制的丹丸后,病马上就好了。

函谷关一带的百姓感激不尽,扶老携幼络绎不绝地来向老子拜谢,说老子是上天派来的救世神仙,到人间来为百姓消灾治病来了。

打那以后,函谷关一带的人每到正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用黄表纸剪成牛和药葫芦贴在门上,纪念老子。

后来,当地还流传着一首民谣:

正月二十三,老君散仙丹。

家家贴金牛,岁岁保平安。

后来,当地人为了答谢吐出肉团的青牛,还在函谷关内修建了一座庙宇,叫“青牛观”,把青牛当作神年年供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生活还是生命,都需要感恩。就像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得人恩惠,永世不忘。

(三)夸父逐日的传说

从函谷关向西直到华阴,这三百里间桃林茂盛,关于这片桃林的由来,还有一段传说呢!

据说远古时代,在我国北部,有一座巍峨雄伟的成都载天山,山上住着一个巨人氏族叫夸父族。夸父族的首领叫作夸父,他身高无比,力大无穷,意志坚强,气概非凡。

那时候,世界上荒凉落后,毒蛇猛兽横行,人们生活凄苦。夸父为了本部落的人能够活下去,每天都率领众人跟洪水猛兽搏斗。夸父常常将捉到的凶恶的黄蛇挂在自己的两只耳朵上作为装饰,引以为荣。

有一年,天大旱,火一样的太阳烤焦了地上的庄稼,晒干了河里的流水。人们热得难受,实在无法生活。夸父见到这种情景,就立下雄心壮志,发誓要把太阳捉住,让它听从人们的吩咐,更好地为大家服务。

一天,太阳刚刚从海上升起,夸父就从东海边上迈开大步开始了他逐日的征程。

太阳在空中飞快地转,夸父在地上疾风一样地追。夸父不停地追呀追,饿了,摘个野果充饥;渴了,捧口河水解渴;累了,也仅仅打盹。他心里一直在鼓励自己:“快了,就要追上太阳了,人们的生活就会幸福了。”

夸父追了九天九夜,离太阳越来越近,红彤彤、热辣辣的太阳就在他自己的头上啦。夸父又跨过了一座座高山,穿过了一条条大河,终于在禺谷就要追上太阳了。

这时,夸父心里兴奋极了。可就在他伸手要捉住太阳的时候,由于过度激动,身心憔悴,突然,夸父感到头昏眼花,竟晕过去了。

他醒来时,太阳早已不见了。夸父依然不气馁,他鼓足全身的力气,又准备出发了。

可是离太阳越近,太阳光就越强烈,夸父越来越感到焦躁难耐,他觉得自己浑身的水分都被蒸干了,当务之急,他需要喝大量的水。

于是,夸父站起来走到东南方的黄河边,伏下身子,猛喝黄河里的水,黄河水被他喝干了,他又去喝渭河 里的水。谁知道,他喝干了渭河水,还是不解渴。

于是,他打算向北走,去喝一个大湖的水。可是,夸父实在太累太渴了,当他走到中途时,身体就再也支持不住了,慢慢地倒下去,死了。

夸父死了,他并没捉住太阳。可是天帝被他的牺牲、勇敢的英雄精神所感动,惩罚了太阳。从此,他的部族年年风调雨顺,万物兴盛。夸父的后代子孙居住在夸父山下,生儿育女,繁衍后代,生活幸福。

据说夸父死后,他的身体变成了一座大山。这就是“夸父山”,这座山位于函谷关附近的湖峪和池峪中间。

夸父死时扔下的手杖,也变成了一片五彩云霞一样的桃林,这就是函谷关附近的那三百里茂盛桃林。

(四)牛头岭的传说

在函谷关附近有一座牛头岭,这个名字的由来和老子与函谷关有一定的联系。

据说当年老子骑着青牛出了函谷关,和徐甲一同往西而去。这一天,老子和徐甲来到亚武山下,老子下了牛背,对徐甲说:“甲儿,咱们就在此暂且歇息一会儿再走吧。”

徐甲把牛赶到一边吃草去了。

再说,这亚武的祖师玄武,一心修仙养道,已经整整八年了,可还是未能修成正果,不免心中有些焦急不安。

当玄武听说老子要西行讲学,这亚武是老子的必经之路,就每天在这儿耐心地等侯。他曾听说过,当年楚国,一位久修不成姓傅的道士,被老子送他一木一石,而点化成仙的事。于是,玄武就想让老子也能为他讲讲道学。

当玄武在山上远远望见老子骑着青牛缓缓走过来时,心中十分高兴,他赶紧来到山下。他想,我要是将老子骑的青牛藏起来,他就会留下来为我讲道。他趁徐甲在山上玩得正高兴的时候,就悄悄走过去把青牛拉着藏在树丛里。然后上前来,恭恭敬敬地向老子施礼道:“听说您老人家前来,弟子在此恭候多日了”。

老子抬起头来说:“想必你就是无量了。”

“弟子正是,弟子想请您老人家在此为我讲经说道。”

老子望着高峻的亚武险峰道:“你这里危峰高耸,哪里有我安身的住处?”

“先生放心,弟子定会为您寻找个安全的住处。”

“那好,可这山高路险又怎么上得去呢?”

“来,我背您老人家上山。”玄武说着弯下腰。老子想试试玄武是否诚意。也就随口答应让玄武背着上山。

玄武背着老子一步一步吃力地望山上走,累得他上气不接下气。

老子看玄武累得那样子,就说:“咱歇会儿再走吧。”

“没事儿,我能行。”

玄武硬是坚持把老子背到山腰一个平台的地方。老子望着满山飘逸的云海,郁郁葱葱的树林,笑着说:“亚武山,山静水清,是个修心养道的地方,就在这儿住下吧。”

玄武就在此处搭了一个结结实实的草房子,请老子在此住下,每天聆听老子讲经说道。

玄武从山上采摘来许多鲜桃,与老子共同品尝。

后人就把当年老子为玄武讲经的地方。称作“会仙台”。他们扔下的桃核,变成了“桃核峰”。

被玄武藏起来的青牛,后来被亚武山下一个年轻后生发现了。他见这头牛闲着,就取来犁和结头,让这牛耕起地来。

传说这青牛力大无比,纵横几千里,行走如飞,不多时间就把函谷关附近黄河、渭河一带的地全耕完了,正在向亚武山回耕的时候,犁尖一下子被华山挂住了,青牛奋力一拉,犁绳被拉断了,牛卧下也再爬不起来了。这牛后来就化作了一座大岭,在函谷关附近万回村的玉溪涧西边,人称“牛头岭”。

据说,在华山半山腰挂着犁的地方,仍留着痕迹,被称作“老君挂犁处”。

(五)白马非马

战国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互相争鸣。赵国平原君门客公孙龙 因其“白马论”而一举成名。

当时,赵国一带的马匹流行烈性传染病,导致大批战马死亡。秦国战马很多,为了严防这种瘟疫传入秦国,秦国就在函谷关口贴出告示:凡赵国的马不能入关。

一天,公孙龙骑着白马来到函谷关前。关吏说:“你人可以入关,但马不能入关。”

公孙龙辩解道:“白马非马,怎么不可以过关呢?”

关吏说:“白马是马”。

公孙龙讲:“我公孙龙是龙吗?”

关吏愣了愣,但仍坚持说:“按规定,不管是白马黑马,只要是赵国的马,都不能入关。”

公孙龙常以雄辩名士自居,他道:“‘马’是指名称而言,‘白’是指颜色而言,名称和颜色不是一个概念。‘白马’这个概念,分开来就是‘白’和‘马’或‘马’和‘白’,这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公孙龙看了看官吏,接着说:“譬如说要马,给黄马、黑马者可以,但是如果要白马,给黑马、给黄马就不可以,这证明,‘白马’和‘马’不是一回事吧!所以说白马就不是马。”

关吏越听越茫然,被公孙龙这一通高谈阔论搅得晕头转向,如坠云里雾中,不知该如何对答,无奈只好让公孙龙和白马都过关去了。

公孙龙观察事物,虽然把个别与一般用标新立异、诘难发问的方式绝对化了,但他能够开拓思路,在当时建立逻辑学的理论体系,有助于百家争鸣的发展。

(六)终军弃襦

函谷关曾经遭到毁坏,汉景帝 于公元前153年复置函谷关,下令用“襦”作为出入关卡的凭证。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诏举贤士。当时济南有一名叫终军的人才华横溢,18岁时就被选为博士弟子,与少年才子贾谊齐名,并称为“终贾”。

一天,终军从济南步行赶往长安,行至函谷关,关吏验过符后,交还给他。他弃之而行。关吏看到终军的行为后笑终军无知。终军说大丈夫过关图个功名,不再用这一般人用的襦。

后来,终军果然得到了汉武帝重用,出任南越大使。重过函谷关时,关吏认出了他,说这就是当年弃襦过关的孩子,随从大呼:“这是出使南越的大使,不许胡说。”

关吏大惊,忙跪拜送出关门。从此以后,函谷关一带的人教育孩子都肯说:“要长进,学终军”“有才能,当终童”。因此,终军弃襦的典故也就流传了下来。

(七)百佛顶灯

在函谷关一带有一个独特的民俗,叫作百佛顶灯。关于这个习俗的由来,民间还有一个传说。

据说在东汉永平十年,有一位高僧奉旨到京都洛阳讲经,途径函谷关附近的陕州,各庙住持、方丈闻讯后跪道迎留。

高僧见盛情难却,便小住一日,设台讲经。因其学问渊博,道行精深,且广引宏论,使听者如痴如醉,一连三日皆不食不睡。

当时,京都复旨催促,众人才知误了大事,连夜送高僧入京。时值正月,各庙方丈、住持、僧众百余人,手持灯笼隆送别高僧,引来不少群众围观。

佛庙有一规矩,即见俗人便双手合十,口称“阿弥陀佛”。可众僧手提灯笼,不知如何是好?

高僧见状,便止步不前。为难中一和尚灵机一动,从灯笼中取出灯碗来,放在头上顶着,这样既能照明又能腾出手来,高僧便口颂“善哉、善哉”,于是众皆效之。

后来,每逢正月,陕州城的众僧便头顶灯碗在城内讲经,吸引听众,光大佛门。久而久之,顶灯便在函谷关一带流传下来。

(八)玄元灵符

老子死后,他的学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推崇,后来形成了道家学派。汉代被演变为宗教,这就是道教。就这样,老子被奉为道教始祖,由人变成了神。他写的《道德经》也成为道教的经典。

到了唐代,老子的地位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唐太宗李世民自认是老子的后裔。唐高宗追封老子为玄元皇帝,诏《道德经》为上经。

唐玄宗时,诏各州府广置玄元皇帝庙,建立玄学,让学生们诵习《道德经》。

传说唐玄宗执政时期,一天早朝时,唐玄宗刚刚坐定,陈王府的参军田同秀上前奏道:“启禀万岁,微臣昨晚做了一梦,梦见函谷关丹凤门上紫气萦绕,玄元皇帝飘然其中。我正要上前叩拜,只听玄元皇帝说:‘我藏灵符,在尹喜故宅。’说完就不见了,微臣不解其意,奏请圣上明析。”

玄宗一听,连声说:“好梦好梦!玄元皇帝托梦,又有祥云紫气,吉祥啊!”当即派人到函谷关寻找灵符。果然不错,在函谷关尹喜故宅的西边掘出了一个灵符。

灵符是用一个桃木制成的木片,上面用朱砂刻写着一个奇怪的字。众人不解其意,火速将灵符送往京城,呈玄宗御览。

玄宗拿着灵符,左看右看,也不认得。让周围的大臣看,也说不出个名堂。后来还是田同秀试探着说:“臣的看法不知对否,不敢妄言。”

“你发现灵符有功,但讲无妨!”

田同秀说:“臣看此字像是古书的‘桑’字,上面三个十字,下面一个十字,一个八字,合起来是个四十八。”

这一说,群臣都有所悟。

“四十八、四十八,玄元皇帝保佑我皇四十八年。”一个大臣高兴地叫了起来。

于是,众臣也都附和起来,都说这是玄元皇帝显灵,送来宝符,可庆可贺。

唐玄宗也非常高兴,认为这是老子对他的恩赐,当即把开元的年号改为天宝年号。

接着,在一个月后,将埋藏灵符的桃林县改为灵宝县。当然,田同秀也因此而升了官。

这件事记载在《资治通鉴》 上。对于灵符一事,司马光同时写道:“时人皆疑宝符同秀所为。”

当然,这些传说故事有些有历史资料可考,但有些可能是民间的传说,无切实的根据。但是,不管这些传说故事有无切实的根据,它们已经成为函谷关文化的一部分,并因此而使这个雄关更加名声大振。 tSNLXzrWzlmhLebxrxhkJ+POXCmXsAgyydNtIRohSNGJcjinI1dOSJkkds7o5s8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