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大荔人”化石发现于陕西省大荔县城西北的段家乡解放村甜水沟附近的洛河第三阶地沙砾层中,是我国发现最完整的西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智人化石。是我国旧石器时代从猿人到古人过渡的一个代表。
■大荔人头骨
与大荔人化石同时出土的还有石制品和一些哺乳动物化石,时代为中更新世末期,距今年代为20万年至15万年。
大荔人头骨化石的发现,在我国及东亚地区早期人类演化史的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填补了我国历史上人类由蓝田人向丁村人过渡的空白,为研究汾渭谷地早期人类活动提供了重要线索。同时,大荔人头骨化石对了解和确定陕西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的性质也极为重要。
■原始人类寻找食物画面
在大荔县,广泛流传着一个“八鱼村”的神话故事,也许可以为大荔人的起源找到根据。传说玉皇大帝有8个女儿,她们久居天宫,十分羡慕人间的乐趣。
有一天,八姐妹瞒着玉皇大帝,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发现一片大湖,碧波荡漾,岸柳青青。柳荫下,渔家姑娘飞梭织网,渔夫驾着叶叶扁舟忙着捕鱼。湖中岸边还不时传出一阵阵欢歌笑语。
姐妹们陶醉了,但她们又不能打扰百姓,便悄然离去。待到更深夜静,八姐妹重新来到湖畔。此时的景色更加迷人。八姐妹玩到高兴处,下水洗澡,尽情嬉戏,直到天将破晓,才返回天宫。自此,八姐妹每晚都要偷偷地下到凡间,在此洗浴。
时间一长,被玉帝察觉。玉帝大怒,他一面将八姐妹禁闭,一面带领天兵天将下凡察看。哪知玉帝来到那片大湖,同样也被迷醉。又一看,人们虽安居乐业,却不见一座庙宇,没人供奉自己,便恼羞成怒,立即让天兵天将把湖水弄干,才率众返回天宫。
于是,此地便成了一片沙滩,渔民也弃渔从农,维持生计。不料紧接着三年大旱,颗粒不收,人们无法生存,只得关门闭户,离乡背井,另寻活路。
再说,八姐妹在天上终于获释,但她们仍念念不忘人间美景。一日,趁玉帝参加蟠桃会宴请各路神仙之际,再次偷偷下凡。然而,映入她们眼帘的却是土地龟裂,白骨累累,一片荒凉,惨不忍睹。
蟠桃会 蟠桃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桃类仙品。在民间传说中,农历三月初三是王母娘娘的圣诞,这一天,王母娘娘要在瑶池举行盛大的蟠桃会,宴请诸路神仙,众仙也将受邀赴宴作为一种荣耀和身份的象征,因此农历三月初三也成为一个重要的道教节日。
八姐妹当即唤出土地神问讯,知道真相后,她们十分怨恨父亲,更同情老百姓的疾苦,顿起恻隐之心,于是就挖井淘水,解救黎民。
■原始人类生活场景图
■原始社会人类生活复原图
她们挖啊挖啊,也不知干了多少个白天黑夜,眼看就要出水了,不料又被玉皇大帝知道了,他立即调集天兵天将下凡捉拿她们。
井还没有挖成,八姐妹不甘心这样被束手就擒,就一边和天兵天将拼斗,一边加紧挖井。功夫不负苦心人,清湛湛、甜滋滋的泉水终于喷涌而出,很快溢满了大小池塘,流进干涸的田野。
可是她们也已筋疲力尽,终被天兵天将捉拿到天上。这次,玉皇大帝没再关她们禁闭,却罚她们为天宫挖井。但那井永远也不会挖出水来,八姐妹也只好永远挖下去。
据说,每到天气晴朗、繁星点点的夜晚,人们仰首可见天上有七颗星星组成的圆井形星群,中间还有一颗不太亮的星星,那就是受玉皇大帝惩罚在天上挖井的8个女儿。中间的那颗星星是一个女儿在轮流下井,由于井已挖得很深很深,所以圆圈里面的星星就看不太清楚。
自从8个仙女挖下了井后,四面八方逃荒的人又纷纷回到家乡。为了让子孙后代对8位仙女的功德铭记在心,人们从华山上运回一块大石,雕凿成碑,刻上“八女井”3个大字,立在井旁。
后来村庄越来越大,人口也越来越多,人们就给村庄起了个名叫“八女井村”,以后为图简便,叫成了“八女村”。再经过世代相传,把读音读转了,用谐音叫“八鱼村”。但八位仙女挖井取水、造福人民的传说一直流传了下来。也许,这些怀念八位仙女的远古的村民们就是大荔人也说不定。
大荔人总的特点是粗壮、厚实、骨壁较厚。经过研究分析,大荔人化石为一不足30岁的男性头骨,基本保存完好,但没有下颌骨和牙齿。脑颅的右侧后上部及左侧颧弓缺损,硬腭及齿槽受挤压而向上移位,使颜面下部变形。
大荔人头长207毫米,头宽经复原后测量为149毫米,重450克。头顶相当低矮,前额扁平由大孔前缘点到前囟点间距为118毫米,与头长形成的长高指数为57,比早期智人低,比北京猿人也低。
大荔人眉嵴粗壮,其中央部左侧厚度为20毫米,右侧厚度为18毫米,甚至超过周口店的北京人。
■原始人群居生活
■原始人类制作捕鱼工具塑像
大荔人眉嵴上方有一条横沟,骨壁很厚,其两侧眉嵴的方向由前内侧向后外侧延伸,两侧眉嵴合成八字形,与北京猿人不同,却与时代较晚的马坝人、昂栋人及其他早期智人相似。这些表现出直立人的原始性。
但大荔人吻部不甚前突,颧弓细弱,颅骨最宽处不接近颅底,头骨最宽处在颞鳞部后上部颞鳞上缘呈圆弧形;右侧颞骨破坏,鳞部呈圆鳞状,这些都是智人的进步特征。
另外,“大荔人”的脑量比北京人的平均值稍大。这些特征表明它介于猿人和智人之间。大荔人头骨颞鳞部与乳突部之间有一很深的切迹,其陷入的程度与现代人相近。外耳门垂直径大于横径,属垂直型。在外耳门上方,也有耳门顶盖。
大荔人面骨相对较小,但颧弓根方向较倾斜,颧弓位于眼耳平面下方。上颌骨前面主要朝前方,在上颌骨与颧骨交接处突然转折向后外侧,这整个轮廓线与北京猿人很相似,也是与现代黄种人一致的。
总的来说,大荔人体质特征介于直立人和早期智人之间。头骨面部的一些特点与现代黄种人比较接近,而与欧洲及西亚的早期智人相距较远,所以他代表了早期智人的一个新的亚种即智人大荔亚种。
与大荔人伴生的大量动物化石包括古菱齿象、犀、马、肿骨鹿、斑鹿、野猪、野牛、河狸、普氏羚羊、鼢鼠等哺乳动物化石,鸵鸟化石,鲤、鲇等鱼类化石,蚌、螺等软体动物化石。
其中最有意义的是肿骨鹿,它是北京猿人洞中的代表性动物之一。它表明大荔人的时代与北京猿人接近。古菱齿象和马牙齿的形态表明其时代在更新世中期和晚期之间。
在大荔人头骨化石出土地点发现的植物孢粉不多,有蒿、菊、藜等草本植物,松、柏、云杉等针叶树种,而没有发现阔叶树种。
综合对动植物化石判断,当时那里的气候是温和的,可能有些干燥。在大荔人头骨化石出土地点,还发现了数百件石制品,大多数是石片和石核。石制品较小,原料多为采自当地沙砾层中的石英岩和燧石。打片方法以捶击法为主,偶尔用砸击法。
■普氏羚羊化石
■普氏羚羊 又名中华对角羚、滩原羚、黄羊、普氏小羚羊等。历史上分布于我国内蒙古、宁夏、青海、甘肃、新疆、西藏等广大地区,现仅分布于青海湖周边。体型似黄羊,但比黄羊略小,奔跑时像离弦的箭,姿势与众不同,跳跃式的奔跑使羚羊的身体在空中划出一道波浪起伏的曲线,分外优美。
用捶击法生产石片后留下来的石核,一般较厚,形制不规整,多自然台面。石核厚度大,表明其利用率不高。石片多不甚规整,表明了打制技术的原始性。
大荔人的工具主要是石片石器,用石块、小砾石和石核做的也占一定的比例。石器以刮削器为主,尤以凹刃刮削器数量居多。其次是尖状器,还有少量的雕刻器和石锥,但未发现盘状刮削器、砍斫器和石球。大荔人的石器在类型和修理方法上与北京人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这表明二者关系密切。
“大荔人”的发现,得到了许多我国过去在古人类学上难以得到的形态细节,填补了我国古人类研究的一大空白,其完整性为我国罕见、世界少有,对研究我国古人类演化很有价值。
陕西省大荔县段家乡解放村原名王家村,1978年,陕西省水利局刘顺堂在该村甜水沟东崖洛河三级阶地的砾石层中,发现了一个较完整的古人头骨化石。经国家古人类学者多方考证,确定其为早期智人中的较早类型,时代为中更新世末期,具体时间距今20万年左右。专家将其命名为“大荔人”。
1978年至198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西安半坡博物馆、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班及大荔县文化馆又在此进行了两次发掘和野外调查,发现了大量石器和兽骨化石。
目前,有关单位还在对“大荔人”做进一步的研究。“大荔人”遗址现属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